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熊孩子打一頓,你就高興了?

把熊孩子打一頓,你就高興了?

熊孩子新聞層出不窮,今天孩子打我一拳,明天我打孩子一拳。這打來打去的新聞天天都有,昨天是個五大三粗的男人飛踢熊孩子,前天就是個懷孕的準媽媽出手打孩子。怎麼一時之間,熊孩子新聞層出不窮?

把熊孩子打一頓,你就高興了?

熊孩子哪裡來?

說起熊孩子,大家都咬牙切齒。但對於這些孩子怎麼來的,網友們都有一個共識:家裡長輩寵出來的!並不是說要聲討這些熊孩子的父母親疏於管教,而是他們作為家庭中的經濟支柱,社會壓力過重。房價過高、教育成本過高迫使這些年輕的父母加班加點,減少家庭時間。教養孩子的重擔不得不移交老一輩。年長的一輩靠著過時的經驗,過分的寵愛來帶孩子,問題總是容易出現的。

把熊孩子打一頓,你就高興了?

孩子不聽話,行為過分,不一定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過往我們一直忽略了一些可能導致這些行為的心理病症,如多動症、閱讀障礙症等都會導致兒童和家長溝通不順暢,與人相處困難。

但我覺得還有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熊孩子一直都有,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特定產物,是網際網路把這個問題放大了。

無處不在的攝像頭,讓這些孩子的行徑隨時能被放在網路上,讓大家討論。有一些孩子的作為可能真的不至於太過分,但網際網路的確很容易放大情緒,只要一條評論說“熊孩子”就很容易導致所有人跟著一起群起而攻之。

瀏覽網上的“熊孩子”的“受害者”們的一些言論可以發現,有很多的例子是孩子毀了我的手辦(人物模型)、孩子毀了我的化妝品、孩子說了一些不尊重人的話。“受害者”不一定是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脅,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的個人空間,隱私空間受到了侵犯。年輕一輩的的隱私界限越來越明確,對個人空間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這些“熊孩子”的養育者還沒意識到這一點,覺得這樣的隱私,這樣的興趣不需要尊重。大家對“個人空間”的理解不同,溝通不足,導致“受害者”覺得熊孩子、熊家長越來越多,無處不在。

熊孩子,只能靠打嗎?

把熊孩子打一頓,你就高興了?

的確,沒有人會喜歡太調皮的孩子,但現在年輕人應該都認識到“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個歪理了吧。打永遠是行不通的。

家長怎麼辦?

不想被爺爺奶奶把孫子寵壞,那家長迴歸家庭,增加與兒童相處的時間是必須的。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社會、企業的共同努力,如房價控管,減少加班(扼殺加班文化!)。如何減輕年輕家長的社會壓力,這個話題太重了,還真不是我一時半會兒用幾個字說清楚的呢。

加強和老師的溝通。經驗豐富的老師能發現及時孩子的一些異常,這是大量接觸累積的經驗,是一般家長無法做到的。如果是一些心理疾病,家長也不能諱疾忌醫,及早尋求幫助才能解決問題。

“受害者”怎麼辦?

作為一個曾經的“受害者”,我是義正辭嚴的和家裡親戚說了,我房間裡的東西不能動,動了罰款五千。的確要求很無理,但有備無患總比到時受傷的好。

因為像上文說的,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和他們的養育者不理解我們對隱私,對個人愛好的重視,覺得這些都是些不值錢的“玩具”才造成的引狼入室,打砸搶燒。但你要跟一個窮怕了的老奶奶講我一支口紅300塊,她也是覺得是你浪費錢,她永遠不會覺得自己孫輩有錯。在這件事上,無論怎樣都是雞同鴨講。但別人不講理,不是我們不講道理的原因。

總之,說教好,要求賠償也好,但就是不能打孩子啊。

把熊孩子打一頓,你就高興了?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