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本文乃作者鐵打的公雞一毛不拔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謝謝!

項羽,名籍,字羽,

下相人。出生在戰國末年的楚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是楚國的大將項燕。從歷史的結局看,劉邦戰勝了項羽,如果據此就作出結論,認為劉邦就是代表統一,

“統一戰勝分裂是歷史的必然”

,因而是進步的,則是一種片面的、勝者王侯敗者賊的觀點。如果從項羽方面看問題,難道不是也可以說劉邦是搞分裂割據稱雄嗎?司馬遷比較實際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因而給項羽寫《本紀》,為我國史家的楷模,是我們應當繼承的優良傳統。其實劉、項雙方進行的都是爭奪統治權的兼併戰爭,誰都具有統一戰爭的性質。而所謂“堅持統一,反對復辟”的劉邦卻指責項羽不“興滅國,繼絕世”說:

“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諸故主,令臣下爭叛逆”

,是項羽的一大罪狀。韓信、陳餘也都以此指責項羽,則更說明項羽不是搞割據、搞復辟。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劉邦

公元前205年三月,劉邦由臨晉渡河,為被項羽殺掉的楚義帝發喪,哭吊三天,宣告聯合諸侯王討伐殺了義帝的項羽。糾集五十六萬氏,於四月攻入彭城,收掠了

“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項羽得知劉邦攻下彭城,令諸將繼續在齊作戰,自率精兵三萬人回彭城,大敗劉邦軍,殺傷二十餘萬人。劉邦被包圍,僅與數十騎逃出。在楚軍追擊之下,曾幾次將兒子、女兒踢下車,以便車跑得快一點。因夏侯嬰護持,才沒有將兒女失棄。劉邦逃至下邑,對自己能否打敗項羽,喪失了信心,因而問:

“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張良告訴劉邦說:“九江王蹤布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夏侯嬰

於是劉邦派隨何爭取了蹤布,使人聯合彭越,讓韓信獨立作戰,後來完成了對項羽的遷回包圍。項羽、劉邦兩軍在榮陽、成泉一線,對峙三年之久,進行了尖銳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在楚漢相持於榮陽時,劉邦在軍事上爭取蹤布,使,布和劉賈從南線攻楚。令彭越為遊兵,斷楚糧道,牽制項羽。讓韓信獨立作戰,征服了魏、趙、齊。在政治上採納陳平的謀略,根據項羽為人

“意忌信讒

”的特點,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味、周股等的關係,破壞項羽集團的團結。使范增告老而病死,周殷在蹤布誘引下反楚,項羽不信任鍾離昧等。經過這些努力,劉邦雖然仍有戰役上的失敗,但已形成了戰略上的優勢。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韓信劇照

公元前二0二年,劉邦採納了張良、陳平的意見,撕毀了與項羽達成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的協議。追擊東撒的楚軍,並命令韓信、彭越出兵會戰。劉邦軍至固陵,而韓、彭兩軍不來會合。項羽反擊,劉邦軍大敗,不得不據壁壘固守。根據張良的建議,派使者告訴韓信、彭越出兵,

“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雕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

,二人遂出兵會於垓下。劉邦又立蹤布為淮南王,組織了垓下的戰略決戰。當時項羽軍築工事守垓下,

“兵少食盡“

,被漢軍重重包圍。項羽與騎兵八百人突圍,在漢軍追擊之下,僅剩二十八騎,至烏江岸邊。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正如詩云: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局勢再也無法挽回,項羽遂拔劍自刎,年僅三十一歲。項羽是一個以悲劇結束的青年英雄,不是老練成熟的政治家。項羽的遭遇使他成為一個復仇主義者,參加了陳勝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陳勝、項梁死後,他成為起義的主要領導者,完成了農民起義滅秦的歷史使命。如果說在滅秦以前,戰爭的革命性質,使他的暴行不至於影響他的勝利的話,在楚漢戰爭中他的暴行則使他失去了群眾的支援。公元前二0三年韓信已經佔領了齊、趙,項羽為了打通糧道,攻彭越控制下的外黃,數日之後,外黃投降。項羽因為外黃抵抗,要院殺外黃十五歲以上的男子。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項羽劇照

項羽如果早改變這種復仇主義的暴虐行徑,必將得到群眾的支援,可惜為時已晚了。司馬遷雖然同情項羽,但卻認為劉邦反對項羽是“

撥亂誅暴“

。項羽不善於發現和鞏固地團結有才能的人,並且賞罰不明,象陳平所說: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因而韓信、蹤布、陳平等都叛楚歸漢。項羽既天真又剛愎自用,中了陳平等的計謀,終於敗於

“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的劉邦。唯一的謀臣范增,被離間而去。項羽在政治鬥爭中往往是錯估形勢,保守落後,眼光短淺,缺乏謀略,處於被動地位。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鴻門宴

在尖銳複雜的

“鴻門宴”

鬥爭中,在兩軍激烈對陣的廣武鬥爭中,在劃定以鴻溝為界的鬥爭中,項羽在對手面前,軟弱無力,喪失警惕,都輸給劉邦以失敗而告終。項羽統率軍隊,作戰積極主動,勇猛頑強,善於打野戰,打硬仗,行動迅速,佈陣緊嚴,能

“力戰摧鋒”

,多次取得戰役的勝利,諸如鉅鹿之戰、彭城之戰、滎陽之戰等都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使章郵、劉邦丟盔棄甲,走投無路。但是,項羽不能抓住戰機,乘勝窮追猛打,置敵人於死地,一舉殲滅之,而是縱虎歸山,反遭其害。在戰略上,項羽往往忽視全域性,主次不分,貪功冒進,兵力分散。甚至錯過戰機,疲於奔命,喪失有生力量,最後一敗塗地,不可挽同。

西楚霸王項羽,領導農民起義,為何最後敗給了劉邦?

霸王別姬戲劇

項羽顯然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

“霸王別姬”

的悲劇,但我們不能僅以成敗論英雄。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藐視“自上古以來未嘗有”的秦始皇,認為可以取而代之,終於領導農民起義,成就了滅秦的事業。敗走烏江,想的不是苟且偷生於江東一隅,念念不忘“

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令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對戰友及其父兄的責任感,使他愧於心而自裁。這和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的雄才大度者對比,人格的高下,判然可見。項羽成為傳誦的英雄,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