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雖然在我國佛教十分興盛,但是道教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提及道教,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風水堪輿之術了。

風水之術古已有之,古人們總是相信住的地方風水良好,那麼就會家宅興旺;而如果埋在一個風水寶地裡,就能保佑自己的後代蒸蒸日上。這也是為什麼歷代帝王總是十分重視自己的陵寢,因為他們堅信陵寢要是佔住了風水寶地,就能使得江山永固。

總的來說,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我國祖祖輩輩都是相信風水之術的,還會將自己的時運不濟,或是命運不佳都“怪罪”到風水上。

在南宋時,就有一個秀才堅信此道,所以當他發現了一塊風水寶地之後,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就是為了讓他的後代“才人輩出”,而巧合的是,他的願望果然實現了。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精於風水堪輿的秀才

雖然現在我們都知道,大部分風水堪輿之術不過是封建迷信,少部分也可以用現代科學理論來進行解釋。

例如傳統上我們非常忌諱鏡子正對著床,認為這會帶來“噩運”,還會使人精神萎靡,不過如果透過科學角度來解釋,那麼我們可以說鏡子對著床的話,人們醒來之後很容易被鏡子裡的自己嚇一跳,至少也會對精神產生一定負面的影響。

不過放在古代,迷信風水之道的人就很多了。

他們不僅信,還精心鑽研,試圖透過找到一個好的風水佈局來改變自己或者子孫後代的命運。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在南宋時期,就有一個落魄的秀才似乎還真的透過“風水”改變了自己子孫後代的命運。這秀才名叫潘從源,他是福建汀州三洲潘坊的客家人,從小就認真讀書,還立下志向要考一個狀元。

我們知道,古代讀書人的最好的出路那就是科舉,透過科舉當官之後,實現的不僅僅是讀書人個人的價值,更是他們的家國理想。不過,科舉考試也不是這麼容易透過的。

現在我們高考,還有很多客觀題,也有標準答案、得分點作為參考,雖然這種應試教育總受人詬病,但至少高考相對來說也比較公平。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科舉就不一樣了,科舉主要是寫文章,沒有客觀題,也沒有標準答案,全看文章寫得能不能受考官的喜歡。因此,科舉考試存在著很多“隨機性”,假如考官正好喜歡某個風格的文章,那麼考生就容易上榜。

潘從源顯然不是運氣那麼好的人。雖然他在少年時候就中了秀才,已經勝過了一大批人,但在秀才之後,他屢屢落榜,一直都沒有考中舉人,更別說要考中狀元了。

因此,潘從源直到中年時候,還是一個江西吉州的教諭——這只是一個八品的小官。這讓他一直鬱鬱寡歡,畢竟他是一肚子雄心壯志,卻一直沒有施展的機會。

隨著年紀的增長,潘從源開始“認命”了,他覺得自己恐怕是沒有機會一展抱負了,這時候,他就將目光轉移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潘從源覺得,自己命不好,考不中舉人,多半是因為自己家裡的祖墳“風水有問題”,可要說遷墳也不太現實,而且現在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也來不及了,不如從自己開始,改變子孫後代的命運。

於是,潘從源開始鑽研風水堪輿之術,他堅信,只要自己能找到一塊風水寶地,並在百年之後安葬在那裡,那麼一定能夠廕庇後人,讓他的後代飛黃騰達。

潘從源並非是愚鈍之人,否則也不會小小年紀就考中秀才。所以當他開始研究風水之道時,也很快就“學有所成”,精通此道。有了理論知識後,潘從源就開始尋找自己心目中的“風水寶地”了。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自殺也要埋在風水寶地裡

於是,潘從源在工作之餘也開始跋山涉水四處尋找自己百年之後的安葬之所。不過,風水寶地可不是這麼容易找到的,畢竟風水寶地是有限的,而想葬在風水寶地的人是“無限”的。

所以,潘從源找了很多年,所到之處要麼是風水不夠好,要麼就是雖然風水好,可已經為他人所佔,他自然也不可能讓別人“挪位置”,讓他葬進去。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漸漸

,潘從源也開始變得心灰意冷,對工作也沒什麼興趣,眼看著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潘從源決定告老還鄉,回家養老算了。

可沒想到的是,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潘從源在卸任回家的路上,路過一處名叫“五里隘”的地方,他一看就發現,此處是一塊風水寶地,正適合當他的埋身之所。

這個地方現在名叫“狀元家山”,位於江西省興國和萬安縣交接之處,距離興國縣城約有40公里。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這是一處小山窩,前後都是陡坡,非常符合風水上“藏風聚氣”之道。潘從源站在這裡,發現前方的視野的非常開闊,後面的陡坡則如圈椅,兩邊的山坡則形成了一個“天然砂手”。而且,山下盆地還是兩河交匯之處,呈半圓形流過,“前有照、後有靠”,形成了一個“玉帶纏腰”的格局。

潘從源還發現,站在這裡只能看到河水湧來,而看不見河水流走,是一個“雙江匯秀”的上佳風水格局。

不僅如此,這裡一邊的山峰逶迤險峻,彷彿是一面面展開的令旗,在風水上主後代“將帥雲集”;另外一面的案山則重重拔起,呈現出筆架形,其中一座山峰還呈現出烏紗帽的樣子,在風水上則主後代“文星薈聚”。

也就是說,要是能夠埋在這裡,潘從源的後代從文從武都有了“保障”,這不就是潘從源一直心心念唸的風水寶地嗎?

於是,為了子孫後代著想,潘從源決定一定要埋在這裡。可問題在於,他現在雖然是人到中年,但誰也說不好他到底哪天會離世,而且自己的老家遠在福建,如果要等自己百年之後,再葬到此處,一是路途遙遠、很難操作;二是他也擔心晚了這塊風水寶地就會被人佔走。

更重要的是,潘從源一個外地人,如果百年之後非要千里迢迢地葬在這裡,肯定會惹人懷疑。到時候如果有人來盜墳掘墓,他的子孫後代們也很難發現,他這一番心血還可能會給別人做了嫁衣。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那麼,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合情合理、順理成章地葬在此處呢?

潘從源可能也是想後代子孫飛黃騰達想魔怔了,他思來想去,居然打算“以死求發”。雖然潘從源的兒子潘仝一萬個不願意答應父親的要求,但無奈父親堅持如此,他也只能“父命難違”地遵從了父親的要求。

潘仝遵從父親的要求,去買了一頭牛,然後潘從源故意到五里隘附近村子的莊稼地裡放牛,讓牛把村民的莊稼是吃的吃、踩的踩,糟蹋了個遍。

村民看到自己的莊稼被毀,就去找潘從源理論,要求潘從源賠償。可潘從源故意作出傲慢無禮的樣子,不僅拒不賠償,還一番狡辯。這激起了村民們的憤怒,不少村民不由得抄起傢伙和潘從源動起手來。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這裡就有兩種說法了,一是說憤怒的村民失手將潘從源打死,二是說潘從源“捨身自縊”而亡,但不管怎麼說,總之潘從源的目的是達成了——他死在了當地村中。

當潘從源去世後,潘仝又遵照父親的要求,與當地村民交涉,一會兒說要去報官,一會兒又說要村民“殺人償命”。當地村民也都是老實人,本來只是想讓潘從源賠點錢了事,也不想鬧出人命,於是他們就與潘仝商量“私了”。

潘仝順勢提出要求讓父親葬在五里隘那塊風水寶地裡。村民當然不知道這是一塊風水寶地,發現潘仝願意私了之後,就忙不迭答應了下來。

畢竟在村民眼裡,這也只不過是附近的一個小山窩,讓潘從源葬在那裡,他們也吃不了什麼虧。

潘從源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他順利葬入了自己心心念唸的風水寶地之中。而後,潘從源的夫人去世後,也與丈夫同穴,葬入了這塊風水寶地。

巧合的是,潘從源葬入了這塊風水寶地之後,他的後代確實開始飛黃騰達,而這片風水寶地,也就順勢成為了潘氏家族的祖墳所在。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後代果然才人輩出

很難說到底是不是這片風水寶地起了作用,但總之,潘從源下葬之後,潘仝很快就真的飛黃騰達了。

宋理宗淳佑四年,潘仝狀元及第,實現了潘從源一輩子都沒能實現的理想。考中狀元后,潘仝被任命為廣州觀察推官,這是一個三品的職位,也就是說,潘仝官運的起點就已經比父親高出了不少。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後來,潘仝由於表現出色,深得宋理宗賞識,還升為了秘書閣學士,官居一品。

除了官運亨通之外,潘仝還生有9個兒子,為潘氏家族開枝散葉。而且,潘仝的兒子之中也是能人輩出。

潘仝的大兒子名叫潘念,從小習文練武、文武兼備。

長大後,潘念率領義軍到江西省尋烏縣一代剿寇,大獲成功,被封為光祿大夫,鎮守廣東省南澳縣總兵府。

南宋末年,元朝軍隊入侵,潘念率領南澳總兵府的全部人馬和他的侄子潘任一起抗擊元軍,英勇善戰。潘唸的軍隊與元軍一路從閩粵交界激戰到潮州、廣州一帶,在轉戰的路上,他們曾經過一處名叫天馬嶺的地方。

潘念看到這個地方山峰如同一匹駿馬,覺得此處正是他的埋身之所,於是特意交代自己的兒子潘宗慶,待他百年之後,就葬在此處。

雖然潘念奮勇殺敵,但最終南宋王朝仍是不敵元軍,南宋覆滅之後,潘念遣散了跟隨他多年的將士,帶著兒子隱居於廣東各地。潘念去世後,潘宗慶果然依言將父親葬在天馬嶺。

而潘仝的第8個兒子,名叫潘毅,他是南宋皇室的護衛都統,誥封一品。

在宋祥興二年,宋、蒙崖山海戰戰敗之後,潘毅隨著宋帝昺一起赴海殉國、壯烈犧牲。

潘毅的兒子正是前文所說跟隨著潘念一同抗擊元軍的潘任。潘任從小就喜歡讀忠臣傳記,比起習文,潘任更喜歡練武,長大後更是精通武略兵法,而且,潘任一直以“忠孝”享譽鄉里。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在宋景炎一年,潘任隨著文天祥一起起兵抗元,被封為扶駕征討大將軍,2年後,潘任升為兵部尚書,在福建、廣東、江西等地與元軍激戰,打了不少勝仗。

即使在宋帝殉國之後,潘任仍試圖率殘部偷襲元軍。

不過,在發現元軍統治嚴密之後,潘任決定不白白犧牲部下的性命,於是解散了手下,帶著兒子隱居山中。

在潘任的隱居生活中,他終日憂思不斷,不停叮囑兒子要牢記國恥,不可以當元朝的臣子,最終,潘任絕世而亡。後來,朱元璋率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為了表彰潘任對於宋朝的忠誠,給他頒諡號“忠節”。

根據潘家的族譜記載,潘任還是江西尋烏潘氏一族的開基祖,他的子孫後代後來遍佈我國十三個省區,還有不少前往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開枝散葉。

秀才潘從源:發現一個風水寶地,寧可當即自殺,也要埋在此處

後來,潘氏家族雖然沒有再出過什麼很大的官,但其後代也多是享譽鄉里,在當地擁有很高的名望,其子孫更是遍佈各地,潘氏家族也可以說是人丁興旺。

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年埋葬潘從源的小山窩才會以“狀元家山”這個名字一直流傳至今,而且,今天我們仍舊可以在狀元家山看到潘從源夫婦的墓,從照片來看,墓穴仍舊儲存完好,顯然近千年以來,潘氏後裔一直在好好地維護著祖先墳地。

我們很難說,潘氏家族後來的飛黃騰達,是不是和當時潘從源“以死求發”有關,也許這只是一個巧合。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大的可能是潘仝在目睹了父親如此堅定的“決心”之後,更加奮發圖強,最後才一舉考中狀元。

而潘仝兒孫的發達,與潘家的教育、與時局也都有著莫大的聯絡。

我們只能說,潘氏後裔忠孝的氣節,與教育的關係更大,而不是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