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出臺:支援監測裝備自主研發

推進碳監測評估試點、開展大尺度大氣汙染物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完善水生態監測評價、組織開展3500個特色村莊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構建生態質量監測體系……

生態環境部1月21日印發的《“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下稱《監測規劃》)內容頻多。

向“大監測”拓展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面向更加艱鉅複雜的汙染防治攻堅任務,面向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發展,生態環境監測要在鞏固環境質量監測、強化汙染源監測的基礎上,拓展生態質量監測,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監測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跨越。

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1946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組建全國大氣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網,佈設38880個國家土壤環境監測點位並完成一輪監測。基本完成省以下環保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

“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出臺:支援監測裝備自主研發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攝影/章軻

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監測服務供給、體制機制、基礎能力還存在諸多短板和挑戰,一些新興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測支撐薄弱甚至空白,比如,區域間、層級間、城鄉間生態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差異較大,部分中西部地區監測裝置老化、實驗條件簡陋,區縣監測能力難以滿足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任務要求,農村環境監測剛剛起步,亟需進一步鞏固和拓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建設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監測體系,

從環保“小監測”向全社會“大監測”拓展,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跨越提升

,打破均質化擴張的路徑依賴,注重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注重發揮國家、地方、企業、社會各方積極性。

《規劃》明確到2025年,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大監測”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質量監測網路更加完善,以排汙許可製為核心的固定汙染源監測監管體系基本形成,監測評價制度不斷健全,監測資料真實、準確、全面得到有效保證,新技術融合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將開展“碳監測評估”

“碳監測評估”是一項新任務。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上述負責人介紹,著眼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實和綠色低碳發展需要,按照核算為主、監測為輔、國際等效、適度超前的原則,將系統謀劃覆蓋點源、城市、區域等不同尺度的碳監測評估業務,提升碳監測技術水平,逐步納入常規監測體系統籌實施。

《監測規劃》提出,制定並落實《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組織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採、煤炭開採、廢棄物處理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試點。研究碳源匯評估,補齊碳監測技術短板。

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將加強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監測。運用大氣環境監測衛星等新型衛星,開展大尺度細顆粒物、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甲醛、氣溶膠和氨氣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鼓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建立區域一體化監測網路,強化聯合監測評價。

對於水環境監測,《監測規劃》提出了“三水統籌”的要求。不僅要最佳化水環境質量監測,還

將建立水生態監測網路與評價體系,支撐水環境、水資源和水生態統籌管理

。率先在長江流域開展水生態考核監測與評價。水生態監測評價將覆蓋生物、理化、生境等監測內容。

以往,農村環境監測十分薄弱。《監測規劃》提出,

組織開展3500個特色村莊農村環境質量監測

,指導各地實施灌溉規模10萬畝及以上農田灌區用水、千噸萬人及以上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日處理能力20噸及以上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出水、農村黑臭水體、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等專項監測,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從城市向鄉村延伸覆蓋。整合農村生態環境監測資料,增強農村環境質量分析評價能力。這對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將發揮重要作用。

《監測規劃》的實施,也將進一步拓展監測裝備研發製造空間。《監測規劃》提出,

支援監測裝備自主研發。推進人工智慧、5G通訊、生物科技、超級計算、精密製造等高新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

,推動開展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氨等直讀式監測裝置、重金屬大氣汙染物排放監測裝置、土壤監測裝置的研發,推動行動式監測儀器應用於生態環境執法監管。

此外,“十四五”期間,還將實施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與執行保障、中央本級生態環境監測提質增效兩大工程,以全面提升天地一體生態環境智慧感知監測預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