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俑像種類的量化分析

俑像是作為死者的隨葬品而使用的,其分佈狀況勢必與西漢王朝所統疆域內不同地方的人口分佈狀況、政治、經濟、軍事活動的繁華程度息息相關。就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和已發掘的西漢墓葬的文獻和文物實物的情況來看,全國範圍內有

個典型的區域。

一是當時西漢京城所在地的今陝西關中地區,這一區域集中了西漢時期種類最為豐富、藝術價值最高、數量巨大的隨葬俑像。也是我們學習、研究的重點地區。二是除陝西之外,以中國其它

處大型西漢墓的發現地為代表的地方性區域。如山東無影山南城漢墓、甘肅靈臺傅家溝漢墓、湖南長沙馬王堆

1

號墓、湖北江陵楚故都紀南城鳳凰山漢墓、徐州獅子山漢墓、河南梁考王墓等等。

西漢俑像種類的量化分析

陝西關中地區是研究西漢陶俑藝術的重點地區,是

為此處不僅是西漢京城長安的所在地,也是西漢各代帝王及其文武大臣安排死後住所

陵墓

的理想地區。關中地區南邊是高聳連綿的秦嶺山脈,北邊是廣裹的黃土高原,長期以來形成的渭河衝擊平原土壤肥沃,氣候溫潤,物產豐富。此地向西經河西走廊可到西域,向東過

潼關

而入中原,渾然天成的優越地理條件,自然也是吸引西漢王朝在此建都的重要原因,帝王們選定陵墓時自然也被這兒的環境所吸引。

渭河北岸的咸陽因此成為西漢帝王陵的首選之地,也是西漢社會各貴族大臣們安排家族墓園的理想之所。西漢十一代君王,除漢文帝霸陵、漢宣帝杜陵葬在漢長安城的東南外,其餘諸帝王如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景帝劉啟陽陵、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元帝劉爽渭陵、漢成帝劉贅延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平帝劉衍康陵等

9

座帝王陵均分佈於古長安城北的咸陽原上。

咸陽原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其北齊

水,南臨渭河,東起

渭交匯處,向西處延伸至咸陽市興平具境內,南北跨度最寬處達

10

公里,東西近

80

公里,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高度為

433

514

米,因其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自古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樂土。從仰韶文化型別到龍山文化型別,再到夏、商、周各期都有人類文化遺存被發現。再至春秋戰國秦王朝在此建都,此地區一直都是文化沉積的重點地區,到了西漢更是如此。

西漢俑像種類的量化分析

西漢帝王建都長安前後二百餘年,十一代帝王從漢高祖時

“自天子不能具醇,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景帝“民人給家是,都鄙凜庚皆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拒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柔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而不可食”的國富民強,再到西漢末哀帝時“宮室苑囿府庫之藏已侈,百姓警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戶口最盛矣。”

二百餘年西漢王朝由弱變強,造就中國社會前所未有的富國強民的盛世王朝。

由此可以想見,關中地區西漢諸帝王陵及為其陪葬的貴族墓園中,勢必聚積了大量優秀的隨葬俑像,其製作工藝、藝術成就也勢必是全國之最。事實上,從目前在此區域所發現的西漢陶俑,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種類確實是西漢陶俑的傑出代表。

俑像作為替代奴隸制社會殺殉真人以陪葬墓主人

死葬

的殉葬替代品,從最早

“剝木以象人”的木俑,發展到西漢時期陶製彩繪俑,其種類、規模、質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作為喪葬制度中必須的專案,其製作的要求、技藝、種類都更加成熟與完備。

就目前所知的西漢俑像可分為以下凡個類別:

一是木質俑像。如湖南長沙馬王堆

1

號墓出土的木質俑,

湖北江陵楚故都紀南城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木俑、湖南

長沙楊家灣

6

號墓的木俑等。二是青銅俑,如甘肅靈臺傅家溝西漢墓出土的俑像。三

是陶製俑像,它也是西漢俑像的大宗,也是最能代表西漢時期俑像藝術發展水平和風格特點的俑像種類,相對於其它材質的俑像,西漢陶俑數量巨大、種類繁多、

藝術價值

最高。

西漢俑像種類的量化分析

如陝西咸陽楊家灣兵馬俑、徐州獅子山兵馬俑、山東濟南無影山南坡

11

號墓

的灰陶樂舞雜技俑、陝西西漢安陵陪葬墓出土的武士俑、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御府坑和其陪葬墓園出土的著衣式木臂俑、著衣式木臂騎馬俑,塑衣式男女立俑、舞蹈俑等等,都突顯出了陶製俑像在西漢墓葬俑像中的老大地位。

總的來說,根據現已發現的大量的西漢俑像的情況來看,關中及其它北方地區多

陶俑,而南方多木俑

這裡所說的南北仍然是大體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

。南方西漢

如長沙馬王堆漢墓、湖北江陵楚故都紀南城鳳凰山漢墓等

出土的木俑與戰國時

期楚墓中的木俑風格和形式上一致,具有傳承關係。由於陶製俑的材料,在北方隨處可見,而且製陶工藝技術成熟,採用模製技術生產陶俑,產量大大提高。而南方木俑的製作需逐個削刻,相對費時費力,這恐怕是西漢時關中及其它北方地區多陶俑,而南方多木俑的原因之一。

造成這種西漢不同材質俑像分佈的地域性差異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北方陶俑出現

在春秋戰國之際,出土于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大墓,十七個陪葬坑,大墓主室填土中

用真人殉葬,陪葬坑用成組陶俑代之。男俑為武士俑,女俑為奴裨伎樂俑。

南方楚國

木俑盛行於戰國時期,湖北、湖南楚墓有大量木俑出土。春秋戰國俑的基本格局是南

木北陶

南北分野大體以秦嶺、淮河為界

秦一統天下之後定都關中地區,繼續陶

制俑的生產製作並將之發揚光大。南方楚地多用木質材料做俑,是因為楚人信鬼、好

巫的緣故

西漢俑像種類的量化分析

而西漢王朝成立後,建都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其開國皇帝劉邦及其

政權的核心成員同樣是深受楚文化影響,來自於楚國境內,發祥在秦嶺以南的蜀地,建都在今陝西關中地區都城為長安。其後歷代西漢帝王死後,都隨高祖劉邦葬於關中地區。在二百餘年的時間裡,雖然十一代帝王都葬於關中地區,另外還有許多西漢貴族的墓園也都在此,但在這些西漢大型陵墓區出土的卻多是陶質俑像,只有少許木質俑

或木質元件

如木質戰馬,陽陵“裸體俑”的木質胳膊

,其俑像材質發生了巨大的變

化,而多使用北方慣用的陶製俑。

漢景帝陽陵自

1990

5

月一

8

月為配合“西一鹹機場路”的施工,對“南區從葬坑”

6。8

號從葬坑進行發掘至今,雖已發掘出大量精美的著衣式木臂陶兵俑、騎馬俑和塑

衣式彩繪俑,但其發掘範圍也僅是探知區域的一小部分,大量的從葬坑、御府坑、陪葬墓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掘。可以想見,陽陵墓區所埋葬於地下的陶俑數量一定是

十分驚人的。

西漢俑像種類的量化分析

現已探明陽陵陵園區大型從葬坑有兩處,一是

“南區從葬坑”,一是“西

區從葬坑

”。佔地都在

96000

平米左右,分別有

24

個長條形坑。另外在帝陵、王皇后

陵四周分別還有

86

個和

39

個御府坑,陪葬墓“粟姬塚”附近的小型從葬坑也有

75

之多。在陽陵陵東是陽陵陪葬墓園,在陽陵神道兩側分佈著大量家族墓園,南側

10

92

個、北側

6

15

個,共

16

107

個墓園,

5000

餘座陽陵陪葬墓及其從葬坑

根據以上資料和已發掘的情況相對照,不難想象,西漢時陶俑作為陪葬物在喪葬活動中的應用是十分普遍和相當奢華的。這些資料也正是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前面所說的西漢陶俑的研究重點在陝西關中地區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