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文原創首發於頭條

不知不覺,《生活大爆炸》已經陪我們走過了11年。前不久,最後一季也完結了,心突然空了。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好在,他有一個不同於《權力的遊戲》的爆裂式結局,而是趨向於《老友記》的大團圓式結局。老友記》中羅斯和瑞秋重新在一起,大家圍坐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終於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朋友都陪著他。

暖心而又完美。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有些朋友認為這個結局不符合謝爾頓的一貫作風與人物設定,編劇有意營造喜劇氛圍。而我卻認為這才是真正貼近生活的結局,更符合謝爾頓這個角色成長的歷程。

謝爾頓在玩火車的時候曾有一段心裡獨白:

當火車能讓我證明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我感到了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時孤獨又快樂的感覺

他希望世界上的一切都和火車一樣走既定軌跡,不要有任何變化,但是這卻是最不可能的事情。

萬事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變化隨時存在。就像佩妮說的一樣,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世界一直在變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從其衍生劇《小謝爾頓》的劇情可知,謝爾頓一直在改變。

從最初的不願意與人接觸,包括自己的家人,到戴著手套與人握手,再到直接和別人身體接觸,一直在變化。而這也是其成長的必然過程,和他他初次被加州理工錄取幾經權衡選擇不去上學,到後來成為該學校的佼佼者,甚至獨自一人生活在加州一樣。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的成長帶有隨機性和必然性

。隨機性屬於普通人,必然性屬於謝爾頓。如果一成不變,他就只能像一個9歲的孩童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天才。

天才也是矛盾體。雖然9歲的謝爾頓的運算速度、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僅遠超同齡人,甚至也遠遠優於高中學生。

但對於不符合自己興趣方面的其他項就會變弱,如謝爾頓的交際能力,溝通能力。

雖然所有人都認同他是天才,但對於他的脾氣,他的潔癖,他的無法忍受環境有一絲的改變,這些行為特質讓鄰居們都認為他是個怪孩子,也讓父母操碎了心。而米莤和小喬治更是無法理解,這樣聰明的謝爾頓,在理解別人方面,為什麼這麼愚鈍又自我感覺良好?

他可以一整天呆在地下車庫裡,擺弄他模型和試驗,他可以靜坐一下午去計算他認為有趣的公式,而別的孩子都在和夥伴玩耍。

然而,這種想法只是除謝爾頓之外的人的想法。他的生活在別人看來單調、枯燥、乏味,就連媽媽也勸告他和人交際。但是從謝爾頓的言語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在看書與做實驗中獲得的滿足感、愉悅感是任何社互動動都無法給與的。

社互動動對他來說是雜音,是干擾,是接受汙染資訊的源頭。

如果和一個志趣不同的人交往,無法正常溝通對話,那麼這個社交就是無效社交,純粹浪費時間和精力。與其將時間花這些交往上,並承受因此帶來的摩擦與矛盾,不如獨自一人潛心思考和研究。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謝爾頓和他的朋友愛好相同而結交,小時候的玩伴丹因為同樣愛好火箭在圖書館相識,長大後的玩伴是室友和同樣愛好科研的人。

由只接受一個朋友到接受一群朋友是改變;把自己改變偏執的做法當做獎勵送給別人也是改變。

在得知獲獎後,躲避鏡頭,生氣艾米換新發型買新衣服,佩妮換新風格,皆是因為他討厭與不適應環境的突然變化。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是如果環境變了,雖然短時間內不適應卻仍然能夠接受,這就是成長。發表獲獎感言時明明準備了幾十頁表揚自己的稿子,卻在看到賭氣離開的朋友們坐在臺下開心的鼓掌時,放棄預先演練好的情節,而是即興發揮感謝了他們,這也是成長。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雖然依然不懂別人話語中嘲笑與戲謔的成分,不理解別人的心理思維過程,但是他願意學習和適應新的生活與環境。萊納德、霍華德等人能夠接受如此傲慢、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謝爾頓也正是因為他願意為了自己在乎的人做出改變。

謝爾頓獲得諾貝爾獎眾望所歸,因為他的付出值得這一榮譽。看過《小謝爾頓》的人都知道,他從小就是個天才。擁有187的超高智商和超強的影象記憶力,15歲時獲得PH。D,擁有BS(理學學士),MS(理學碩士),MA(文學碩士),PHD(哲學博士) 和 SCD(理學博士)。

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好的影視作品不僅能愉悅身心,更應該給人以啟迪,讓人從中受益。

雖然他們僅僅是一部情景喜劇裡的角色,但是他們的行為同樣適用於現實的生活。我們在羨慕他們的成功的同時,也應該思考一下他成功的原因。

如果說理論物理方面的天才愛因斯坦,經典物理方面的天才牛頓,繪畫界的天才達芬奇、文學界的天才托爾斯泰離我們很遙遠,只有在書本上才能看到,見識他們的作品作品,那麼從《挑戰不可能》到《最強大腦》的本世紀綜藝可以知道,天才其實離我們很近,天才的成就亦可以複製。

所以,我們何不先從優秀的謝爾頓身上找一找他如此優秀的原因呢?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自帶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學識與技能的人,只有在某一領域擁有天賦的人。而天賦只是一些生理上的特點,一種素質。一個天才有良好的素質是發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如果缺乏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比如教育、勞動、家庭和社會環境,天才亦不可能出現。

所以謝爾頓雖然一出生就是天才,有著高於常人的智商,但是如果不挖掘,不探索,那麼他的智商將永遠只有出生時的數值,甚至更低。

況且,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定律:

不進則退

,人也如此。越是起點高的人越是難以有突破,越是難以獲得成就感。

就如同一張白紙,普通人的紙上什麼也沒有,想畫什麼就畫什麼;而高智商的人紙上已經添了一些色彩,若想創作就必須在原有色彩上加以描摹,使之看起來更加高階。而後者的難度定強於前者。

所以,謝爾頓的成功,本身就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他的成功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靈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在別人看動畫片的時候,他在做實驗;當別人在嬉戲的時候,他在看書;當別人還在聽老師講最初級的運算時,他已經把所有的運演算法則背的通透。

不管在任何場合,謝爾頓都能將所見到的東西的原理及作用準確無誤的表述出來,這都得益於他看書多,掌握的知識豐富。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僅僅是謝爾頓,每一個擁有超強智慧或有大作為的人,都經過了無數的後天努力才成就自己,充其量也只是有一定的天賦而已。

沒有人天生就是高材生,也沒有人天生就能成功

。即使你一出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若不奮力練習飛翔,依然無法前進,只能原地踏步甚至跌落。

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培養自己的。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淘汰“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的做法,而是培養興趣愛好,父母引導其作出正確的決定,尊重其作出的選擇,捍衛其最本真的做法。

雖然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遺傳基因的作用很大,但是我們知道,謝爾頓的父母及哥哥、妹妹都沒不是天才,所以可以排除這一可能性。

從他的朋友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成功的秘訣——

勤學苦練

,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甚至是多倍的努力。

謝爾頓的朋友基本都有博士學位,除了自身有優勢的霍華德(動手能力強)和佩妮(社交能力強)。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小謝爾頓》第二季第22集,小謝爾頓在凌晨五點起床聽瑞士諾貝爾獎獲者的名單時,萊納德、霍華德、拉傑也同樣在聽這些被家人們稱之為“沒有意義”的東西。

一個孩子在他該玩泥巴的時候選擇做實驗讀書,在該上小學的年紀去讀高中,在該依賴父母打理生活的時候,獨自一人離開家去追求夢想,這種

高專注力和抗干擾力

,就決定了他一定會成功。

如果說寬鬆的家庭教育和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影響成功的後天因素,那麼富有激情和克己專注將是非常必要的先天因素。

我們就拿《小謝爾頓》第二季第22集中大家聽瑞士直播諾貝爾獎獲得者情況來說。

謝爾頓的父母雖然想勸說他不做這件事,卻也盡心準備,並表現出願意陪同他一起聽廣播的意願;萊納德的母親催促他睡覺,說明他有母親的規則需要遵循;霍華德的母親覺得廣播是個破東西,需要馬上被關掉;拉傑獨自在聽廣播,無人打擾無人問津。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相同的是,他們都對獲得榮譽這件事表現出強烈的興趣,並願意為此付出極大的努力;不同的是,他們的生活環境有很大區別。

謝爾頓的父母不同於大多數人的父母,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身體與心理的健康成長,孩子智商兩萬八他們並不為此感到高興,反而憂心忡忡;萊納德的母親只想著自己的成就,一直拿萊納德做實驗,服務於她;霍華德的母親只是一直溺愛著他;而拉傑的父母家大業大,根本不在乎拉傑是否能夠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

若非他們自我約束力強,最終也成功不了。

最後,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有一個自己想要的童年,走自己為自己規劃的路。

《生活大爆炸》:願所有孩子都和謝爾頓一樣,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