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十四五:廣深3千億研發投入“原始創新”杭寧力爭“好排位”

科創十四五:廣深3千億研發投入“原始創新”杭寧力爭“好排位”

開年以來,各地科創規劃逐漸浮出水面——“城市版”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正在密集出爐。八月初,寧波釋出科創十四五規劃,敲定未來五年科技發展“路線圖”。作為國內重點城市中首個“亮出底牌”的城市,寧波立志在五年內“初步建成高水平創新型城市”。

搜狐城市梳理發現,除了寧波之外,最近深圳、廣州、杭州、武漢、徐州、呼和浩特、連雲港等城市也釋出了科創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這裡面的共識是,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未來五年“不拼不行”。

從一線到三線城市、從沿海到內陸城市,科技創新的主體和實質都不盡相同,它們在十四五期間如何推動並完成高質量科技創新的路徑也必然不同。搜狐城市從一二三線城市中分別選取了部分城市的規劃作為案例,來看看科技創新的“高、中、低階”模式。

-1-

廣州R&D經費五年漲七成

深圳要補基礎研究短板

國家十四五規劃力挺科技創新,“支援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支援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從一線城市來講,京滬兩地是無容置疑的科創雙霸。大灣區以深圳為龍頭,形成中國科創第三極,目前廣深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均已釋出,兩地都將“原始創新”放在突出位置。

科創十四五:廣深3千億研發投入“原始創新”杭寧力爭“好排位”

深圳R&D經費穩居全國前三,但基礎研發投入佔比低於國家平均水平/搜狐城市制圖

先看廣州,在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廣州首次將“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放在了新年工作安排首位。廣州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GDP達3。5萬億元,研發經費支出(R&D)佔比達3。4%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如此看來,廣州R&D經費在五年內將突破1190億。

從R&D經費這一指標可以看出廣州的“野心”。2019年,廣州研發投入677。74億元,儘管位列全國第四,但與前三名(北上深)有很大差距。從研發投入佔GDP比重來看,2019年廣州僅為2。87%,甚至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廣州R&D經費目標相比2019年增長了75%以上,但仍舊沒有達到北上深目前的水平,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廣州科創的“欠賬”。

廣州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到 2025 年,廣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取得重大進展,“成為世界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先行之地、國際科技賦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範之都、全球極具吸引力的高水平開放創新之城……力爭推動廣州市原始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

廣州科創實力相比深圳要弱一些,但深圳並非高枕無憂。不同於京滬科創以科研院所和企業“兩條腿走路”,深圳更多是以企業為創新主體,企業發揮了核心帶動作用。資料顯示,2019年華為研發支出1317億元,幾乎相當於深圳全市研發投入1328億元——當然華為研發支出並不完全集中於深圳。

深圳缺乏科研大院所,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比重低於全國水平。2018年,深圳市印發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實施辦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5%,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比重達5。0%。不過,在科創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裡),這兩個數字變成“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5%,基礎研究經費支出佔R&D經費比重2。8%”。

去年,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規定“市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應不低於市級科研資金的30%”。倘若短板補齊,深圳科創會迎來哪些變化?

深圳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深圳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產業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科技創新人才嚮往集聚地取得顯著成效,原始創新能力實現較大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重要突破,產業創新能力躋身世界一流,高新技術產業整體邁向中高階,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深圳致力於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強大引擎,這一目標著眼於“原創”、定位於“一流”,是引領大灣區的龍頭。按十四五規劃相關資料測算,深圳2025年研發投入將超過2000億。廣深兩地年研發投入將超過3000億,共同為大灣區“原始創新”添磚加瓦。

-2-

杭州要做創新型城市範例

寧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除了國家給予定位的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科技創新中心之外,全國多個地方的科創十四五規劃中也出現了關於建設國家科創中心、區域科創中心的內容,前者以武漢為代表,後者包括長沙。不過,在二線城市中,也有城市規劃不提國家科創中心,比如杭州、寧波,它們都在排名上下功夫。

在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中,武漢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立取得實質性進展。長沙則是“基本建成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武漢長沙科創目標的差異也反映了當前這兩個中部省會城市科創的實力對比。

內陸省會偏向於“建設科創中心”,沿海地區則青睞“示範或範例”,但本質上都是想“搶C位”。寧波提出,到2025年,科創能力在全國排名逐步提升,初步建成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科技創新資源持續增加,源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鏈各環節的聯絡更加緊密,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創新創業生態更加最佳化,建成高水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相較寧波而言,杭州的科創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更加接地氣,也更“聚焦”。杭州的目標是,十四五期間建成區域科技創新創業體系完善、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等特色領域科技創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成創新生態一流、高階創新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有效引領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型城市範例。

科創十四五:廣深3千億研發投入“原始創新”杭寧力爭“好排位”

在科技部“中信所”推出的2020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寧波排名第15位,京滬段位高不在此排行榜中/搜狐城市制圖

寧波日報的訊息稱,寧波科技創新能力2025年目標是“居國內城市前12位”,與之相關的背景是,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中,寧波排名第15位。而同期排行榜杭州排名第3,南京排名4。

寧波日報也自揭短板:“我市科技創新基礎還相對薄弱。比如,寧波目前只有16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8所,而杭州有45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26所。尤其是優質科教資源匱乏,全市沒有一所985、211級別的高等院校,導致科技創新源頭活力不足。目前在甬’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僅有1所,而杭州、南京各有10所。”而且,寧波是目前副省級城市中唯一沒有國家級實驗室佈局的城市。

寧波日報的報道稱,“部分企業忽視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僅38。1%設定了研發機構、46。5%開展了研發活動,而蘇州、南京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佔比分別為50。1%、53。2%。截至2020年底,全市規上企業中擁有1件以上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不到三成。”

對此,寧波的招數是“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主體活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根據規劃,到2025年,寧波將基本建成新材料、工業網際網路和關鍵核心基礎件三大科創高地;杭州的發力重點則是著力推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國際競爭力的“網際網路+”、生命健康、 新材料創新高地和全球科技創新人才蓄水池建設,在平臺、人才、主體、科研、生態等五方面展現“頭雁”風采。

-3-

徐州、連雲港爭做

“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科創重心在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但科技產業化不可能只在一二線城市。很多三線城市也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和優勢專案,它們不只是看客,在科創十四五規劃中這些城市給出了自己的路線圖。

有意思的是,這些三線城市的科創規劃裡也有不少的自省、反思或者緊迫感。

“徐州是江蘇省內唯一肩負老工業城市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雙重任務的地區……同時面臨著周邊發達城市虹吸效應和淮海經濟區其他城市跨越趕超的雙重擠壓。未來五年, 徐州迫切需要加強科技創新發展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變壓力為動力……”這是徐州的“焦慮”。

“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人才、資金、環境等因素制約連雲港發展,連雲港迫切需要開展重點領域的自主創新,突破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全力加速創新型城市建設……”這是連雲港的反思。

“企業內生動力不足,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區域科技創新協同較弱,輻射帶動力不足;多元化創新主體缺乏,創新生態與體系有待完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創新人才隊伍梯次仍待健全……”這是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自省。

科創十四五:廣深3千億研發投入“原始創新”杭寧力爭“好排位”

與一二線城市相比,三線城市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產業層面/搜狐城市制圖

與一二線城市相比,徐州、連雲港、呼和浩特這些三線城市在科技創新主要指標上沒有太拿得出的資料。2025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徐州、連雲港、呼和浩特的目標分別是3000家、1000家、400家;R&D經費佔GDP比重分別是2。6%、2。5、2。1%。

在科創十四五規劃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R&D經費佔比這些資料不是三線城市的主要目標——它們將重心放在了產業科技創新之上。徐州提出,2025年“建成具有創新引領力的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高水平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連雲港提出“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性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相比徐州和連雲港,呼和浩特產業基礎更薄弱。這個內陸城市的科創目標更為“務虛”且低調,即“到2025年,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基本完善,科技創新區域合作交流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科技創新版圖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佈局基本完成……重大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有所突破,創新創業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特徵。”

-4-

東部省份創新能力最強

科創“區域不平衡”現象明顯

在2020年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中,杭州、南京、武漢、長沙、寧波均排名前15位,從某種程度講,這些城市是中國科創實力的中堅力量。如果說北上廣深的科創實力決定了中國科創的高度,那麼上述二線城市的科創步伐決定了中國科創的厚度。

徐州、連雲港、呼和浩特分別排名第44位,第47位、第57位,在十四五規劃實施之後,不知道這些城市能否更進一步,拿到更好的排名。不過,科技創新並不僅僅是寫報告發論文,更不是國內城市之間的排位“自嗨”,而是要將創新成果拿到全世界去淬火去試煉,看看成色幾何。

深圳、廣州、杭州、寧波、武漢、長沙、徐州、連雲港、呼和浩特,這九個城市並不能代表中國,它們的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是中國科創大棋局中的一部分。各地由於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等因素不同,在創新能力上也逐漸產生差異,並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形成多極、多層、多面之體系。

諸如,以傳統工業製造業為基礎的天津轉型壓力巨大;在技術市場交易金額、科技企業孵化器、規上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方面,重慶表現良好;擁有中科大、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眾多科研機構的合肥,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迅猛;擁有省部屬、軍工科研單位較多的西安R&D經費佔比高,不過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不僅遠落後一線城市,與成杭武南也有差距,這跟深圳形成鮮明對比……

中科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柳卸林撰文稱,總體來看,中國已基本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創新集聚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創新集聚區、以廣東為中心的珠三角創新集聚區,以及以成都、重慶、武漢、西安為中心的區域性創新集聚區。

《202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顯示,東部省份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但中部和西部的增速已經超過東部,東西部地區創新發展的差距在縮小,但絕對差距依然較大。同樣,一二三線城市面臨的“科技創新”考題也有難有易,補短板、擴優勢、轉存量、找增量是總體的應對之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贏得未來的關鍵。”寧波開了個頭,接下來一段時間會有更多城市的科創十四五規劃會出街,描繪出繽紛的城市科創之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