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在祖國醫學的古典文獻中, 常以氣血的

理論, 解釋人體的機能

發病原理

症狀及

病理變化, 一直延用至今。

氣的概念, 不僅反映在祖國醫學中, 同

時, 也是我國古代哲學內容之一。

祖國醫學

在其發展過程中, 受哲學思想影響很深。

天我們要用現代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來整理

研究祖國醫學遺產, 因此正確理解氣的概

、氣的生成

氣的生理病理以及氣病的治

法, 為進一步從理論上闡明氣的本質, 這是

當前中西醫結合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氣的概忿

“ 氣” 的概念中, 包含著古代樸素唯物

論的哲學觀點, 也是中醫學術的理論基礎之

一。

總的來說, 氣是一種推動人體生命活動

的動力, 是聯絡和維持人體一切組織器官的

營養以及進行正常機能活動的動力。

它是人

體生命的根本

如莊子說: “ 人之生也, 氣

之聚也,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 張景嶽

說: “ 夫生化之道, 以氣為本, 天地萬物,

莫不由之, … … , 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

何非氣之所為, 人之有生, 全賴此氣

。”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中醫號脈

氣的名稱在中醫典籍裡可說觸目皆是,

如大氣

真氣

原氣

、宗氣、營氣、

衛氣

肺氣、脾氣、胃氣

等等, 名目雖多, 但統

稱為氣, 只是由於氣的生化過程

分佈範圍

和功能作用有所不同, 所以名稱也就不同,

人身之中內如五臟六腑, 外至四肢百骸, 凡

經絡所到之處, 即有氣的存在, 也就是有氣

化作用

如真氣, 《靈樞

· 刺節真邪篇》

說: “ 真氣者, 所受於天, 與谷氣並而充身

者也

。” 真氣是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相結合

而成, 充養全身, 是諸氣的根本。脾胃之氣

是指對欽食的消化運輸

升清降濁等生理功

能而言

又如氣在表者曰衛氣, 氣在裡者曰

營氣, 氣在胸中者日宗氣… … 。

氣的生理病理

1.氣的生理人的生命發生發展都是氣的運動變化過程, 這是對氣的生理總的認諷, 如要作比較詳盡的分析, 應對不同名稱之氣加以認識。

氣的來源主要靠後天脾胃的氣化功能,

水谷之氣與肺納之天氣相合而成真氣, 這是

諸氣的根本, 透過經絡執行濡養周身, 正如

《靈樞

· 刺節真邪篇》所說: “ 真氣者, 所

受於天, 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

。” 那麼脾胃

之氣的功能己很明確, 李東垣說: “ 蓋胃為

水穀之海, 欲食入胃, 而精氣先輸脾歸肺,

上行春夏之令, 以滋養周身, 乃清氣為天者

也; 升己而下輸膀膚, 行秋冬之令, 為傳化

糟粕轉味而出, 乃濁陰為地者也

。” 說明胃

氣功能主降, 使水液糟粕等向下轉送到腸;

脾氣功能主升, 把水谷之氣上輸到肺, 肺主

肅降, 以轉輸精微, 通調水道; 肺又司呼

吸, 天地之大氣全賴肺呼吸而來, 清代薛生

白說: “ 肺主氣, 氣調則臟腑營衛, 無所不

治, 故日治節出焉

。” 說明人身的氣是由肺

主宰的, 肺氣為諸氣的樞紐。另外尚有腎

氣, 《素問·

上古天真論》說: “ 女子七歲

腎氣盛, 齒更髮長。 … … 三七腎氣平均, 故

真牙生而長極; ·

一丈夫八歲, 腎氣實,

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 天癸至, 精氣溢寫;

… … 三八腎氣平均, 筋骨勁強; … … 五八腎

氣衰, 發墜齒搞… … 。” 這裡講的腎氣, 是

案受於先天之精氣, 由父精母血而成, 具有

促使生長髮育的作用

腎氣充盛人就健康,

長壽, 腎氣不足就會發生早衰

夭亡

至於

營衛之氣, 《靈樞

衛氣篇》說: “ 五臟

者, 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 所以受

水谷而行化物者也

。其氣內幹五臟而外絡支

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充行

於經者為營氣。

陰陽相隨, 外內相貫, 如環

之無端。” 說明行於脈外之衛氣, 行於脈中

的營氣, 兩者在體內運動行是相隨相貫, 合

流不息的。對於營衛之氣的功能, 亦早有論

述, 《靈樞

·

本神篇》說: 經脈者, 所以行

血氣而營陰陽, 濡筋骨, 利關節者也, 衛氣

者, 所以溫分肉, 充面板, 肥腆理, 司開合

者也。… … 是故血和, 則經脈流行, 營復陰

陽, 筋骨頸強, 關節滑利矣, 衛氣和, 則分

肉解利, 面板調柔, 膝理致密矣。” 說明經

脈是運動氣血而營復陰陽( 包括臟腑、內

外) , 起著濡養筋骨, 靈活關節等強健作用

的, 即屬於營, 行於經脈之外, 起著溫煦肌

肉, 充沛面板, 肥潤腆理, 司汗液開合等作

用的即屬於衛

總之人身氣就是這樣有升有降, 有往

有復, 從而促進正常的生理功能、如《靈

樞、

天年篇》說: “ 血氣己和, 榮衛己通,

五臟己成, 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徜若氣的執行紊亂, 就會出現病態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中藥

2 . 氣的病理

張景嶽說: “ 氣之在人, 和則為正氣,

不和則為邪氣。” 所以百病皆生於氣, 《素

問、舉痛論篇》說: “ 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

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寒

則氣收, 熱則氣洩, 驚則氣亂, 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 以上為七情所傷, 內所因也

外感六淫病變中, 風傷氣則疼痛, 寒傷氣則

戰傈, 暑傷氣則熱悶, 溼傷氣則腫滿, 燥傷

氣則閉結。

不內外因, 勞倦傷氣則氣少而

短, 氣少則身弱, 身弱則病生

總之, 致病

的三因均可由傷氣而發病

凡病之為虛為

實, 為熱為寒, 證情變化多端, 但都不同程

度的影響氣機變化

關於氣的病證, 祖國醫學早有記載, 如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說: “ 天之邪氣,

感則害人五臟, 水谷之寒熱, 則害於六腑,

地之溼氣, 感則害皮肉筋脈

。” 是說自然界

中邪氣, 侵襲了人, 就能傷害五臟, 欲食之

或寒或熱, 就會損害人的六腑; 地之溼氣,

感受了就能損害皮肉筋脈。再如《素問

明五氣篇》說: “ 五氣所病, 心為嗯, 肺為

軟, 肝為語, 脾為谷, 腎為欠為嚏, 胃為氣

逆, 為穢, 為恐, 大腸小腸為洩, 膀朧不利

為催, 不約為遺溺, 膽為怒是為五病。” 這

段經文是講五臟之氣, 各有所病, 心氣不舒

則吸氣, 肺氣不肅則咳嗽; 肝氣不散則多

言, 脾氣不運則吞酸, 腎氣不足則阿欠, 噴

嚏; 胃氣不降則上逆, 甚則呢逆, 有恐懼

感, 大腸小腸有病則洩瀉, 下焦分利失職,

水液泛溢於面板, 則為水腫, 膀耽之氣不

化, 則小便不通, 其不能約束, 則為遺尿;

膽病則易發怒, 這是五臟六腑之病。

又如《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 “ 黃帝問曰: 何謂

虛實? 岐伯對曰: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

虛。帝曰: 虛實何如? 歧伯曰: 氣虛者,

肺虛也; 氣逆者, 足寒也

。” 肺主氣, 氣虛

的, 正不勝邪, 是屬於肺臟先虛, 氣逆的,

上實下虛, 兩足必寒

清代李用粹雲: “ 氣

之為病, 生痰動火, 升降無窮, 播灼中外,

稽留血液, 為積為聚, 為腫為毒, 為瘡為瘍,

為嘔為咳, 為痞塞為關格, 為脹滿, 為喘

呼, 為淋瀝為便閉, 為胸脅脹痛, 為周身刺

痛, 久則凝結不散, 或為梅核, 窒礙於咽喉

之間, 咯峨不下, 或為積塊, 攻衝於心腹之

內, 飛則痛絕。” 說明氣的病證表現多種多

樣, 極為複雜。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中藥

隨著臨床醫學的不斷髮展, 對氣的病症

認識逐漸加深, 並逐漸系統化, 目前認為氣

的病證一般可概括為氣虛、氣滯和氣逆三方

面:

( 1 ) 氣虛

“ 精氣奪則虛。” 是指全身或某一內臟

出現機能減退的病象, 常見於慢性病人, 年

署體弱, 急性病恢復期, 失血, 產後, 術後

燕況。臨床主要表現呼吸氣短, 動則氣

語聲低微, 疲倦無力, 自汗, 欽食不

腸嗚便塘, 面色缸白, 舌淡苔薄白, 脈

虛無力。心氣虛則心悸, 氣短; 肺氣虛則呼

吸無力, 脾胃氣虛則消化不良, 納呆, 腹

脹, 嘔惡, 便澹; 腎氣虛則遺精遺尿; 衛氣

虛則自汗惡風易外感; 膽氣虛則膽怯易驚

若中氣下陷則大便澹薄, 久洩( 痢) 不止,

便血不止, 月經不止, 腰腹墜脹或脫肛, 子

宮下垂, 帶下不止, 腎下垂, 胃下垂… … 若

胸中大氣下陷, 氣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

吸, 有似乎喘, 或氣息將停, 危在頃刻

( 2 ) 氣滯

氣血沖和, 百病不生, 一有佛鬱, 百病

皆生, 鬱滯即當升不升, 當降不降, 當變化

不得變化

。心鬱則昏昧健忘多肝鬱則脅脹暖

氣, 脾鬱則中滿不食; 肺鬱則乾咳無痰; 腎

鬱則腰脹淋濁, 不能久立; 膽鬱口苦哺熱,

徵忡不寧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黃芪

( 3 ) 氣逆

氣之當降不降而致病。《素問

、宣明五

氣篇》曰: “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

張景嶽

說: “ 致扼之由, 總由氣逆

。” 《醫學三字

咳嗽第四》說: “ 肺為氣之主, 諸氣上

逆於肺則呢而咳

。” 胃氣上逆則噁心嘔吐,

暖氣呢逆: 肺氣上逆則咳嗽, 喘息, 肝氣上

逆則發奔豚

氣病的治法與方藥

氣病包括氣虛

氣滯

、氣逆三方面, 在

治療上氣虛宜補氣, 氣滯宜行氣, 氣逆宜降

氣。氣虛在臨床上又有心氣虛、肺氣虛

、脾

氣虛、

腎氣虛、氣血兩虛

、氣不攝血、氣虛

血痰

、中氣下陷等的區別, 故補氣法包括補

心氣法

補肺氣法

補脾氣法、補腎氣法、

補氣養血法

補氣攝血法

、補氣活血法

、補

氣昇陽法等。氣滯在臨床上又有脾胃氣滯、

肝鬱氣滯、

氣滯血鑫, 氣滯水停, 痰氣鬱滯

的不同, 行氣活血法、行氣利水法、行氣化

痰法。氣逆在臨床上分為胃氣上逆、肺氣上

逆, 故降氣法包括降肺氣法

、降胃氣法、降

肝氣法

下面分別介紹:

( 一) 補氣法

1、補肺氣法是用具有補益肺氣作用的

藥物為主, 治療因勞傷過度或久咳傷氣而致

肺氣虛弱症

方如補肺湯, 生脈散。

常用藥

物有人參

黨參

、黃芪、

炙甘草

、蛤蚧、冬

蟲草等

2、補心氣法用具有補益心氣作用的藥

物為主, 治療因思慮過度等耗傷心氣而致心

氣不足證

。方如養心湯, 炙甘草湯

常用

藥物有黃芪

黨參、茯苓、

甘草, 重者用人

3

。 補脾氣法用具有補氣健脾作用的藥

物為主, 治療因素體氣虛或因病久耗傷脾胃

之氣而致中氣不足證

。四君子為其代表方,

其它如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

參籤白朮

散等方均在此方基礎上加減化裁而成。常用

藥物有黃芪

人參、黨參

白朮、茯苓、

薏苡仁

白扁豆、炙甘草

大棗等。

4

。 補腎氣法用具有固攝腎氣和補腎納

氣作用的藥物為主, 治療因久病體虛, 腎氣

虧耗或過勞傷腎

腎氣虧損而致腎失封藏固

攝之權及腎失攝納之權的腎氣不固證和腎不

納氣證。

縮泉丸及金鎖固精丸為腎氣不固證

之代表方, 常用藥物有益智仁

桑螵鞘

、復

盆子

、芡實等; 腎不納氣的代表方為人參胡

桃湯, 常用藥物有胡桃

蛤蚧

補骨脂等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補氣

5

。 補氣養血法是以補氣藥與養血藥並

用治療因病後失調或久病失治或失血過多所

致的氣血兩虛證

代表方為八珍湯。補血常

用藥物有當歸

、熟地、

阿膠

白芍、

首烏、

枸杞子等

另有補氣生血法, 是重用補氣藥

以生血, 治療氣血兩虛證

。因有形之血不能

速生, 須得陽氣的溫熱, 即所謂“ 陽生陰

長” 的道理

方如當歸補血湯, 重用黃芪補

氣以生血, 氣壯則血旺。

6

。 補氣攝血法以補脾氣藥為主, 益氣

以攝血治療脾不統血之證

方如歸脾湯

元煎。

7。 補氣活血法以補氣藥為主加活血

藥, 治療因陽氣不足而形成的血絡奈滯, 為

虛中挾實之證

典型方例為補陽還伍湯, 重

用補氣藥黃芪, 加入活血通經之藥

8

。 補氣昇陽法分為升提中氣法及升提

宗氣法。升提中氣法是運用補氣健脾藥與升

陽舉陷藥並用, 以治氣虛下陷之證

方如補

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補脾胃瀉陰火昇陽

湯等。升提宗氣法是用具有升氣、補氣作用

藥物為主治療胸中大氣下陷而引起的諸證,

升陷湯為代表方

。補氣昇陽常用藥物有黃芪

升麻

柴胡等。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補氣

( 二) 行氣法

1 。 行氣導滯法運用具有行氣導滯作用

的藥物為主治療脾胃氣滯或腸胃積滯或氣鬱

痰凝為病的方法

方如厚朴溫中湯、

木香檳

榔丸、複方大承氣湯

粘連緩解湯等。常用

藥物有陳皮

腹皮

砂仁

、積實、

厚朴、

香、

檳榔等

2 。 疏肝理氣法運用具有疏肝理氣作用

!的藥物為主而組成, 治療因情志不暢, 鬱怒

拐肝疏洩無權而致肝氣鬱結證, 方如柴胡疏

肝散、

逍遙散

、四逆散。常用藥物有柴胡、

香附

鬱金

、青皮

、川棟子、元胡

白芍

權殼等

3 。 行氣活血法以行氣藥和活血藥並

用, 治療氣滯與血疾並見之證。

方如金鈴子

散、烏藥湯、

丹參欽等

。常用藥物有川芎、

香附、鬱金、元胡、降香、薑黃、三稜、莪術

4

。 行氣利水法以行氣和利水藥並用,

治療水腫與氣滯並見之證, 如治療脾虛受

溼、氣滯水停而致水腫的五皮飲為典型代表

方。

陳皮、

腹皮均為行氣利水之藥, 配以其

它健脾藥物, 使氣滯水停之證得以解除。

5

。 行氣化痰法以行氣開鬱和化痰藥並

用治療因氣機鬱結

脾胃宣降失常, 痰涎凝

聚而致痰氣並病之證

半夏厚朴湯, 瓜婁轟

白白酒湯為代表方。

治療痰氣交阻而致梅氣

核及痰阻氣機而致胸癢證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中藥

( 三) 降氣法

1

降肺氣法運用具有降氣平喘作用的

藥物為主治療肺氣上逆而引起的喘咳證

。由

於引起肺氣上逆的原因很多, 故臨床表現兼

證較多, 專門降肺的方例幾乎沒有, 常用代

表方為治療痰雍於肺, 肺氣不降、腎不納氣

的上盛下虛證的蘇子降氣湯及治療風寒束

肺, 痰熱內蘊而致哮喘證的定喘湯。

常用降

肺氣藥物有蘇子、萊菔子

葶藶子、

仁等

2 。 降胃氣法運用具有降胃氣作用的藥

物為主治療胃氣上逆之證

。胃氣上逆之證有

寒熱之分, 虛實之異, 因此治則不同, 如胃

寒嘔吐宜莫萸、丁香等溫中降逆藥與姜、

同用; 熱證嘔吐宜竹茹、

赭石等清熱降逆藥

與芩

連配伍; 虛證宜配伍人參

甘草, 嘔

逆宜選用柿蒂等: 痰溼犯胃致胃氣上逆則需

用半夏

生薑為主藥祛痰降逆

。常用方有桔

皮竹茹湯

、丁香柿蒂湯、

旋復代赭湯

小半

夏湯等

3

降肝氣法運用行氣降氣藥治療肝氣

上衝而致諸證。代表方為奔豚湯, 治療因情

志方面受到驚恐的刺激以致肝氣鬱結, 化熱

上衝, 其症狀為陣發性, 如《金匾要略》所

說: “ 奔豚病, 從少腹起, 上衡咽喉, 發作

喘死, 復還止, 皆從驚恐得之。” 方中李根

白皮為主專以下氣,

“ , 應當

半夏生薑專下逆氣,

芍藥

、當歸

川芍和血調肝, 合之疏解肝

鬱, 降其衝逆, 使肝氣得疏, 衝逆之氣得

降, 奔豚病證得以治癒

中醫談中藥解讀:氣與氣病,氣虛、氣滯、氣逆,補氣、行氣、降氣

中藥

另有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 列有寒降湯、溫降湯、

秘紅丹

參赭鎮

氣湯等方, 重用赭石等鎮潛藥以治吐妞

喘息等病, 亦有甚效, 在此不一一列舉。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努力發掘, 加以提高

。” 我們對祖國醫學氣

與氣病的學習和認識, 還剛剛開始, 認識浮

淺, 好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學習和深入探

討, 尤其是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研究祖國醫

學, 是實踐中西結合的一個重要途徑, 因

此, 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要堅持中西結

合的方向, 為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藥學而努

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