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漢英雙語詞典編寫者馬禮遜的成長曆程

該書描述了馬禮遜從出生到成長為一名傳教士這一過程以及他作為西方派到中國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為開拓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包括第一次將全部聖經翻譯成中文、獨自編纂了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等。

本書的內容大多都為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從另一個視角透視了18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華英字典》的的出版催生了第一個現代印刷出版機構的誕生,雖然這一機構是由葡萄牙人管轄的英屬機構,但是正是它的誕生,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注意和各教會的效仿,列強的文化輸出在後來讓清廷、中國官商和民商逐漸認識到現代印刷、出版的力量,從而間接推動了中國民族出版的誕生和發展。

其次,為了印刷《華英字典》,湯姆斯在馬禮遜的幫助下製造了第一副中文鉛合金活字,第一次用中文鉛活字排版,並使用機器印刷,開創了中文圖書採用鉛字排版、機械化印刷的現代出版歷史。另外,在解決印刷《華英字典》的問題中,為中國輸入了第一臺現代化印刷機。

除了現代印刷出版技術的輸入,馬禮遜在《廣州文摘》上發表的《印刷自由論》一文體現了天賦人權、出版自由、開啟民智的現代出版觀念,根據出版史家葉再生先生的轉述,這篇文章強調:“所有人均得享有發表及印行自己意見的自由,政權無權減縮或干涉人們知識的溝通,除卻最危險的罪犯以外,無一所用的紙、筆、墨可被剝奪去。而印刷,可令人之心靈,雖有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仍能交流思想,對有理性的人提供精神享受,而禁止書報的印行,即使侵犯天賦的人權。”在回顧和考察中國出版史時,我們無法迴避馬禮遜這個人物。

他對信仰的執著追求直白且不易:25歲的馬禮遜抵達中國廣州,陌生的環境、不通的語言、拮据的生活、以及精神上的孤獨、對生命安全的威脅,透過他的日記似乎能夠看到上帝的指示和世俗的苦難不斷在拉鋸,但是最終無論世事多麼艱難,傳教如何不易,他都會在信的末尾寫道:“感謝上帝、感謝耶和華……”

本書由馬禮遜的夫人艾莉莎所編,是研究馬禮遜的生平和事蹟所必須依據的重要史料。書中收錄的馬禮遜的日記、信件以及間插的時人評論及背景介紹,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近代語言學史、聖經中譯、近代外語教育、近代印刷出版、近代報刊史、西方漢學史等的重要原始資料。

世界上第一部漢英雙語詞典編寫者馬禮遜的成長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