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文/月光琉璃

圖/來源網路,與文無關,侵刪

-

據《晉書 文苑傳 顧愷之》記載:“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雲:‘漸入佳境。’”

這句話是一則典故:《晉書》記載,東晉晉陵無錫人顧愷之,學問淵博,很有才氣,曾經給桓溫、殷仲堪等人做過參軍之類的官。

他尤其擅長繪畫,當時的名家如謝安等人都非常器重他。

但是顧愷之性格怪異,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痴絕,表現了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羈。

傳說他喜歡吃甘蔗,與常人不一樣。

一般人先吃主幹後吃末稍,顧愷之總是自末稍吃到主幹再往下直至根部。

有人對他的這種吃甘蔗法感到很好奇,他則回答說:“漸入佳境。”

人生的路總是先苦而後甜,苦中有甜,不知不覺中便走進“漸入佳境”的狀態中。

人至中年,行將過半,走過山水幾程,見過風景幾多,漸入佳境會讓人生更高階。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情緒漸入佳境,無波瀾

柏拉圖這樣評價情緒:理性,精神,慾念是心靈哲學的三大組成部分。而情緒是一種低階的東西。

我們不應該被情緒所控制,要用理性的態度對待生活裡的好與壞。

人到中年情緒平穩無波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最好的狀態。

有這樣一個分享:二戰期間,在納粹集中營的一間牢房裡,關著兩個犯人,受著相同的待遇。

在暗無天日,陰暗潮溼的牢房裡,只有一扇小小的窗。

每天小窗會在規定的時間段裡開啟,兩個人輪流看向窗外。

一個人看到的是蔚藍的天空,自由飛翔的小鳥,他看到了希望,每天都樂在其中。

另一個人看到的卻是高牆,電網,還有數不盡被拖出去的死囚。

他擔心受怕,抑鬱至級,帶著恐懼離開了世界。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他永遠不會知道,半個月後集中營被攻破,除了他所有人都活著出去了。

平穩良好的情緒,會讓荊棘變坦途,沮喪中也會看到希望

在不停報怨的時候,其實機遇的大門也是敞開的。

只是情緒被困在悲觀裡,看不到希望。

情緒平穩沒有波瀾的人,不僅看到了美好,也看到了未來。

他們會在這種漸入佳境的情緒裡,保持積極的態度迎接未來!~

董宇輝分享如何遮蔽別人的壞情緒:用寬容和愛去感化。

董宇輝初到新東方時,接到一個最差的班。

第一節課的前半個學時裡,董宇輝都是在嘈雜的環境裡講課。

他明顯感覺到了學生們的壞情緒。

特別是第一排有一個女生一直不停的在摔書,還故意大聲的咳嗽。

中間課時休息,董宇輝想,學生一定是被反面的事情引導壞了,做為老師,一定要有能力管好學生,併為學生負責。

於是,董宇輝接了一杯溫水,放了點滋潤嗓子的沖劑。

把水遞到前排的女生面前,誠懇的說,也許這杯水可以解決你一直咳嗽的痛苦。

之後,同學們開始認真聽課,積極回答問題。

那個女生至今遠在英國還和董宇輝保持聯絡。

經過多年的磨鍊,董宇輝的情緒早就沒有了波瀾。

在直播間賣貨時,面對紛擾的評論,他都泰然處之。

弱者易怒如虎,強者平靜如水。

當情緒穩定,就會遮蔽來自外界的干擾,人生也就走到漸入佳境的狀態。

情緒漸入佳境時,機遇也會在下一個轉彎處,靜靜的等著你。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思維漸入佳境,更成熟

在《一生的財富:洛克菲勒給子女的68個忠告》一書中說:每個人都無法逃脫這樣一個推理原則:你的思想將決定你怎麼行動。

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注重自己的行動,才是最成熟的思維方式。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55歲的李若彤被問到: “如果人生重新來過,你會去彌補遺憾嗎?”

李若彤堅決地說:“沒有遺憾,過去了就過去了,想那麼多幹嗎?我會把不開心的忘記,把開心的留下。如果可以重來,我只會對自己說:我應該早一點醒過來嘛!”

時光匆匆,應該儘快從迷茫中醒來。

年輕時走過的坎坷,再回首時只不過是一時的想不清楚。

當初以為再也走不出去的思想囹圄,經歷之後都只是笑談。

看到過演員馬伊俐的影片:她說20歲的時候,固執的認為,相愛就要彼此擁有;等到40歲的時候才覺得,相愛其實不一定擁有。

這就是女人經歷了感情的糾結,在思維上有所成熟的覺醒。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經過風雨,思維也會慢慢的進入最佳的狀態,寵辱不驚,慢煮生活。

思維成熟,是對自己的反省,也是對別人的寬容。

時時反省自己的人就不會盯著別人的缺點。

有一個頗具禪意的小故事:

有位倍受尊敬的法師,應邀去寺廟講法。

廟裡的僧人給法師敬了一杯茶。

可是在放下茶杯後,僧人才看到杯子上有一個小缺口,連忙向法師道歉,要換一個新的杯子過來。

法師微笑著擺擺手,輕輕拿起茶杯,把缺口處轉向手心,說:“你看,還有缺口嗎?”

僧人回答道:“這樣看,確實沒有了。”

法師慢慢的說:“不去看缺口的地方,心裡就沒有缺口。”

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看,越看越不順眼,換種思維,其實都是好人。

看別人不順,一定是自己有所偏執,只要換位思考,就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樊登老師說:如果你的生活出現了煩惱,相信我,一定是你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

真正思維成熟的人,不再計較過去,心裡就沒有煩惱了。

換種認知的思維角度,不計前嫌,一切都會豁然開朗,此時思維已然漸入佳境。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心態漸入佳境,更樂觀

李誕曾說過:幽默是一種天賦,快樂是一種能力

那麼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具有這種快樂的自愈能力。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蘇格拉底還是單身的時候,和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裡。

儘管空間很小且擁擠,但是他卻很開心。

朋友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轉個身都困難,有什麼可樂的?”

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塊兒,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是很值得高興的事兒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們陸續成家,先後搬出去了。

只有蘇格拉底一個人,快樂的生活。

他告訴朋友:“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它們請教,這怎能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一棟大樓裡。

他的家在最底層,底層在這座樓裡環境是最差的,樓上的人總是扔雜七雜八的髒東西。

朋友卻見他還是樂在其中的模樣,好奇地問:“你住這樣的房子,也感到高興嗎?”

“是啊!你不知道住一樓有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樓梯;搬東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力氣;朋友來訪容易,用不著一層樓一層樓地去叩門詢問。

特別讓我滿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養一叢一叢的花兒,種一畦一畦的菜,這些樂趣啊,數之不盡啊!”蘇格拉底陶醉地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層的房間給了一位朋友,朋友家有一個偏癱的老人,上下樓很不方便。

蘇格拉底卻住到了最高層,可是他每天仍是快快樂樂的。

朋友還是故意問他:“先生,住七樓是不是也有許多好處啊?“

蘇格拉底說:“是啊,好處可真不少呢!僅舉幾例吧:每天上下幾次,就是很好的鍛鍊機會,有利於身體健康;光線好,看書寫文章不傷眼睛;沒有人在頭頂干擾,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靜。”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後來,朋友遇到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問道:“你的老師總是那麼快快樂樂,可我卻感到,他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啊!”

柏拉圖說:“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乎環境,而在於心境。”

蘇格拉底的心態並沒因惡劣的環境而轉變,卻沉浸在快樂的情緒裡,連生活也跟著快樂漸入佳境。

樂觀是治癒一切苦惱的良藥。

心境不受外界的打擾,自得其樂是人生的另一種修行。

稻盛和夫說過:“人生是為心的修行而設立的道場。”

走過一路坎坷,看過許多悲歡,心態不再跌宕起伏,一切好壞皆是路過,這樣漸入佳境的修為,正是人到中年的最好生活態度。

生活中的所有瑣事,都樂觀的接受面對,幽默和快樂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凡事都能和快樂在一起,是漸入佳境的正確開啟方式。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二回》說道:“行過了許多亭閣,真是個漸入佳境。

《西遊記》裡師徒四人,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也終於走到花開見佛的境地。

那一路跋涉,走過的山,遇到的海,雖然匆匆,畢竟是人生中難得的遇見。

花開花落,物是人非,人生就是這樣一場令人驚喜的旅行,順逆皆是饋贈。

願我們人生過半,情緒已然漸入佳境,能夠遮蔽外界干擾;思維達到漸入佳境,可以沒有煩惱和遺憾;心態早就漸入佳境,經常伴隨快樂和幽默。

總有一天,我們會放下執著和不捨,只有漸入佳境伴隨著我們順其自然度過這一生。

人到中年,最好的三種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