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各省進士數量來看,大部分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近日有一位海南省儋州市的讀者,私信說他家有一座進士第老宅,從嘉慶朝一直到清末,祖上曾出了好幾個進士。但由於年份久遠,不知其具體姓名和官職,想讓御史幫忙查一下。

從清代各省進士數量來看,大部分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御史仔細查了一下清代的進士題名錄,也回答了這位讀者的問題。但是為了讓更多讀者對清代進士有個瞭解,覺得還是有必要寫一篇文章來仔細聊聊這個話題。

儋州市有幾個進士?

還是先介紹一下儋州市的情況。儋州在清代屬於散州,隸屬於瓊州府,瓊州府即現在的海南省,當時隸屬於廣東省。

瓊州府在清代屬於經濟、文化欠發達的地方,根據史料的記載,有清一代瓊州府僅有進士31人,而且主要集中在瓊山、安定、文昌三地。儋州僅有2個進士,分別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黃河清,以及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王雲清。至於這兩人的官職,僅有王雲清留有記載,級別也不高,僅為七品知縣。

從清代各省進士數量來看,大部分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如果文獻記載沒有錯的話,那麼很遺憾這位讀者所說的,清代時祖上出了好幾個進士大致是不符合實情的,頂多就一個,因為這兩個進士姓氏不同。而且有一個還是最理想的狀態,或許一個也沒有。

其實也並非是這位讀者有意誇大,因為所謂的進士第、進士匾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這種現象也會讓人產生誤解,以為祖上出過不少的進士、舉人。

實際上這類進士第、進士匾的主人多為“假進士”,因為按照清代的規定,讀書人只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在當地官府申請各種牌匾,由於虛榮心的作祟,很多人都會捐個進士虛銜,然後將其掛在堂上,久而久之,後世子孫就會誤以為他們是進士。實際上他們的身份都是貢生、監生。

從清代各省進士數量來看,大部分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清代各省的進士情況

有清一代共開了112科文舉,出了26849個進士(這個數字有出入但應該不大),即每一科平均下來才240個人左右。各省的具體人數從高至低為:

江蘇2933人,浙江2803人,直隸2708人,山東2247人,江西1887人,河南1694人,山西1421人,福建1401人,湖北1230人,安徽1194人,陝西1042人,廣東1013人,四川758人,湖南715人,雲南694人,貴州606人,廣西568人,甘肅345人。此外東北173人,八旗進士1417人。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省份的進士一般都集中在某一個府或幾個府,比如廣東省廣州府,陝西省西安府,福建省福州府,湖南省長沙府,廣西掛林府等,都是省府佔了進士總人數的一半以上。有的府僅有幾個或十幾個,如果要是具體到州縣,那麼有些州縣終清一代都沒有出個一個進士。

從清代各省進士數量來看,大部分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那麼清代共有多少府、州、縣呢?按照《光緒會典》的記載,清末時全國共有215個府,73個直隸州,145個散州,以及1369個縣。如果按照每科240個進士來計算,那麼毫無疑問,絕大多數的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進士是絕對的稀有品種,尤其是明清兩朝科舉制度最完善的時期。讀書人要成為進士,必須經過縣試、府試、院試、科試、鄉試、會試、殿試等環節,才能金榜題名成為天子門生。這其中只要一個環節進展不利,那麼則要在科舉路上蹉跎好幾年。尤其是鄉試、會試這兩道關,成了大多數讀書人的攔路虎。

從清代各省進士數量來看,大部分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根據文獻記載,清代中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4歲,年紀最小的進士是道光癸已科,福州府籍考生林廷禧,他16歲中進士,創造了科舉制度上最年輕進士的記錄,時人稱為“二百年來科名盛世”。

如果以家庭成分來看,清代的進士出身官宦、世族的又佔了大部分。真正出自貧苦百姓之家的為數不多,這是因為一個家族培養一個進士,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而且還得有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正常情況下,一個家族需要三代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進士,像曾國藩、李鴻章就是典型,他們祖上都是小地主,從祖父那時起就已經為科舉奠定下了基礎。

從清代各省進士數量來看,大部分州縣,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之所以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就是要讓各位讀者認識到,清代時考個進士是十分困難的,如果不是出自官宦世家、書香門第,那麼一個家族就不可能出現多個進士。畢竟像山東諸城劉家、安徽桐城張家、浙江金壇於家等那樣的家族,僅僅是極少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