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引言—名字由來

潯陽史稱柴桑、江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湓城置潯陽縣。

《讀史方輿紀要》:“沈約曰:‘潯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漢因以名縣,而江遂得潯陽之稱。’”1980年改設潯陽區。

潯陽區今為江西省九江市下轄區。

長江圖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長江自西向東流經潯陽北部邊界。

甘棠湖

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周瑜曾在此演練水師。唐詩人白居易為江州司馬時,建亭於湖心,以《琵琶行》中“別時茫茫江浸月”之句名《浸月亭》。北宋寓“山光水色薄籠煙”之意改為“煙水亭”。由於相傳周瑜練水軍時曾在此點將,故又稱“周瑜點將臺”。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九江古城,秀在兩湖。這片清碧的湖水就是甘棠湖。堤那邊的那片湖水稱為南門湖(南湖)。如果把九江城比作美麗的少女,兩湖就是少女明媚的雙眼。兩湖之間的這條路,實際是條湖堤,長1公里,好似青蛇臥波,將湖面一分為二。堤中段有一拱橋相連,使得湖水相通。大堤之上樹蔭如蓋,常有青年男女依伴而行,被人戲稱為“情人路”。而此湖、此堤、此橋真正的名字,卻是大有來由。後人今天能在此散步,是和一位地方官分不開的,他就是李渤。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當時江州城,一出城南門,就是南門湖,要到對岸必須繞一大圈。李渤為了百姓行走方便,就組織民眾在南門湖中修築堤壩。堤長七百步(約二華里)溝通南北變通途。堤上還建橋安閘,控制和調節水位,兼有灌溉農田之利。因為周代的召公愛民如子,他常在甘棠樹下現場辦公,解民疾苦,後人就常用“甘棠”二字讚頌有功德賢能的人。江州人為感謝李渤比之“召公”,頌其“甘棠”。將新建的堤命名為李公堤,外湖為甘棠湖,橋名思賢橋。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能仁寺

能仁寺舊名承天院。據載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唐大曆年間重建。北宋慶曆間,南宗南嶽法系十二世白雲端禪師來院主持。他一面鳩工庀材,擴建殿宇,一面開堂示講,傳燈闡教,一時眾如雲集,承天院亦聲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戰火而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弘治二年(1489)改為今名。清咸豐間又毀。現建築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能仁寺建築依坡就勢,縱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大雄寶殿、鐵佛殿、藏經樓等建築,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尤為引人入勝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這八景是:大勝塔、石船、雨穿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大勝塔,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咸豐三年(1853)被拆毀三層,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備巡道景福倡修。塔為磚石結構,七級六面樓閣式,通高42。26米。塔門朝西,從第二層起,每層六面均有門,三實三虛。塔內有磚砌梯階,如此可盤旋而上。此種塔梯結構在我國眾多的古塔中,僅為一例。登塔眺望,潯城風光盡收眼底,匡廬雄姿歷歷在目。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石船,槽狀。長一丈五、寬尺餘,側面有銘記,鑿於北宋慶曆六年。相傳宋元祜間,寺僧夢見一面目奇古的鐵佛託夢於他,將乘石船浮江至潯陽。次日寺僧至江邊迎接,果有鐵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內供奉。鐵佛渡江便成為能仁寺一個有趣的佛教故事。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十年浩劫中被毀,現置於石船中的鐵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雙陽橋,位於新舊天王殿之間,為一座三孔拱橋。它跨於人工開鑿的放生池上,造型平穩簡雅。池周圍有石欄。橋將池分為東西兩半。相傳每當夕陽西沉,立於池東可觀賞到池中有雙日倒影,故名。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潯陽樓

潯陽樓之名最早見於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的詩中。隨後,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而真正使潯陽樓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滸傳》。小說中的宋江題反詩、李逵劫法場等故事使潯陽樓名噪天下。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潯陽樓,因九江古稱潯陽而得名。樓始建年代雖不可考,但據唐代詩人、德宗貞元年間江州刺史韋應物的《登郡寄京師諸季淮南子弟》一詩中說的“始罷永陽守,復臥潯陽樓”;唐代詩人、憲宗元和年間江州司馬白居易,清代詩人、康熙年間兵部侍郎佟法海等所詠的潯陽樓詩,可以看出,潯陽樓自唐代至清代沿存,且頗具規模。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琵琶亭

琵琶亭位於九江長江大橋東側,因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而得名。始建於唐代,原在九江城西長江之濱,即白居易送客之處。但歷代屢經興廢,多次移址。清代乾隆年間(1736~1795年)重建,至咸豐年間(1851~1861年)又遭兵毀。1988年3月新琵琶亭建今址。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琵琶亭佔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整個庭院採取中軸線對稱佈局,分主亭、左碑廊、右碑廊三部分,主建築琵琶亭坐落在臨界江七米高的花崗岩石基上,朱柱碧瓦、古樸莊重、庭院正中,有高達三米的白居易漢白玉立像,庭院內小徑蜿蜓花木扶疏,有池塘、假山,形成院中有園,亭中有亭的絕妙佳境。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浪井

浪井位於九江市靠近長江邊上的西園路浪井巷內,是九江市最早的歷史文物,曾以“浪井濤聲”成為古時九江十景之一。據史書記載,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名將灌嬰築九江城時,曾在庾樓側,開鑿一井,因井水應江浪而動,名為“浪井”,亦稱“灌嬰井”,一度井跡湮塞,不復見,後至東漢末年,孫權駐九江時,令人鑿井取水,恰好在浪井遺蹟上發現了“漢六年潁陰侯開”的石函井銘,孫權大喜,命人重開,以為祥瑞,遂取名為“瑞井”。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浪井之上有一四角方亭相護,亭壁嵌有李白、蘇轍關於浪井的詩文,亭內為浪井與碑記,浪井的井口直徑不足一米,井深約15米,井口圈沿上繩痕累累,井壁上青苔斑駁,但井底泉水依然清澈可鑑,其出名之處在於,據傳井底有泉眼與長江相通,有“江面起浪,井底揚波”之妙,堪稱一絕,可惜此景今已不復。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鎖江塔

明萬曆

14年(1586年),時任九江的知府吳秀既為鎖江鎮水,也為祈求文風昌盛,興建了鎖江樓塔。鎖江樓塔是九江的風水寶塔,又叫文峰塔,回龍塔。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鎖江樓塔

為樓閣式磚石空筒仿木結構,高25。6米。塔體六面七級,六角尖頂。底層青石砌築,塔門向西。石拼腰簷,簷口平直,石鑿斗拱,磚砌牙簷,翼角微翹。翼角第六層東南外,皆鑿有一孔,以系鈴鐸,時而江風吹來,鈴聲叮鈴悅耳。塔頂為磚疊澀攢尖頂,塔剎乃鐵鑄就,由覆缽、露盤三重及水煙相串而成。塔內有木樓梯盤旋而上,登塔頂可眺望長江、湖北黃梅。

非遺文化—封缸酒釀製技藝

九江陳年封缸酒

是以優質

糯米

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釀製而成。陳年封缸酒時稱“綠醅酒”,它起源於唐朝元和年間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九江司馬時與江州好友劉時九飲酒賦詩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作了其歷史註釋。千百年來,“綠醅酒”一直在民間坊釀造,流傳至今。

甘棠湖、能仁寺、琵琶亭、鎖江塔、浪井、長江系列(潯陽篇)

後序

潯陽地處

長江中游末端南岸,春秋戰國時,為吳之西境,楚之東鏡,俗稱“吳頭楚尾”。如今這裡是九江市中心城區,政治文化中心。

秀美江西、古韻九江、大美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