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閱讀:《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周瑜……等等,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縱觀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為複雜,並且能夠集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四大名著閱讀:《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提起《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人們首先想到的他是一個大奸臣。歷史上有很多人用恐懼狠毒的眼光,惡性貶低他,曹操儼然成了奸險狡詐之人的代表和化身。但我細讀了《三國演義》之後,對這些評判不敢苟同,曹操縱有過失,但事不至此。

《三國演義》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忠義,表現出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將曹操刻畫成為一個殘暴不仁、玩弄權術、奸詐狡猾的“亂世之奸雄”。作者羅貫中透過汝南許劭、南陽何顒之口,對曹操的一生作了總的定性。儘管如此,他們也不能不承認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用聶紺弩先生的話說,“曹操是實幹家”、“大軍事家”、“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我們如果僅簡單的用“好人”或“壞人”來評判他,就如同用手指在地圖上指點國界一樣,把他圈入“非此及彼”的善惡範疇。是的,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這兩方面不是機械的相加,而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有時很難分清這是他的英雄本色,還是奸雄的特性。但是,在《三國演義》中,他是以奸雄作為性格的主導方面。 在曹操的身上,幾乎集中了封建統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點:籠絡人心而又嫉賢妒才,剛愎自用而又機謀權變;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聰明過人而又愚蠢顢頇;坦誠中總帶幾分虛詐,大度中常含幾成小氣。然而,正是由於這些,才使得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極其鮮明的,不可替代的藝術獨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複雜的性格組合基調:奸而能,真而偽,寬而猛!性格的兩個側面互相滲透,使我不禁被曹操這複雜的、模糊的人性特徵所吸引。下面,我就對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這一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研究,以拋磚引玉,求教於老師指點。

四大名著閱讀:《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是曠世之英雄

對曹操英雄形象的讚歎自古有之: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稱讚曹操:“知人善用,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與敵對陣,意思安閒,如不欲戰然;及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對之流涕,然終無所赦。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刈群雄,幾平海內。”現代的郭沫若也鄭重地讚頌:“曹操對於民族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有大的貢獻”。而在羅貫中的筆下,曹操的主導方面仍不失為東漢末年叱吒風雲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軍事家,是統一北部中國的英雄,他的英雄本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政治家曹操

(1)有勇有謀,以身赴國。

董卓進京獨攬朝綱後,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文武百官處境狼狽。然就在滿朝公卿相聚一堂,談虎色變“盡皆掩面而哭”之際,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 ”此時的曹操還僅為驍騎校尉。他知道:哭,於事無益,於事無補。於是他便採取行動:毛遂自薦,決意冒殺身滅族之險謀刺董卓,其行動果敢而又魯莽。雖然結果失敗了,但在謀刺過程,卻不由人讚歎他有勇有謀,曹操抽出寶刀拿在手中正要行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忙回身,曹操害怕,於是拿刀跪下,我有寶刀一口,想獻給恩相。這才得以脫身,並“借馬”出相府。其機智,恐非凡人所及,其結果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便是“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了。尤其可貴的是,曹操潛歸故里,發矯詔,招義兵,會盟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會盟討卓幾節,寫得有聲有色,其陣容,其聲勢都相當壯觀。令人不得不讚賞的是,這次聯合行動雖由曹操發起,但他卻真心誠意推舉當時實力最強的袁紹做盟主,自己卻呼前跑後,甘願充當聯絡員之類的角色。他一面盡心盡職輔佐紹成其功,一面又與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階級偏見進行有理有節的鬥爭,以促進討卓運動的進展。可惜袁紹及各諸侯各懷異心,按兵不動,“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終於坐失乘勝追擊董卓進入洛陽的良機,“豎子不足與謀!”這便是他取得的教訓。在其過程中,曹操清楚地認識到:袁紹之徒不過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疥癬之徒,決不能把安邦定國的大計寄託在這夥人身上,於是他打消了對大軍閥們的幻想,這也是曹操芟刈群雄,削平海內,統一北方壯舉的起點。 古人講“登高一呼,天下雲集”,不管曹操身份多麼卑微,但他這登高一呼,己顯示出他的英雄氣概和氣魄。

(2)求賢若渴,重視人才。

曹操非常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極力蒐羅,加以重用。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智深遠,雖蕭何,陳平不及也。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不可當,雖岑彭,馬武不及也。呂虔,滿寵為從事,于禁,徐晃為先鋒;夏侯敦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間福將”,正是這些文臣武將的運籌謀劃和拼死戰鬥,才使得曹操的勢力逐步擴大,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官渡之戰期間,袁紹的謀士許攸來投,曹操”方解衣歇息,聞說許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遙見許攸,撫掌歡笑,攜手共入”,“先拜於地”。以曹操當時貴為丞相的地位,對投誠自己的布衣謀士尚且如此,這種識才,愛才,重才之心,可見一斑。

(3)胸襟開闊,豁達樂觀。

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中,若論胸襟開闊,豁達樂觀,曹操當首屈一指。“白門樓呂布殞命”一回中,曹操擒住張遼,本打算親手殺了他,但聽了劉,關的勸諫,馬上一改前態,擲劍而笑,並”親釋其縛,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關羽降漢不降曹後,曹操待之甚厚,不但賜與府第給關羽和劉備兩位夫人居住,還贈與關羽異錦戰袍,赤兔寶馬,美女金帛。關羽得知劉備確切訊息,封金掛印護嫂尋兄,曹操“叱退蔡陽,不令追趕”,並親自為關羽送行,贈與路資錦袍。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曹操也不深究。官渡之戰後,發現了大量“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曹操“命盡焚之,更不再問”,足見其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氣度。

四大名著閱讀:《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2、軍事家曹操

(1)以法治國,犯科必究。

曹操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玩弄權術的高手,他所提出的政治見解和行動方針,有著過人的見識,體現著以法治國,維護國家法制威嚴與政局穩定的用意。這一點十分生動的體現在曹操等人對待十常侍專權的處理上,袁紹認為可以召四方的英雄人士,帶兵來京城,把閹黨全部誅滅,到那時就不容太后不聽從。何進認為這個計策太好了。也就是說要發動軍事政變,武力逼宮,而且是鼓動別人發動軍事政變,自己卻要袖手旁觀,這種利用別人搞政變來消滅政治對手的方法,無疑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動盪,是弄權者的政治把戲。而曹操則認為宦官的禍害從古到今都有,只是皇上給他們大權,才使他們猖狂到這種地步,對他們如果治罪,應該剪除為首的,只需一個獄卒就夠了,沒必要從外面帶兵把他們都斬盡殺絕,如果事情敗露,我想一定會失敗。曹操反對牽連極廣,只求剷除首惡,其中最重要的是“但付一獄吏足矣”。就是用法律的手段,對作亂人實施逮捕,審判,一切依照法律程式行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對國家法律制度的認識。

(2)軍紀嚴明,愛護百姓。

作為征戰四方的政治,軍事人物,其人性的體現與普通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從政治權勢你死我活鬥爭中衝殺出的人物往往不會有普通人的婦人之仁。曹操手握重兵,大權獨攬,在軍事上如風雷般擊破敵人,在政治上如嚴霜般掃蕩對手,成就一番霸業,就在於他身上有一種雄渾大氣的人情味。《三國演義》第三回中曹操說:“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之此。若欲治罪,當除首惡。”他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全數誅滅的殘忍做法,由此可見他具有人情味的一面,對於宦官之禍的根源,敏銳提出了錯在上方的因緣,顯示出善於對人的理解的一面,也非劉備忠孝或帶百姓南行的婦人之仁,因為劉備帶百姓南行,軍民混雜,很難說不是在讓百姓作為自己的“人肉盾牌”。

對百姓,曹操也顯示出了他的人情味,顯示出他身上特殊帶有狡詐意味的人情味。《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曹操徵張繡途中禁止軍馬踐麥,割發代首表面看是在以權術收買人心,但實際效果卻使一方百姓的衣食得以保全,生計得以有望,救一人,愛一人是人性,救萬人更是人性。當軍事目的與百姓生計有了衝突時,曹操也以維糧船不能行動,操令本處百姓敲冰拽船,百姓聞令而逃,曹操憤怒,想捉住他們殺掉,百姓聽說後,就親自到大營中報到。曹操說:“如果不殺你們,那麼我下達的命令不暢行,如果殺了你們,我又不忍心,你們快逃到山中躲藏,不要讓我們計程車兵抓住。”百姓聽後都流淚感激的離開。一般人都以此為曹操奸詐的例證,然而這種所謂“奸詐”手段卻使百姓得以逃避在寒冰水中勞作之苦,生命也因此而保全,也巧妙化解了軍事目的與百姓生計的矛盾,雖然狡詐,但卻顯出其行為的人情味。

(3)豪爽多智,指揮若定。

曹操的機智,在《三國演義》中可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就連魯迅也說,羅貫中“要寫曹操的奸,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曹操“濮陽詐死破呂布”、“安眾設伏破張劉”、“抹書間韓遂”、“望梅止渴”、“割須棄袍”等,無不體現了他過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揮才能,在《三國演義》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戰鬥中,曹操總是指揮若定,勝不驕,敗不餒,屢出奇計,或轉敗為勝,或化險為夷。

(4)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曹操多年征戰,不避箭矢,不避斧鉞,常常親自領兵上陣,與群雄廝殺,曾被兵卒所擒,被徐榮射中肩膊,被馬超追殺得“割須棄袍”。他的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激勵了全軍將士莫不死戰,最終削平了群雄,統一了北方。

曹操的以身作則,要數“割發權代首”這一事例最為典型。宛城徵張繡時,曹操驚馬踐壞了大塊麥田。他“隨呼行軍主簿,擬議自己踐麥之罪”,“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最後還是郭嘉以《春秋》之義勸阻,免死“割發權代首”,並“以發傳示三軍”。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張繡,“行軍之次,見一路麥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麥。操使人遠近遍諭村人父老,及各處守境官吏曰:吾奉天子明詔,出兵討逆,與民除害,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起兵,大小將校,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軍法甚嚴,民勿得驚疑,官軍經過麥田,皆下馬以手扶麥,遞相傳送而過,並不敢踐踏。操乘馬正行,忽田中驚起一鳩,那馬眼生,竄入麥中,踐壞了一大塊麥田。操隨喚行軍主管,擬議自己踐麥之罪。”事情雖然最後以割發代首結束,但卻可看出曹操率先守法,嚴於律己的風範。

羅貫中雖然在小說創作中不可避免的從個人的立場出發,對曹操所作所為進行貶斥,但曹操卻以其所為超出了作者筆下的範圍,以一個治世能臣的形象展示於人們眼前。

(5)善於總結,著述頗豐。

在長年的軍事生涯之中,曹操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形成了系列的軍事理論。《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著有《孟德新書》,歷史上的曹操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

二、曹操是亂世之奸雄

曹操是詭詐殘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終歸是封建社會,封建統治階級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著特定歷史烙印,羅貫中也活靈活現的描繪出來了,寫出了他奸的一面。

1、用法峻急,有犯必戮。

在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中,當曹操刺董卓不成時逃到伯奢家時,當伯奢去取酒,曹操忽然聽到後院有磨刀聲時,他便曰:“呂伯奢非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當聽到“縛而殺之,何如 ”時,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就拔刀直入,一連殺了八口人。羅貫中透過曹操精練的幾句話便把曹操多疑的性格表現了出來。當曹操發現誤殺好人時,他便急忙上馬逃跑,途中遇到取酒回來的伯奢,乾脆趕盡殺絕,一刀砍下。而在收伏伏完時有此情節:操喝左右,遍搜身上,並無夾帶,放行。忽然風吹落其帽。操又喚回,取帽視之,遍觀無物,還帽令戴。穆順雙手倒戴其帽。操心疑,令左右搜其頭髮中,搜出伏完書來。操看時,書中言欲結連孫,劉為外應。操大怒,執下穆順於密室問之,順不肯招。操連夜點起甲兵三千,圍住伏完私宅,老幼並皆拿下;搜出伏後親筆之書,隨將伏氏三族盡皆下獄。華歆拿伏後見操。操罵曰:“吾以誠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殺汝,汝必殺我!”喝左右亂棒打死。隨即入宮,將伏後所生二子,皆鴆殺之。當晚將伏完,穆順等宗族二百餘口,皆斬於市。朝野之人,無不驚駭。以上足可見其用法峻急,有犯必戮的特點。無辜的人被殺的確值得同情,但若從有關的事件的發生發展中可以看出:挑起那一場場爭鬥的都不是曹操本人而是那些帝后勢力。曹操為了儲存和發展自己,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這對於曹操恐怕是時勢之所然也。

2、奸邪詭詐 ,玩弄權術。

歷史上的陰謀家,野心家都喜歡玩弄權術,曹操更是得心應手,將權術玩弄於股掌之間。

在《三國演義》的第十七回中因曹軍人數極多,每天要消耗的糧食浩大,又加上很多地方鬧旱災,接濟不上。曹操催軍速戰,但李豐等閉門不出。曹操堅持了一個多月,糧食就要盡了,跟孫策借了點糧不敷支散。糧官王郈入稟曹操:“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曹操說:“可將小斛散之,權且救一時之急。”郈曰:“兵士倘怨,如何”曹操說:“吾自有策。”郈依命,用小斛散之,兵士都說曹操欺人。曹操暗中把王郈叫到帳前說:“吾欲借汝頭以示眾耳。”把糧官的頭懸在高竿上,化解了士兵的怨氣。以及在叔父面前詐中風,割發代首,哭泣袁紹,禮葬關羽首級,與許攸論糧等又把曹操在政治鬥爭中善於玩弄權術的特點展現了出來。但這裡曹操的玩弄權術與劉備的虛假偽善一樣,是人物性格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成為藝術形象的重要標誌之一。曹操的玩弄權術並不影響他政治家的身份,因為哪個傑出的政治家不玩弄權術 那個政治家因玩弄權術而被打入另冊 玩弄權術是一切剝削階級頭面人物不可缺少的政治手段。

3、驕盈自矜,過於輕敵。

曹操也有驕盈自矜過於輕敵的時候,這在赤壁之戰中表現最為明顯:曹操的部隊總數應該是孫劉聯軍總數的二倍以上。而且新降荊州,士氣正旺。而荊州新降的將士,以文聘為首,都意欲沙場建功,其戰鬥力也不弱。如果此時曹操以荊州的部隊來對抗江東的水軍,採守勢,而自己則率領精銳進攻夏口,則擊潰劉備應該很有希望——這正是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所採取的戰術。但這次曹操因驕縱輕敵卻沒有采取這樣的戰術:對聯軍中較弱的劉備,曹操可能僅僅是派出一支部隊去監視,而並不進攻,而將進攻的主要方向指向了聯軍中較強的一部分:江東部隊。曹操在和江東部隊的對抗中,他又因輕敵捨棄了利用陸軍騎兵戰鬥力強的優勢,陸軍在水軍掩護下強行登陸,而後沿襲江東部隊後方的戰術,卻在江面上和江東的水軍對峙,即使是水軍和江東交戰不利的情況下,曹操也仍然沒有調整其戰術,這樣,曹操相對於江東陸軍的優勢就完全沒有得到發揮,他實際上是用部隊中最薄弱的一部分和江東部隊最為精銳的一部分相抗,成了賽馬的齊王。最終,在孫劉兩家的夾擊下一敗塗地。他也曾因慢待張松而坐失西川。這些也只是從不同的側面補充曹操這一藝術形象,使之更加充實,豐滿,更加真實。

4、欺君罔上,竊國謀逆。

曹操在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之後,個人野心和權勢慾望不斷膨脹,最終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漢末中央政權。所有的朝廷大事,從軍事征伐到人事任免,從內政事務到外交聯絡,曹操根本不聽獻帝和朝臣的意見,都是個人說了算。獻帝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傀儡,一個“兒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裡,不過是一個裝飾“門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在擒殺呂布之後,“威名日盛”,腦海深處便產生了竊國謀逆的念頭,如果不是顧慮“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為了觀察動靜,曹操特地邀請天子“許田圍獵”,群臣將校向獻帝齊呼萬歲,他竟“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並借天子弓箭不還,自行懸帶。當獻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竊國謀逆之心後,隨即密賜衣帶詔,令董承,劉備,馬騰等人合力討賊。事後衣帶詔洩露,曹操誅殺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連已有五個月身孕的董貴妃也不放過,儘管獻帝和伏後一再哀求,還是將董貴妃勒殺於宮門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及時勸諫,恐怕就連獻帝本人也要被廢黜了。此後,曹操權勢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經反對過他的人,都被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後快,馬騰父子三人被誘殺,伏後,伏完“為國捐生”,耿紀,韋晃等“五臣死節”。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5、虛假偽善,奸詐狡猾。

曹操的偽善和姦詐,並不是那種雞鳴狗盜式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包含著很多的智慧,所以有時並不覺得可憎可鄙,讓人雖不能心悅但卻能誠服。青少年時代的曹操,“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為了達到我行我素,遊蕩閒逛,逃避責難的目的,他曾“裝病讒叔”,故意挑撥離間父與叔的兄弟關係。董卓進京後獨霸朝綱,廢少帝立獻帝,擅殺朝臣,激起了王允等人的義憤。曹操自告奮勇去刺殺董卓,不料被董卓從衣鏡中窺見拔刀動作,他隨即跪下獻刀,掩蓋刺殺的失敗,“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董卓雖然見疑,但仍被他瞞過,任他逃脫。其餘典型事例,如“望梅止渴”、“割發權代首”、“跣足迎許攸”等,也都可以證明曹操的虛假偽善和姦詐狡猾。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6、驕奢淫逸,嫉賢妒能。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們的根基逐步穩固,事業蓬勃發展到處於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他們便開始驕傲自滿,追求起聲色犬馬和個人享樂來,即使是有著強烈進取心和權勢欲的曹操也不例外。曹操進宛城,見張濟妻美,不惜用甜言蜜語來打動她,“吾為夫人故,特納張繡之降;不然滅族也”,並許以還都後扶為正室,每日與之取樂,不思歸期。其實張繡之降在此事之前,全與張濟妻無涉;曹操本以“妓女”視之,豈有扶為正室之理 以曹操當時的地位,對階下一個弱女子尚且如此,他的貪戀美色和狡詐本色可見一斑。當曹操削平群雄,統一北方,志得意滿時,個人的驕橫無比和剛愎自用便顯露無餘,“宴長江赤壁賦詩”,劉馥只不過指出“丞相何故說出不吉之言”,便惹來殺身之禍,曹操大怒說,“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曹操還在漳河之上修建壯麗無比的銅雀臺,並“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供自己晚年享樂。

曹操嫉賢妒能的典型事例,莫過於“斬殺楊修”。楊修具有過人的聰明才智,“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築園在門上書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蓋上寫“一合酥”三字,夢中殺近侍,曹丕曹植兄弟爭寵鬥智等,都被楊修一一識破,讓楊修所助的一方佔據了上風。曹操雖然在表面上對楊修“稱美”、“喜笑”,但在內心深處卻“甚忌之”,“心惡之”,“愈惡之”,最後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鬥中,尋了個“亂我軍心”的藉口,將楊修斬殺了事。可嘆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糊里糊塗地成了曹操嫉賢妒能的犧牲品。

四大名著閱讀:《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曹操所犯下的過錯,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在結束軍閥割據,追求國家統一當中所犯下的過錯。曹操的一生,功是大於過的。曹操在成就霸業過程中也遇到過許多失敗,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演義》所有人物中最樂觀的一個,俗雲:劉玄德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孫權也只是恪守祖業,當一個世襲管家而己。而曹操則不同,他統一北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身歷百戰,出生入死取得的。在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幾十年生涯中,雖然也曾痛哭失師,惜折良才(如三哭郭嘉等),但更多的一面是積極樂觀,雍容大度的。如他不殺陳琳,說陳琳之文可愈頭風,青梅黃酒,橫槊賦詩無不十分風流瀟灑,即使倒黴時也並不心慌意亂,總能在瞬息萬變的緊急關頭,保持最清醒的頭腦,這很適合今天的“以微笑面對人生”這句。說到曹操的豁達,就難擴音及其笑。曹操的笑其狀有很多種,有微笑,有轉嗔為笑,也有大笑,當然也有我們常說的奸笑,皮笑肉不笑。笑的情況也有很多種,有要勝利凱旋時,也有在兵敗時。其中笑得最令人難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敗道走華容中的三次大笑了。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剛剛擺脫東吳追兵,喘息稍定於烏林之西,宜都之北時。曹操見此地樹林叢生,山川險峻,就於馬上仰面大笑不止,眾將不知其故,曹操曰:“我不笑別人,單笑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時,預先在這裡伏下一軍,如之奈何”但正當曹操大笑不止時,兩旁鼓聲大作,伏兵從火光中衝殺而出。其第二次是在葫蘆口埋鍋造飯時,第三次是在華容天險道中。(見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這三次大笑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共同特點,即當形勢危機,眾將皆以為應當愁眉不展,膽寒心驚時,曹操卻反而發出了勝利時也難得一見的大笑。如果說曹操之所以如此,是由於性格中的奸詐,那就帶有強烈的譴責意味了。但若透過這種忠奸的道德判斷,我們應當感到最重要的恐怕是曹操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獨特智慧,能洞察事物潛藏著的深刻矛盾,並在矛盾剛剛出現時,就早已準備好了應變的策略。因此曹操在面對暫時的失敗時,甚至是嚴重的失敗時,也能夠保持樂觀的態度,並且能及時把這種樂觀的態度外化為極富感染力的身體語言,表情語言,從而起到穩定軍心,振奮士氣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他一步步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他統治下的中國北方,成為最有實力的地主,佔有十分之七的天下,為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成為治世的英雄。

總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給我們描繪了曹操這個特定環境下的有著特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寫出了曹操性格的各個側面,豐滿,生動,真實可信,為我們刻畫了一位不朽的藝術形象,他已經深入人心。當然《三國演義》中對曹操形象的描寫也有一些不妥之處,由於作者羅貫中擁劉反曹的思想導致了他在描寫曹操時,一邊大肆宣揚曹操的雄才偉略,一邊又時時刻畫曹操的陰險奸詐,而刻意的粉飾劉備,諸葛亮等。特別是對曹操卓越的文學才能書中寫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