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為什麼講究溫良恭儉讓,而西方人則極具侵略性?

一,中國人受儒家影響,而西方人受基督教影響。

儒家是古代皇帝維護統治的工具,非常強調秩序和穩定,每個人都要安守本分。對那些打破秩序,不守綱常禮教的人都要給予懲罰。

中國古人為什麼講究溫良恭儉讓,而西方人則極具侵略性?

中世紀的基督教與儒家類似,也強調秩序和穩定,每個人都要尊重教皇,接受教皇的神權統治。

但宗教改革以後的基督教徹底發生了改變,新教國家擺脫了教皇的統治,成為了民族國家,非常推崇經商致富,海外冒險。

同時,教皇對天主教國家的控制也變弱了。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開始在商業貿易的刺激下,進行海外探險和殖民。

從秦漢到明清,儒家對中國人思想的禁錮越來越嚴重,儒家逐漸走向僵化。而西方的情況與中國相反,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思想禁錮嚴重,到近代經過宗教改革的西方思想越來越開放,追求物質利益。

二,中國儒家道德是帝國內部道德,西方侵略性是國家間的戰爭邏輯和叢林法則。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一統國家。

從秦朝起,統一的時間比分裂的時間要長,而且大部分分裂時期的諸侯們也在為了統一而努力。

既然是統一國家,在國家內部大家就都是一家人,而不是敵我關係。儒家倫理就是帝國臣民所要遵守的社會道德規範,所有人都要遵守。

不是敵我關係,所以大家就要講究秩序,講究溫良恭儉讓。

而西方呢?

西方各國貴族和騎士也有很多禮儀需要遵守,講究貴族精神,和儒家類似。

問題是,西方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分成了幾百個小國,各國整天打來打去。對待敵人就不可能再講客氣了,國內的一切禮儀規範也就不管用了。

中國古人為什麼講究溫良恭儉讓,而西方人則極具侵略性?

中世紀的歐洲各國上戰場的都是貴族,打起仗來尚且手下留情。和中國的春秋時期類似。

近代史開啟後,歐洲各國打仗越來越激烈,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也不再講究貴族精神,和中國的戰國時期類似。

西方列強對待亞非拉殖民地人民當然更不可能手下留情了,一切為了利益,對殖民地人民傷害再大也不在乎。

三,經濟對思想的影響。

中國在古代是一個農耕國家,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儒家倫理是農業社會的產物,適應於農業社會。

古代西方雖然也是農業社會,但西方種植業不發達,經濟比較多元化,畜牧業、漁業、海洋貿易(包括海盜)都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國的經濟支柱也並不一樣。

這樣,西方人就很難有統一的價值觀。各國之間的價值觀相互競爭,哪一種對生存和致富更有利就選擇哪一種。

中國古人為什麼講究溫良恭儉讓,而西方人則極具侵略性?

近代史開啟後,追求經濟利益成為了西方列強的終極目標,自然就很有侵略性。

總結:中國人講究溫良恭儉讓是受到儒家倫理的影響,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國家內部自然要講究溫良恭儉讓的儒家倫理。

而西方呢?他們在本國內部也很講禮儀,但它們國家小,經常出國作戰,就很有侵略性了。

本質上來講,儒家倫理是一種內部規範,西方的侵略性則主要針對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