老子之道的“字”與“名”

不知道友們有沒有一種感覺,就是道德經行文邏輯性不是很強。同一內容常常散見在不同章節。現在撰文一般都先有定義而後論述推演。而老子不然。比如道字,做為道德經的核心,經中出現七十多見。雖然篇首就道可道,而給道字定義則是在二十五章。“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之道的“字”與“名”

開始讀經時每每到此都不免疑問:老子對自己的研究物件為什麼不命名而是冠字?後來在 《禮記·檀弓上》找到了答案。“幼名,冠字”。孔穎達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原來古人取名冠字是有說道的。出生三月取名,到二十歲已戴冠成人,處於尊重不可直呼其名,所以冠字號。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三國人物:姓劉名備,字玄德。姓關名羽,字雲長。同輩之間都是稱呼字而不呼名:玄德兄,雲長兄,孟德兄。現在人已經沒這麼多說道,填寫各種登記表格都是“姓名”。記物給命個名,敘事給下個定義。返回來再說老子給道冠字的事。從章首“先天地生”可以確定老子的研究物件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只是前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命名(吾不知其名)。因為非新生(先天地生)所以按當時約定俗成的規矩,只能冠字不能取名。至於為什麼冠之以“道”字而不是別的字不得而知,也許老子也認為他的發現和研究物件也是“形而上”的範疇,所以借用了“道”字。既然如此,後面“強為之名”的名就不能當名字的名解。而應與“無可名狀”的名解,即描述。勉強為之描述,曰大曰遠曰返。雖然這是推理和猜想,但是它給我們提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資訊,一是這個“道”是以前沒人發現過、命名過、論述過的內容。二是雖然也冠之以“道”,但是它不同於以前的“易道”、“儒道”、“醫道”、“王道”等等常言之道。就像國慶節出生了個嬰兒,取名“國慶”,在此之前可能有若干叫國慶的,而此國慶非彼國慶。不能以張國慶李國慶類比王國慶有相同的性格和特質。如果把二十五章“字之曰道”之前的這段文字移到一章之前,你還認為把“道可道,非常道”解釋為“能說清楚的道,非永恆不變的道”這種解釋是對的嗎?我以為“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翻譯為“老子之道是可以被論述和證明的,它非儒道、易道、王道等等常言之道”似乎更合理一些。所以,試圖用易道、儒道、王道、醫道、釋道等等解讀道德經是偏離老子本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