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張湯是漢武帝劉徹時期有名的酷吏,他受到劉徹寵信,濫用權術,成為朝廷大臣人人懼怕的存在。劉徹也利用他清除了朝廷中不少的反對者,完全掌控的朝政的走向,成為乾綱獨斷的皇帝。然而張湯的結局卻不太好,他並沒有善終,而是在劉徹的逼迫下死於自殺。對於他的死,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說法和解讀,成為歷史愛好者們討論的焦點。有的認為是劉徹卸磨殺驢,也有的是認為張湯在朝廷中樹敵太多所致。本章節就這段漢武帝劉徹時期的著名公案進行解讀,看看張湯之死背後藏著怎樣的陰謀詭計。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張湯是從小吏開始走向政治舞臺的,因為處理皇后陳阿嬌的巫蠱之案而受到劉徹的看重,一步步的走上了御史大夫的高位。他先後處理了陳阿嬌巫蠱之案、淮南王劉安謀反案、大司農顏異白鹿皮幣案等著名案件,處死了一大批政敵和朝臣,成為朝廷中人人懼怕的存在。因為受到劉徹的寵信,張湯肆意妄為,篡改了不少漢初被廢除的刑罰,被朝廷大臣們所憎惡。他還利用自己的權勢肆意打擊政敵,迎合劉徹的喜好,因為很多朝廷大臣與他有仇怨。他被逼死的案子,就是與他又深仇大恨的大臣朱買臣、王朝、邊通三位丞相長史所設計的。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這個案子是源於漢文帝陵墓瘞錢的被盜案,而引發的張湯和丞相莊青翟之間的政治鬥爭。在漢武帝劉徹逼死了丞相李蔡後,作為御史大夫的張湯滿以為自己能接任丞相的職務,然而劉徹並沒有如他所想。劉徹任用了太子少傅莊青翟接任丞相,這讓張湯對莊青翟心懷怨恨。漢文帝陵墓瘞錢被盜案發生後,本來張湯和莊青翟是約定了同時向劉徹請罪的。但事到臨頭張湯卻把此案推在丞相府頭上,於是劉徹便讓張湯主持處理此案。因為張湯怨恨莊青翟,所以準備利用這個案子陷害他,於是和手下商量陷害的辦法。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張湯這次陷害人沒有處理好,構陷莊青翟的資訊提前被洩漏出去,被丞相府的三個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所知道了。這三人都與張湯有仇怨,又看不起張湯是小吏出身,所以把這個事情稟告給了莊青翟。朱買臣給莊青翟出了個主意,審訊張湯的田信等人。他們透過屈打成招的方式,從田信那裡拿到口供。口供說張湯每次把劉徹的政策提前洩漏,讓田信等人去賺錢,然後雙方分贓獲利豐厚。這個事情被莊青翟上報給了劉徹,劉徹對張湯非常不滿,於是找來問話。張湯拒不承認,劉徹對此非常生氣。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此事發生後不久,大臣減宣上報了張湯和手下魯謁居構陷御史中丞李文曾的事情,這讓劉徹大怒。劉徹派使者以八項罪名質問張湯,張湯對八項罪名一一否認。然後劉徹又派廷尉趙禹責備張湯,張湯便上書謝罪,然後自殺而死。張湯死後其兄弟本欲厚葬他,但家中錢財不到五百金。劉徹聽說後找來張湯的謝罪書信,看到張湯陳述自己含冤而死的原委。於是劉徹將朱買臣等丞相府三長史處死,丞相莊青翟也被迫選擇自盡。事後劉徹對張湯之死感到很惋惜和後悔,便提拔了張湯的兒子張安世的官職。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從表面上看,這個案子似乎是個人恩怨引起的,一般認為是兩個恩怨線路。其一是張湯和莊青翟爭奪丞相的權位,其二是以朱買臣為首的丞相府三長史與張湯的私人仇怨。然而從史書上的史料分析,其原因並不是如此簡單。張湯和莊青翟的確是利益之爭,但這個利益之爭並不是個人利益,而是典型的派系利益之爭。莊青翟是開國元勳家族的後人,他的祝福莊不識是隨漢高祖劉邦起家的,西漢建立後被封為武強侯。莊青翟以世襲武強侯的身份出任丞相,與張湯產生了矛盾,這既是個人利益的衝突,也是派系利益的對抗。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漢武帝劉徹即位初期黃老學說在朝廷佔據統治地位,所以他提拔了儒家學說,形成了朝廷對抗,以此與竇太后爭奪朝廷大權。竇太后去世後,劉徹搞了獨尊儒術的政治格局,形成了以儒家學說治國的政治環境。但這個環境並非單純的儒家學說,而是以儒家為皮,法家為裡的治國手段。董仲舒就批評過劉徹迷信法家的刑名之術,因而被劉徹貶官外放給諸侯王當國相。所以劉徹親政後大量任用看似儒家,實際上是支援法家的官員。比如丞相公孫弘號稱是儒家大師,實際上也是兼修法家治國學說的人才。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劉徹提拔了以張湯為首的酷吏,這些人乾脆就是法家弟子。雖然他們出身不高,但受到劉徹重用,很快在朝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張湯因為陳阿嬌巫蠱案的功績受到看重,很快進入中樞,成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公孫弘和張湯交好,於是朝廷中法家風氣漸漸濃郁起來。公孫弘死後,張湯本以為可以接任丞相的職位。但劉徹卻從軍隊調來了李蔡出任丞相,這讓張湯很是鬱悶。李蔡是衛青推薦的人,又是飛將軍李廣的堂弟,張湯只能暫時忍了。李蔡死後,張湯本以為可以大權在握,結果被莊青翟捷足先登了。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在這個過程中看似是張湯和莊青翟的權利鬥爭,實際上是他們身後的勢力拼鬥。張湯多次爭取丞相位失敗,實際上代表的是朝廷中法家弟子無法完全控制大權。法家作為諸子百家之一,在秦朝的時候到達巔峰。秦相李斯輔佐秦始皇成就一統天下的大業,法家學說成為秦朝的治國綱領。可是秦朝滅亡後,法家也受到連累,被認為是殘暴的學說,在西漢被打壓和歧視。法家弟子很多都是出身底層小吏的官員,在朝中沒有話語權。從漢文帝開始的皇帝也有在使用法家的手段,但對外都不公開稱法家的學說。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劉徹在治國中用法家的手段,大量提拔法家的弟子,但卻對外都是宣稱獨尊儒術,這也是滿足當時的社會環境要求。但張湯等人不甘心,總想要上位,所以在掌權時大力打壓儒家官員,爭奪丞相的位置。比如顏異的白鹿皮幣案便是典型,也是法家和儒家政治鬥爭的代表。當時張湯向劉徹提出了發行白鹿皮幣的建議,受到儒家官員的強烈反對,顏異作為代表劉徹發生衝突。事後顏異又多次在私下場合表示反對意見,張湯便藉此以“腹誹”的罪名將顏異論死。顏異是復聖顏回的十世孫,在儒家地位崇高,這讓兩派矛盾激化。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莊青翟本不是儒家官員,從學說上講是傾向於黃老學說的。劉徹與竇太后爭權期間,竇太后便讓他代替田鼢出任太尉,使劉徹第一次爭權失敗。竇太后死後,黃老學說逐漸被逐出朝廷,莊青翟這才開始與儒家學說合流。劉徹將其放在丞相的位置上,其實就是為了緩解儒家和法家的矛盾。

劉徹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因為從秦朝開始法家名聲太臭,如果冒然該法家路線,必然引發朝廷動盪。而且法家治國急功近利,這會導致國家內部矛盾激化,引發內亂。他使用外儒內法的策略,同時兼顧的面子和裡子,在治國方面很有實用性。但張湯等酷吏卻力圖法家治國,對丞相位的爭奪從沒有停止。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因此從莊青翟當上丞相開始,張湯對他的攻擊就沒有停歇,這就導致了丞相府上下對張湯的非常的怨恨。丞相府的三長史都是儒家兼修黃老的官員,尤其是朱買臣是典型的儒家官員。朱買臣也一度是劉徹的心腹,還代替劉徹與公孫弘辯論在河套平原建立朔方郡,一度坐上九卿之一的高位。所以朱買臣對張湯這個後來者很看不起,私人矛盾極大。而朱買臣的好友嚴助正是死於張湯主持的淮南王劉安謀反案,這就加深了兩人之間的仇怨。當張湯意圖利用漢文帝陵墓瘞錢被盜案構陷莊青翟時,朱買臣便認為機會來了,說動莊青翟陷害張湯。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莊青翟要保自己的權位,儒家要反擊法家的攻擊,雙方便一拍即合。陷害案報上去後,劉徹本身是不信的,所以才找張湯來問。張湯對這事沒法解釋,從史料上看應該是有洩漏劉徹治國的秘密,但沒有參與分錢等操作。但是張湯結黨打壓儒家的事情上報後,劉徹卻認為他在結黨營私。因此劉徹讓趙禹追問張湯,最終將張湯直接給逼死了。張湯自盡前在請罪書中解釋了案件的原委,劉徹也發現張湯並沒有參與分錢,於是對朱買臣和莊青翟的構陷非常憤怒。最終是朱買臣三人被處死,莊青翟被迫自盡。

窮兵漢武(爾時)張湯之死並非個人恩怨,背後是儒法兩家明爭暗鬥

這個案子本質是儒家和法家的政治鬥爭,莊青翟、朱買臣和張湯只是派系的代表。起因是劉徹採用外儒內法的策略,導致了朝廷中兩撥人同時存在,也在爭權奪利。劉徹本以為可以玩平衡,但這兩撥人都想獨霸朝政。尤其是張湯在多次構陷儒家官員成功後,變得有些肆無忌憚,手段更加殘酷毒辣。

但法家畢竟是少數派,而且名聲不好,劉徹不可能讓他們一統天下,所以朝廷中矛盾便出現了。雙方互相陷害是一種黨同伐異的典型操作,也是古代政治鬥爭中常見的。劉徹是玩陰謀詭計的大家,知道黨爭對國家的危害,乾脆各大五十大板。而製造這些構陷案件的張湯、朱買臣等人,便成了黨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