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初讀宋史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朝廷大員中姓“呂”的人特別多,由於“呂”姓並非一個大姓,因此印象很深刻。詳察之後才知道,原來這些呂姓官員不但是同姓,還來自同一個家族——河南(洛陽)呂氏。

這個家族在北宋時期走出了四位宰相:呂蒙正為太宗朝與真宗朝的宰相,呂夷簡是仁宗朝的宰相,呂公弼是英宗朝的副樞密使、神宗朝的樞密使,呂公著是神宗朝樞密使哲宗朝的宰相。他的孫子呂好問則是南宋高宗朝的尚書右丞,也屬於高階執政官員。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揮麈錄》中感慨道:“相繼執七朝政,真盛事也”。

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呂氏家族主要朝廷官員

除了這些高階官員,呂氏家族子弟還出了不少名人,如呂祖謙、呂祖儉是南宋著名大儒,呂希哲是北宋教育家,呂本中則是詩人、詞人、道學家等等。

元人脫脫則在《宋史》中說:“呂氏更執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

呂氏家族初代宰相呂蒙正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他年少時期一度非常窘迫,寄人籬下卻苦讀不輟,傳說他功成名就後寫下的《寒窯賦》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生曾三次就任宰相成就一代賢相美名。

寒窯中走出的宰相

在京劇、秦腔等戲曲中有一出名為《寒窯記》的戲,其主人公正是呂蒙正,講述了出身貧苦的呂蒙正同好友寇準居住在洛陽城外破瓦窯中,一起讀書學習,過著一貧如洗的日子。

有一天,洛陽城中的富戶劉員外在家門口搭起綵樓,搞了一個繡球招親的大派對,人們紛紛前去湊熱鬧,也想試試運氣看能不能被劉家小姐相中。呂寇二人合計著也去湊湊熱鬧,打算待小姐選中了佳婿,他二人寫上兩篇慶賀良緣的詩文獻給員外爺,員外一高興肯定不會少了小費,幾天的盤纏就有了著落。

於是二人就隨著眾人來到了綵樓前,估計是前世有緣,這劉家小姐對呂蒙正一見傾心,於是就把繡球拋到了呂蒙正的懷裡。但沒成想這劉員外卻是個嫌貧愛富之人,他見呂蒙正是個窮書生,就不想把女兒嫁給他,打算給點銀子把他打發了,這老頭真是太不講究了!

不過劉家小姐卻不同意,死活不聽老員外的苦勸,一心要嫁給呂蒙正,老頭一怒之下把女兒趕出家門,隨她去了。呂蒙正娶她後繼續苦讀,後來高中狀元。

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以上是戲曲《寒窯記》的主要劇情,臺上戲演的固然熱鬧,但真實的呂蒙正卻未娶過劉家小姐,也未曾住過瓦窯。史書上的確記載過他年少時生活窮困窘迫,無家可歸,被洛陽城外一處寺院收留,在山洞中住過。

但是等等,其父呂龜圖在後周朝廷任起居郎,大小是個官,那麼呂蒙正怎會流落至此?說來劇情也挺狗血,呂龜圖雖然官不大,小妾卻娶了好幾房,姨太太一多就免不了爭風吃醋。正妻劉氏性情剛烈,與他的一眾小老婆不和,呂龜圖一怒之下,將劉氏及其所生長子呂蒙正一同趕出了家門。

劉氏帶著兒子無家可歸,城外龍門山一寺院的僧人可憐其母子,讓他們到廟裡的一處土屋裡居住。與他一同住土屋一起讀書的人叫溫仲舒,後來與他同科中了進士,官至樞密副使,而並非戲文中所說的寇準。

呂蒙正雖生活窮困,卻發奮讀書,終於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一舉登科,高中狀元。被任命為監丞、升州通判。當時太宗皇帝趙光義初登大寶,皇位來路可疑,且尚未坐穩,因此大肆開科取士,培植天子門生。呂蒙正作為新科狀元,皇帝自然很看重他,賜他二十萬錢,臨赴任前對他說:政事如果有不便處理的,允許騎驛馬前來上告。三年後皇上又親自任命他為左補闕、知制誥。

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三次入相 深受信任

經過10多年的朝政歷練,呂蒙正於988年登上相位,位極人臣。他歷經兩朝,兩次被罷免,又兩次重登相位,最終在1005年辭官回鄉養老。在宋朝的歷史上,他是除開國元老趙普之外唯一一位三次拜相的人。

呂蒙正首次拜相年僅42歲,是宋代開國以來的第一位狀元宰相,又是太宗朝進士中第一位當上宰相的人,雖為次相(首相是元老趙普),但得到太宗皇帝格外垂青,加兼修國史銜,為入宋以來首次獲此殊榮之人。

呂蒙正為人厚道寬容,堅守正道,處理政事敢講真話,對於不公之事敢堅持反對意見,在同僚中名望很高,同朝為相的上司趙普很讚許他,皇帝也稱讚他公正磊落,無所隱瞞。但後來他老婆家的親戚宋沆等人,因上書請太宗立太子一事觸怒了皇帝,太宗遷怒呂蒙正,罷免了其宰相之職。

兩年後(993年),呂蒙正再次入相,皇帝在拜相的聖旨中說:“爰資髦碩之賢,再踐公臺之位。”,意思是憑藉你的賢能才智,再做一回宰相。還不到50歲呂蒙正,便被皇帝稱為“髦碩”,可見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再次入相,呂蒙正仍然是敢說敢為的作風。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太宗大宴百官,在宴席上太宗洋洋自得地吹噓自己的功績,說自五代以來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天象異常,當時都認為不會有太平之日了,而自己繼位以來,勵精圖治,日理萬機,終於有了今天的繁榮盛世,才知道國家的興亡在乎人為。太宗自吹的高興,百官也隨聲附和,呂蒙正卻站起來說:“咱們這裡是天子腳下,京城所在,人口聚集,所以看著很繁榮。我曾去過京城外,走不了幾里地,看到了很多凍死餓死的百姓,不是都像城裡這個樣子。希望陛下您能從近處看到遠處,才是黎明百姓的福分。”太宗聽了臉色大變,一言不發,呂蒙正神色自若地回到席間。

有一次,太宗打算派人出使西夏,要中書部門推薦一個人選。呂蒙正擬好名單呈給太宗,太宗看過之後不同意他推薦的人。過了幾天,太宗又問呂蒙正這事兒,他又原封不動地將原來的名單呈上,太宗仍不同意,又給他退了回來。又過了幾天,太宗再次舊事重提,呂蒙正還是不肯更換人選。

太宗頓時怒了,將呂蒙正的奏摺扔到地上,說:“你怎麼這麼軸?必須給我換個人!”呂蒙正慢慢地說:“不是我固執,而是您不能體察諒解啊,我推薦這人最適合出使,其他人都趕不上他。我不能為了逢迎您而隨便換個人,這樣會壞了國家大事。”然後彎腰拾起奏摺,放入懷中退下了,站在一旁的其他大臣都被這一幕嚇蒙圈了。

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退朝後,太宗對身邊的人感慨道:“是我的氣量不如呂蒙正啊!”最後還是選用了呂蒙正推選的人,那人果不負所望,把差事辦得很圓滿。995年,在親征時留下的箭瘡時常發作的太宗,自感時日無多,為了給太子選定一個更合適的託孤大臣,呂蒙正被調離了宰執之位。

真宗繼位後,呂蒙正於1001年第三次拜相,擔任宰相至1003年,1005年辭官回鄉,頤養天年,子孫環繞,怡然自得,直到1011年病逝。

高風亮節 無負賢名

呂蒙正入仕之後,得到太宗皇帝重用,僅僅過了六年便被任命為參知政事,於是有人對這位還不到40歲的“副國級”幹部很不服氣,有一次上朝的時候,有人在角落裡說:“這夥計也是參政?”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就走了。他的同事憤憤不平,要去詢問那人的姓名官位,他急忙制止說:“若是知道了他是誰,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事兒了,不如不知道為好,也沒有啥損失。”同事們聽了都很佩服他的氣量。

呂蒙正做官後,不計父親當年趕他母子出家門之前嫌,把父母迎接到身邊同住,他母親性情剛烈,對當年被趕出家門仍耿耿於懷,他就讓父母在家裡分別住在不同的房間,十分周到孝順的侍奉父母。

呂蒙正首次入相時,按照慣例,宰相之子可以加官為五品官。他考慮到兒子尚年幼,堅決請辭恩蔭兒子五品官秩,他說:“我是進士及第,當時也只是授為九品京官。況且天下有才能但未獲朝廷賞識的人很多,如今我的兒子剛成年就要獲此殊榮,這對大家都不好,我請求以我出仕時的官階封授給他就好”。太宗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從此形成了宰相之子恩蔭九品官階的新慣例。

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朝中有位官員,想透過呂蒙正升官,自稱獲得了一面能照出二百里景色的古鏡,要獻給呂蒙正,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不過碟子那麼大,哪裡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鏡子呢?”,那人聽了羞愧不已,不再提任用的事情。

太宗駕崩後,朝廷為其營建熙陵,呂蒙正感戴太宗的知遇之恩和優厚待遇,自願獻上300多萬錢為太宗營建陵寢。太宗下葬那天,呂蒙正伏地哭泣,極為悲傷,眾人無不為之動容。

呂蒙正退休前向皇帝辭行,他動情地對真宗說:“對待鄰國止戈息戰,和平共處,是治國的上策,希望陛下您經常替天下百姓著想,為黎民多謀福祉啊。”

他退休後回到洛陽老家養老,真宗出行時,先後兩次去他家看望。真宗問他:“你的幾個兒子誰可以重用?”,意思是要重用他的兒子,他卻回答說:“我的幾個兒子都不足重用,但有個侄子叫呂夷簡,有宰相之才。”真宗記住了這個名字,後來提拔重用,官至宰相。

宋朝這個家族宰相輩出,後人讚歎:不能優秀更多

呂蒙正像

後記

呂蒙正年少時期窮困潦倒,但他矢志不渝,發奮讀書,終於建功立業,他的人生經歷十分勵志。

他為人心胸豁達,氣度不凡;在工作上知人善任,堅持原則;對待上級剛正不阿,敢於說真話;為官清廉,心繫百姓,大公無私。不負一代名相之名。

另外,民間所傳奇文《寒窯賦》相傳為呂蒙正所作,如今在短影片平臺頗為火爆。但據有識之士考證,此文並非呂蒙正所作,乃是後世民間文人杜撰,為增加影響力安在了他頭上,假如您有興趣可以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