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文/牧遙

由徐崢監製,楊子導演的電影《寵愛》票房已達6。6億,這是一部由六個小故事組成的小成本、小清新電影,拍攝時間僅僅半年左右,口碑反響很高,豆瓣評分也有6。1分。從製作時間、成本與市場反饋綜合來看,《寵愛》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大獲全勝。

這裡不得不佩服徐崢,他的商業眼光真厲害,對市場的洞察能力絕對是一針見血,他的每一次投資都很成功,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成功的演員。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總體來說,《寵愛》這部電影的成功滿足了當下社會的三個條件:

1、社會太殘酷,與人相處難免會有隔膜,而與寵物相處卻能相互取暖,在精神上得到滿足的同時,又能與寵物的相處之道上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2、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單身一族。在寵物身上,他們找到了安全感、歸屬感。

3、“被寵愛”是當今社會最難求的美好,而這個市場需求很空缺。人與人之間已經無法得到平衡,尤其是愛的層次上更難得到寄託。在孤獨面前,誰都一樣公平。為此,寵物市場的需求就越來越受關注,而《寵愛》這部電影恰好滿足了孤獨人群的正面需求,並且寵物就是孤獨人群的精神支柱。

由《寵愛》這部電影可以喚醒社會對動物的關愛,從而讓更多的人願意接受小動物、領養小動物,在給予小動物家的同時也是給自己一個精神之家。最後引導我們做到愛動物、愛世界、愛自己、愛家人。這才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相處模式。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寵愛》最大的體現價值觀就是

“動物與人類的相處模式”,

包括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交流、和諧、融洽、陪伴等,而引發這個模式的前因就是孤獨群體。

孤獨,並不是孤單一人的輕描淡寫,而是某種精神上的失落與社會群體之間的斷層。

蔣勳《孤獨六講》一書中提到的孤獨有: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他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所以,真正懂得孤獨的人都是飽滿的。

既然孤獨是飽滿的,那麼也就是說無論哪一種孤獨,則都需要得到滿足,而當這種孤獨無法得到飽滿層次的時候,那麼自我精神領域裡則需要提供滿足於孤獨的元素。

由此,我們可以借蔣勳先生對孤獨的含義來理解當代社會群體的孤獨,當代社會的孤獨是什麼樣的孤獨?這類孤獨的群體都是因為什麼而感到孤獨?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一、孤獨群體持續增長,孤獨經濟隨之誕生。

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

1)、據民政部的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

2)、2019年2月份,智聯招聘聯合珍愛網調研併發布了《2018年職場人婚戀觀調研報告》調研資料顯示:參與調研的職場人中,68。33%處於單身狀態。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其中,海口的單身率最高,87。5%職場人是單身;福州以單身率75。93%穩坐第三位;廈門以單身率67。07%排在第23位。

3)、2019年3月智聯招聘釋出的《2019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調研資料顯示:白領婚姻狀況中“未婚且單身”佔比最高,為40。18%。其中,男生白領的單身比例略高於女性,為43。04%;女性單身比例為38。59%。

4)、阿里巴巴2017年釋出的《中國空巢青年圖鑑》也顯示,中國的“空巢青年”群體已經超過半億,且孤獨人口多分佈於高薪職業,其中金融、網際網路IT、教育位居前三。

5)、人口出生再創新低。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4‰;2019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這是自1952年以來最低的一年。

以上資料表明,社會人口結構已出現了變化,那麼需求層次隨之變化。如今單身人口變多,則出生率降低,老齡化隨之也會越來越嚴重,所以,就會形成一大批孤獨群體。

為此,孤獨經濟誕生。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二、孤獨群體多數選擇與寵物相伴,寵物經濟是孤獨經濟的主要代表。

據狗民網釋出的《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寵物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024億元,同比增長18。50%。2015-2019年五年內行業市場規模翻了2倍多,年複合增長率接近20%。從寵物類別看,寵物犬消費市場規模為1244億元,同比增長17。80%;寵物貓消費市場規模為780億元,同比增長19。6%,從增速上看,寵物貓消費增速超過寵物犬消費。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2019年全國城鎮寵物犬隻數為5503萬隻,比2018年增長8。2%。從寵物種類來看,寵物貓只數為4412萬隻,比2018年增長8。6%;寵物狗數量為5503萬隻,比2018年增長8。2%。

2018年寵物單隻年消費為5016元,同比增長15%。從寵物類別來看,狗的消費要大於貓的消費,每隻狗年消費金額為5580元,而每隻貓年消費金額為4311元。在消費結構中,寵物食品是整個寵物消費結構中佔比最高,達61。4%,較2018年增長9。2%。

注意:以上資料,還不包括愛心人士為流浪貓狗付出的時間與金錢。所以,

寵物是孤獨群體主動消費最多的因素。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所以,《寵愛》電影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正是抓住了

孤獨群體的主觀精神需求,

他們在電影上找到了

情慾和語言孤獨的共鳴與共情,

為此,他們樂於消費,並且會主動口碑相傳身邊的朋友去選擇觀看這部電影。由孤獨群體帶動了寵物經濟,最後寵物經濟帶動了《寵愛》的電影市場經濟。這是一個商業閉環,最後將由寵物愛好者在無形的快樂中實現自動買單。

三、《寵愛》電影中的孤獨,正是當下社會群體性的主要孤獨。

當代社會的孤獨級別,你佔了幾級?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為什麼當今社會的孤獨感會越來越重?我們按照社會群體劃分三個群體:

1、老年群體的孤獨:

沒有工作後的無聊感、子女不再身邊的空虛感、同齡的親朋好友離世的哀傷感、與社會脫節的失落感、肌體衰老帶來的痛苦感以及等等其他的外在因素。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這些因素都慢慢地剝離了老年人的幸福感,隨著年齡不斷增大,他們失去了社會勞動力,害怕被社會拋棄,更害怕給子女帶來麻煩,他們的群體活動也只有小部分,尤其是在社會高科技的不斷驅逐下,他們自身的學習能力會大大降低,為此,他們就會慢慢地感覺融合不進社會,在披上無助的孤獨感後,他們只能一昧地陳舊下去。

這個時候,對於老人來說,寵物是最好的夥伴。養一隻貓貓狗狗,除了對子女的厚愛之外,生活狀態也會完全不一樣,他們心中有了期待,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有了陪伴,心中的孤獨就會被填滿,久而久之,老人的孤獨則不再是失落,而是幸福。

雖然《寵愛》電影沒有老年人的故事,但在六個故事的敘述中早已表明老年人的生活同樣需要我們關愛。因為,年輕人都會感到孤獨失落,而當我們老了之後,不就更容易感到孤獨失落嗎?所以,電影雖然是主打年輕觀眾,但是卻有著由年輕孤獨引導思考至老年孤獨的意義所在。這也是《寵愛》電影的含義之一。

2、已婚群體的孤獨:

這類群體的孤獨感通常來自於家庭與工作壓力。家庭是否和睦跟他們密切相關,家庭因素包括了日常開支、子女教育、夫妻關係、父母關係、親戚朋友等人際關係;工作因素包括了工作壓力、出差/加班時長、業務收入關係、同事/領導關係等外在不可控因素的關係。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這些因素由於長時間無法解決,就會逐漸產生各種矛盾,

暴發矛盾是已婚群體最大化的無助的孤獨感。

社會壓力普遍化,這種情況下是沒有誰會願意與人述說,也沒有人會願意過多傾聽的,慢慢地就會形成溝通障礙。為了打破溝通障礙,在沒有找到更優質的解決方案時,

寵物成了最好的傾訴物件和溝通橋樑,從而寵物成了化解矛盾最有效果的良藥。

正如《寵愛》電影中,高銘是離異者,女兒高萌萌隨著母在美國生活,由於長期獨居,女兒就買了一隻寵物貓給父親高銘,之後女兒想把貓(安吉拉)帶回美國,然後父親高銘因為失去知道失去的痛苦,他們已經相依為命了,所以並不願意貓咪離開自己。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這裡,深刻演繹了一個孤獨的靈魂需要一個充滿愛的靈魂所包圍,而這隻貓咪就承擔了這一角色,並且他們的相處模式很友好,你不嫌我,我不棄你。最後,透過貓咪的傳遞也讓他們懂得了親情之間無比珍貴的愛。

所以,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往往就是溝通障礙。子女與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著最要的角色,只要溝通有了橋樑,矛盾就會不攻自破。

而對於工作壓力而言,寵物則是給予了我們歸屬感,往往在工作中無論有多累多辛苦,只要回家見到永遠溫暖如初的貓貓狗狗,一天的疲憊與不快就會煙消雲散。

由工作帶來的無處安放的情緒,往往與人之間是很難得到化解的,而在與寵物相處時卻能輕易解開。

正是因為寵物給予心靈上最大的歸宿感,而這個歸宿感也恰好填滿了缺失的孤獨感。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寵愛》電影的故事就是在告訴我們:

寵物亦是家人,溫暖相伴,心則安放,心若安放,到哪都是家。

3、青年群體的孤獨:

青年群體是最大的孤獨群體,每年都在不斷地增長數量。他們多數是單身且獨居,但這不代表戀愛群體或社交圈廣的群體就沒有孤獨感。據調查,目前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表示在最近的一個月體驗過孤獨。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為何青年群體的孤獨感如此之重?

因為他們時常感到在社會生活中缺失了某樣重要的東西。

這些東西包括了很多因素,其中個體因素中的社交因素、工作因素、家庭因素、結婚因素、戀愛因素等,社會環境中產生的種種不可控因素,比如物價因素、房屋因素、醫療保險、事故因素等等,這些雙重環境的壓力下,讓青年群體感到了無所適從。

為此,當下社會環境就誕生了金錢觀念。金錢制度則有兩大原則:

1是萬物可換:

錢就像是鍊金術,可以讓你把土地轉為手下的忠誠,把正義轉為健康,把暴力轉為知識。2是萬眾相信:有了金錢作為媒介,任何兩個人都能合作各種計劃。

所以,金錢為王成了當下青年最迫切的形勢。

從而,適得其反。他們忽略了除去金錢之外的珍貴東西,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愛。

這種孤獨感常常會令他們放棄社交,而獨守自我空間。最後,自我對抗孤獨成了他們唯一能做的事。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比如電影中,陳樂雲雙眼失明,從此失去了光明,這對於他來說,是

金錢無法治癒的絕望的孤獨。

這種情況下,金錢已失效,唯有靠助自我或藉助外在因素激發自我重生系統的來維持生活信念。所以,為了讓他重獲新生,好友江楠則把自己的愛犬小札訓練成導盲犬,用來幫助陳樂雲重拾生活信念。雖然這裡有不專業的嫌疑,但電影的出發點則是

友情無價,寵物無價。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再比如電影中,李響和曲飛飛是一對戀人,由於李響養了一隻寵物豬,而飛飛不喜歡豬,知道後非常反感,一度要鬧翻。最後,曲飛飛接納了寵物豬,從此,兩人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金錢是買不了愛情的,只有真心真誠才能得到真愛。而電影的含義也傳遞了愛情與寵物完全是可以共存的,並且還深刻引導了觀眾要學會接納另一伴喜歡的寵物,在接納的同時,也是學會了愛。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又如電影中,郭麒麟和巴頓兩個孤單的靈魂,因為滿滿的真心而逐漸靠近,成為了這座城市裡對方唯一的溫暖。“我會永遠陪著你的” 郭麒麟的這句臺詞就是道出了

真正孤獨者所需要的飽滿感,因為無論是什麼物體,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愛。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最後,《寵愛》電影在傳遞著三個價值觀:

1、愛都是相互之間包容、理解、付出。

2、人與動物之間的相處之道,可以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3、愛是當今社會最難能可貴的寶物,愛是世界的精神之柱。

《寵愛》成功的背後,是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孤獨!

所以,《寵愛》電影的背後其實就是當今社會的孤獨,而每一個故事都是一種孤獨,但無論是何種孤獨,當心靈有了溫暖的關懷,孤獨就會得到滿足。從此,

孤獨不再是惡性腫瘤,而是靈丹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