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蕭山那些事體——鵝毛鴨毛甲魚殼

說蕭山,講蕭山,說蕭山的人與事,講蕭山的歷史故事。

今朝不說人,也不是地,我們講一個事情,我們走在蕭山的街上,經常會聽到吆喝聲:“鵝毛鴨毛甲魚殼(kou),寧寧灰蠟炬油”,不過現在因為城市化越來越厲害,這種吆喝聲越來越少,不過在農村裡面還是會時不時的聽到這些吆喝聲,筆者聽著有點倍感親切。

談談蕭山那些事體——鵝毛鴨毛甲魚殼

由來

瞭解浙江歷史及地理的都知道,浙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分為上三府,下八府,上三府分別是絲綢杭、養魚湖、種田嘉,上三府在解放前是浙江最富饒的地區,也因為如此,浙江分別在下八府地區分別組成了越商、溫商、婺商、甬商等一大批商人,因為耕地少,只能靠做生意去維持家用。

筆者之前聊過蕭山歷史的過程,蕭山在改革開放前其實是非常窮苦的,北面大片耕地經常受到錢塘江、浦陽江的沖刷,南片大量的山區無法進行大面積的耕種。

條件困難,那一定都會去做商人,才能存活,當時蕭山的商人其實與紹興的統稱為越商。

當時資訊封閉,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不過大相徑同,貨郎一定是那個時代必須存在的,不過每個地區貨郎的口號肯定也不一樣,我們在電視劇《雞毛飛上天》中的“雞毛換糖”則是婺商的作風,撥浪鼓、百寶袋等等。

筆者小時候經常在村裡聽到有人大聲吆喝“鵝毛鴨毛甲魚殼(kou),寧寧灰蠟炬油”,如此,透過流通物品來賺取差價養活自己。

談談蕭山那些事體——鵝毛鴨毛甲魚殼

傳承

現在省外的人來蕭山,當他們第一時間是覺得蕭山好富有,但是當他們二十年前來蕭山,並且住了十年二十年以後,他們的認知就會改變,他們會認為蕭山人就該這麼富有。

筆者與外省很多人交流過,特別是北方農村,他們家裡的老人如果年齡到了六十歲以後,基本是不出門打工幹活了,最多就是做做家裡田裡的農活。如果老家有個兒子照顧的話,連田裡農活都不會去打理了,基本都是跟著兒子生活,每天曬曬太陽。

相反,蕭山人除非你老得幹不動了,住院了,才會停下來休息,有本事的自己去開工廠、當老闆,沒本事的去給別人打工、當保安、當門衛,總之,發揮自己的任何一點熱量為社會做貢獻。

筆者認為,這種就是越商精神的傳承,網上經常有人說長三角地區佔據地利優勢才使得改革開放後經濟的騰飛,他們卻發現不了長三角地區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傳承至今,是艱難困苦環境下所傳承下來的。

談談蕭山那些事體——鵝毛鴨毛甲魚殼

個人總結

“鵝毛鴨毛甲魚殼(kou),寧寧灰蠟炬油”的吆喝聲是蕭山地區貨郎穿街走巷的代表聲,這聲也是反映出蕭山人那種不屈服於自然的倔強之聲,四面蕭然,筆者一直銘記於心,蕭山的建設也是靠這種傳承的精神所引領的,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只要不斷保持這種作風,蕭山在今後還是會昂首站立在錢塘江南岸。

本期講到這裡,喜歡筆者的小夥伴動動手指給筆者關注加點贊鼓勵下筆者,下期筆者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