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人”李商隱,其實早就經歷了1000多年的“網路暴力”
(2)李黨之婿李商隱可是李商隱在令狐楚去世之後就離開令狐家,輾轉來到王茂元府上,成為入幕之賓...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的情詩是怎樣寫出來的你知道嗎
這天,李商隱照例在村門口擺攤為人寫春聯,時年五十歲的白居易恰好路過,看到這個眉清目秀的少年郎正在聚精會神地寫著字,只見少年字型飄逸,談吐不俗,立馬心存惜才之心,於是帶著李商隱來到了京城洛陽,並把他介紹給當時的文壇領袖令狐楚,並跟令狐楚說,這...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的情詩寫得纏綿悱惻,這首《板橋曉別》意境悽美,句句感人
如果有過愛情經歷,再讀李商隱的愛情詩就會發現,他的每一首都很感人,譬如這首《板橋曉別》就寫得很深情,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
[ 檢視更多... ]
戲說韓偓:跌宕起伏的大半生,在亂世中蛻變的“唐末完人”
如今回望,不管是少年時輕裘快馬的韓冬郎,還是中年時孤忠盡節的韓翰林,抑或是晚年潛隱田園的玉山樵人,人生三個階段,都盡顯於筆下詩篇,才華在詩中,性情在詩中,氣節也在詩中...
[ 檢視更多... ]
情!是李商隱一生的負累,他只是勇敢地去愛了
一位富家小姐名叫柳枝偶然看到了李商隱的《燕臺詩》,字字句句情意綿綿愛慕之情難以自持,於是就給商隱發去私信以表愛意...
[ 檢視更多... ]
情聖李商隱最直白的愛情詩,全詩二十八字都在對妻子說:我好想你
詩中的第一句“遠書歸夢兩悠悠”,已經寫出了李商隱獨自一人在異鄉,盼望著能夠收到妻子的家書...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板橋曉別》賞析,正所謂“黯然銷魂”
唐代:李商隱《板橋曉別》詩雖言別離,卻不是送別詩或贈別詩,可以說是“頌別”,或者“賦別”更恰當...
[ 檢視更多... ]
物我兩忘,是李商隱一生都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首詩寫於會昌三年,當時李商隱母親過世,李商隱回老家丁憂期間,收到朋友劉評事的信,寫了一首詩講述自己閒居永樂鎮的境況...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最悲涼的一首詩,《玉溪生詩箋註》中評價其意極悲,語極豔
詩歌在唐代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的鼎盛時期,不到三百年的時間裡,創造出了五萬多首唐詩,更成就了詩壇上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初唐的四傑、盛唐的李杜、中唐的元白、晚唐的李商隱、杜牧,都是讓人不可忽視的存在...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為賈誼寫的一首詩,最後14字膾炙人口,令人不禁長嘆
接著看——“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陪著漢文帝聊天到半夜,但是,文帝卻一點都不問蒼生百姓之事,反而聊些鬼神之事,能不為賈誼惋惜嗎...
[ 檢視更多... ]
人不風流枉少年,鸚鵡才高卻累身,他當面嘲笑皇帝反被封官
意思是說當朝宰相沒文化,這樣的人還留在身邊重用提拔,那別人不會認為溫庭筠有病,而會認為令狐綯有神經病...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的這首詩只有8句,卻連用了6個典故,令人拍案叫絕!
顧名思義,李商隱這首詩的核心是“淚”,所以他在詩的前六句,便運用6個典故,講述了歷史上6大悲傷流淚之事,分別為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代表作(1483-1505)
此借指令狐楚...
[ 檢視更多... ]
詩詞|問世間情為何物?遇見許多人,都不及你好
碎碎念:愛情之所以讓人神往,也許是因為它可望而不可即...
[ 檢視更多... ]
地雖生爾材,天不與爾時:從《錦瑟》看李商隱的坎坷人生
黃帝雕像探究到這裡,似乎就可以理解了,李商隱之所以將二十五絃的瑟在詩中寫為了五十弦,是為了用昔日黃帝的典故,表達一種至極的哀傷,這也展現了詩人在作詩時高明的使用了比興手法...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筆下的愛情詩詞為何如此傷感,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阿韻想此時的李商隱心中應該也充滿了與心上人緣盡的悲傷,以及無法相守的遺憾,所以才會寫出《無題》,這樣滿是悲傷的詩詞...
[ 檢視更多... ]
古代故事之:君問歸期,未有期
人生總是這樣,充滿了太多的遺憾,也沒有想像中的長,原本以為的等一等,一下子就成了一輩子...
[ 檢視更多... ]
唐詩中最纏綿的一場秋雨,從天而降的除了雨,還有綿綿無盡的相思
在這秋雨連綿的季節,我總是會想起李商隱和他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檢視更多... ]
“閬苑瑤臺歲月長,一歸華表好增傷”|徐夤這首詩是否屬於西昆體
從時期上看,李商隱屬於晚唐,徐夤歷經晚唐和五代,西昆體始於宋初,嚴格上來說,徐夤的《鶴》並不屬於西昆體...
[ 檢視更多... ]
李商隱水平很高的一首詩,處處引經據典,寫出了新意還充滿諷刺
唐朝的皇帝同樣如此,譬如唐憲宗就因求仙服金丹中毒最終暴斃,而且這位皇帝一生篤信佛教,此後的皇帝也是如此,因此很多的詩人也看不慣,還寫詩諷刺那些為了求取長生不老藥的皇帝,其中李商隱就寫過好幾首,最經典的要數這首《海上》,整首詩處處引經據典,運...
[ 檢視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