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屋”,有什麼講究?為何不能進子女房屋?

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父不進子房”的說法,意思是父親不能進子女的房間。其實,這只是一部分,類似的還有“君不入臣室、官不入民宅”等,這些說辭在民間流傳已久。但是,到底指什麼意思?為何父親不能進子女房間?當官的

不能

進平民的房屋?本篇內容,筆者就詳細說說,大家看完後就有答案。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屋”,有什麼講究?為何不能進子女房屋?

先來說說“官不入民宅”的原因。

可能很多人認為,當官的去平民家裡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受階級的影響,當官的一般都不會去民宅,如果去了民宅,一般是執行公務了。

從民眾的角度來說,不希望當官的來到自己家中,大家看電視也能發現,當官的去民宅,要麼去搜查,要麼去抓人,都是不好的事情。

而從當官的角度來說,如果以拜訪的名義去到民宅,會有一種自降身價的感覺,以前的上下級比較嚴謹,都是下拜訪上,而不是上拜訪下。另外,官不去民宅,也有避嫌的說法。民眾有事可以去拜訪官,而官有事情需要民眾幫忙,則會找人帶話,讓民眾去官府上說事,而不是去民眾家中。

從現在社會的角度來說,這種思想已經接近淘汰了,如今在農村,當官的也經常去村民家中瞭解生活,而民眾也希望當官的多去家中坐坐,可以幫助自己改善生活。以前民眾不希望當官的去家裡,現在則相反,民眾則盼望著當官的能去家裡。時代不同了,看法也在改變。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屋”,有什麼講究?為何不能進子女房屋?

再來著重說說“父不入子屋”。

先要注意一點,“子”並不是只指兒子,而包含了女兒,“子”是子女,不單指兒子。小時候大家都依偎在父母懷中長大,和父母之間沒有隱私可言,但是,等到長大以後,尤其是成年之後,隱私問題就很重要了。

從女兒的角度來說,大家都聽過“女大避父”的說法,反過來同樣如此,父親也要避女兒。因為,女兒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私密空間,她的房屋裡會佈置一些秘密,再加上女兒已成年,有些東西是男士不能看到的,即便是自己的父親也不行。所以,父親不要輕易進女兒的屋子,除非得到女兒同意以後可以進去。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屋”,有什麼講究?為何不能進子女房屋?

再從兒子的角度來說,生活中父親隨意進兒子的房間很常見,和女兒不一樣,父親進兒子房間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但是,這僅限於兒子還未結婚的情況,一旦兒子結了婚之後,父親就不能隨意進兒子房間了。

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兒媳婦的問題,兒子結婚以後,所住的房屋就是婚房,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家,兒子兒媳也需要私人空間,如果父親隨意進去,不妥的同時也會帶著尷尬。作為兒媳婦來說,更不希望公公進去。

而在實際生活過程中,這樣的事情仍有發生,有朋友就說

,“自己的公公婆婆,有事沒事就進我房間,連門都不敲,說進就進,很反感!

”,也有朋友說,“自己的公公也是隨意進我房間,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自己新換了一把鎖,鑰匙在自己手上,在屋裡的時候,就從裡面反鎖,出去的時候就直接鎖上”。

“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屋”,有什麼講究?為何不能進子女房屋?

關於“父不入子屋”的做法,從古至今都有跡可循,比如,大家看電視的時候會發現,在一些達官貴族的家庭,如果父親有事情要找兒子談話,都是找人把兒子叫到書房,而不是自己親自跑到兒子房間。有家庭地位的因素,也有隱私的考慮。

上述就是“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屋”的相關解釋,有人說,古時候更注重禮節,現在的人沒那麼講究了。其實,透過上述內容也能看出,前半句或許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後半句,不論以前還是現在,仍然需要遵守,該有的禮節和尊重還是值得傳承的。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