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子明顯有魚星,魚不咬鉤或者魚口稀的原因,看完下面你就明白了

釣友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呢?在釣魚時,魚星很多,斷斷續續的,明顯感覺到窩子裡有魚,甚至有經驗的釣友還能分辨出來窩子裡的魚種,但魚就是不咬鉤或者魚口很少。

我當然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那時對這個不是很懂,總覺得是餌料出了問題。驅車到漁具店買了一大堆的魚食。而到最後,常常魚食買了一大堆,問題到最後還是沒有解決,當然收穫很少啦!

如果出現了上述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慶幸的是

窩子打成

了,並且窩子裡已經

聚有魚了

。只要我們抓住機會,適當調整,一般都會收穫滿滿的。

釣魚這麼多年來,類似這樣的事情經歷的多了,也總結了幾點經驗,在此分享一下,不正之處,歡迎給位批評指正哈。

窩子明顯有魚星,魚不咬鉤或者魚口稀的原因,看完下面你就明白了

凡事想知其果就必瞭解其因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那魚星出現的原因:

魚不是透過肺呼吸的,是透過口腔不斷地吸水,當水流經過鰓絲,由鰓小片上的毛細血管來攝取水中的氧氣,並把體內的二氧化碳透過鰓小片排入水中,從而完成呼吸過程。當魚兒發現食物並準備攝食時,它必須把鰓蓋關閉後再張開嘴,在張嘴時,口腔內就形成一個含碳氣體的空間,由於這種碳氣比水輕,在水的壓力下,從口中釋放出來後就會形成氣泡,緩緩地浮上水面,並自行破滅。這種氣泡就是魚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泡。

根據上面的敘述我們是可以知道魚星的產生是由於魚兒進食時產生的。也就是說,不是因為魚兒不開口所導致的

,基於這點我有一下幾點拙見。

1,水底是否窩料過多。

我曾經見過一位釣友,在野外打窩時,那是真的很“大方”。不知什麼配方,選用的窩料裡面有顆粒,有玉米,還有小麥什麼的,發酵的氣味很大,搞了一小盆下去。我當時就調說:“你是在釣魚還是再餵魚呀”?而他卻笑著說:“邊喂邊釣,效果好呀!”但最後他收杆時,漁獲和我比較而言並不多。

我們從這個例子上來看,窩子量大,氣味足,很容易誘到遠處的魚兒進窩的,並且因為量大,還能留住魚,這個是窩料大的優勢。但我個人認為,提前打窩可以使用重窩料的,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誘使魚兒形成習慣,便於我們後面的垂釣。但垂釣時使用重窩,是有利有弊的。

第一,窩料多,魚兒被窩料填飽肚子了,還會吃你的魚餌嗎?

第二,窩料多,氣味持續時間長,在一段時間裡,引來的魚兒一般也會多。但窩料在水底,魚兒搶食窩料的過程中,竄來竄去,蹭鉤蹭線情況會狠多,不但容易把魚鉤上的餌料蹭掉,還會直接影響漂像,常常造成我們誤判。

解決方案:可以選擇窩料少打,勤打的策略。

窩子明顯有魚星,魚不咬鉤或者魚口稀的原因,看完下面你就明白了

2,窩料的氣味和適口性好於餌料

魚兒的味型是和季節和氣溫的變化有很大關係的,也就是說魚兒對食物的味型並不是一層不變的,所以垂釣時選擇餌料的味型很重要的。

如果味型不對(針對季節的味型選擇)和餌料的適口性(魚兒進口順利的程度)還不如窩料,魚兒是不願意咬鉤上的餌料的。

解決方案:根據季節和溫度調整餌料味型和餌料的適口性。但有一點是要注意的,餌料不管是從味型上還是適口性上要優於窩料才行。

你想呀!窩料比餌料的氣味和適口性還好,魚兒還會咬鉤嗎?

窩子明顯有魚星,魚不咬鉤或者魚口稀的原因,看完下面你就明白了

3,調的太靈或者太頓了

從上面的魚星形成的原因我們得知,魚兒是在進食是才會產生魚星的。也就是說,不是魚兒不開口,而是魚兒找不到餌料。

如果調的太靈了,找底沒有找對,餌料沒有沉底,底層魚是找不到魚餌的。

如果調的很頓,魚兒在水底搶食,攪動著水,使餌料霧化加快,大幅度縮短餌料在魚鉤停留的時間,魚鉤上沒有餌料怎麼能釣的上魚呢?

解決方案:根據具體魚情參照水深多次除錯。

窩子明顯有魚星,魚不咬鉤或者魚口稀的原因,看完下面你就明白了

4,水底有醬層或者茂密的水草。

這個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水底有醬層和水草,餌料重量較重,餌料會陷入其中,魚兒同樣是找不到餌料的。

判斷方法:如果浮漂到位時,常常會有一點緩緩下沉的動作產生漂像,並且經常性的提杆無魚,這樣基本上可以判斷水下有醬層或者水草了。

解決方案:需要重新調配線組,可以選擇釣離底幾公分。

5,線組的調配。

線組方面我們就要考慮它的適口性了,比如,魚線較粗較硬,魚兒吞食餌料碰到魚線時適口性不好,魚口就會把餌料吐出來。

解決辦法:更換細一點柔軟一點的魚線。

窩子明顯有魚星,魚不咬鉤或者魚口稀的原因,看完下面你就明白了

總而言之,遇到窩子裡有魚,魚口比較稀或者不咬餌的情況時,我們是可以依照魚星的產生原因和魚兒進食的生活習性來分析,再根據當時的具體水情和魚情具體調整的。當然凡事都無絕對,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垂釣經驗才能更大機率的收穫滿滿。

窩子明顯有魚星,魚不咬鉤或者魚口稀的原因,看完下面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