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誰的權力最大?

清朝是大統一王朝,前期的幾任皇帝都有著偉大的功績,將清朝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巔峰。而清朝之所以可以如此強大,依賴於它獨特而完善的制度,在總結了歷朝歷代的失敗之後,清朝的制度可謂是登峰造極。尤其是政治架構十分穩固,除了皇帝之外,還有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這些肱股之臣,隨便拿出一個都有足夠的實力。

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誰的權力最大?

清朝創立之初就採用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由四位最有權勢的大貝勒組成,後來隨著清朝的不斷壯大,議政大臣僅僅四個人確實有點忙不過來,於是擴編到了八個人。這些人都是八旗之中的掌權者,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存在,有著僅次於皇帝的實權,他們輔佐皇帝共同處理朝政,雖然必定會有一些權利上的交叉,但還是顧及皇太極的威勢,不敢有任何權利僭越的行為。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太過突然,還沒來得及立下遺詔,於是繼承人就成為了首要難題。而當時以多爾袞和豪格最有實力,兩個人都想要做皇帝,但實力相當都不佔優勢,如果兩方相爭必定會對大清造成極大的傷害。為了儘早地讓大清穩定下來,有人提出擁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為皇帝,多爾袞和鄭親王為攝政王,這樣一來就解決了皇位繼承的問題,也避免了兩大勢力的爭鬥。

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誰的權力最大?

多爾袞和豪格剛開始都不願意,憑什麼將皇位讓給一個小孩子,自己明明有能力成為皇帝,為何不爭上一爭。幸好鄭親王濟爾哈朗十分有威信,在八旗中的勢力也不小,雖然他不想做皇帝,但卻一直為了大清的穩定而努力,於是兩方勸說之下,最終才有了福臨登基的局面。

福臨登基後,鄭親王出任第一攝政,而多爾袞出任第二攝政,此時的攝政王掌握著絕對的權力,畢竟福臨年紀尚小,還沒有能力治理國家。然而第一攝政王對權勢並不嚮往,於是大權慢慢就落到了多爾袞的手上,他幾乎擁有著皇帝的實權,而福臨只不過頂著皇帝的頭銜。隨著時間的流逝,多爾袞最終也病死了,權傾朝野的攝政王也就此落幕。

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誰的權力最大?

福臨年幼登位,處處受到掣肘,其實心中也有一腔抱負,等到多爾袞去世後,他便迫不及待地臨朝親政。不得不說,福臨也是個明君,他不像其他的滿人一樣輕視漢人,而是強烈推舉漢人的文化和制度,還讓許多的漢人入朝為官,想要實現滿漢一家的願景。這段時間裡面就出現了輔政大臣,也是僅次於皇帝的地位,但是重要的事情還是皇帝自己做主,輔政大臣只是起到了一些輔佐的作用。

相對於攝政王的權力之大,不管是輔政王還是議政王,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多爾袞時期,幾乎將攝政王當到了極致,當時的他享受著和皇帝一樣的規格待遇,甚至將玉璽都帶回了家,還為自己準備了龍袍,時不時就在家裡過過乾癮。由於種種原因他最後還是沒能當上皇帝,但是在攝政期間,他已經在行使皇帝的權力,就連福臨也不敢有所反抗。

清朝的攝政王、輔政王、議政王,誰的權力最大?

每個朝代的皇帝身邊都會有一些輔佐的大臣,畢竟皇帝是個凡人而不是神,靠他一個人,管理偌大的國家根本管不過來,只能靠手底下的人。而清朝是個特殊的存在,它的政治構架也極為特殊,它因為各個親族的勢均力敵而不得不設立議政王,又不得不因為皇帝的年幼而設立攝政王,也不得不因為實現滿漢的統一而設立輔政王。但臣子終究是臣子,權力再大也必將臣服在皇帝的腳下,想必多爾袞也是如此無奈,自己辛苦半天卻便宜了福臨,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