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正確,可能只是習慣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18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習慣真的不可改變嗎?技術變了,習慣要不要變?

1

1

你以為的正確,只不過是習慣

先講個故事。

我從小就喜歡寫作,寫詩、寫散文、寫小說,寫了很多東西。也愛讀詩,以前喜歡過席慕蓉的詩,喜歡過汪國真的詩,在高中的時候我還出過一本詩集。

可遺憾的是,曾經的那些東西,我的那些手稿,那些亂塗亂畫的草稿,今天都找不到了。

突然有一天,計算機出現了。

我記得特別清楚,1985年,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開始學電腦、用電腦了。從那時起,到初中、高中,我再寫東西,慢慢地就用電腦寫了。

可我當時最大的感受是,這樣不行啊。只要往電腦面前一坐,

完全寫不出東西來。

整個人腦子一片空白。

我試著把電腦放到一邊,先拿出一本稿紙,坐在那兒,提筆先寫。寫寫停停,望望稿紙、看看白牆,就這樣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埋頭寫。寫完之後,再在電腦上打一遍。

不知道你們能理解我當時的狀態嗎,我看著電腦螢幕就是寫不出東西來,怎樣都寫不出來。

怎麼辦?

但是,現在呢?現在我的狀態改變了。變成我拿著手機都能寫,拿著電腦就更能寫了。

現在如果你再給我一本稿紙,一支筆,我反而寫不出東西來了。不但寫不出來,我可能連字怎麼寫都得反應好半天,一提筆發現不會寫了。

而且,在電腦上一寫寫好幾千字,隨時可以刪改、可以大幅調整文字的前後順序。我現在很難想象,這幾千字寫在紙上以後,要怎麼改。

電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早期我可以用軟盤存我寫的那些文章,現在雲端儲存更加方便。不會因為找不到而遺憾了。

經過這件事我意識到,

我只有面對紙才能寫出來,就因為我從小養成了在紙上寫東西的習慣。

原來,我曾經以為正確的事,只是我的習慣而已。

2

2

別用習慣去拒絕高效

有很多同學說:

我只看紙質書。為什麼?墨的芳香、翻的手感,只有紙質書才能做到。

看電子書那不叫看書,效率很低。

其實,這僅僅只是因為習慣而已。你要的只是氛圍、和感覺,而不是效率。

一定會有一天,大多數人只看電子書。紙質書會像曾經對著紙寫字一樣,被改變,成為少數人的選擇。

巴菲特的午餐,要面對面吃。今天我們和員工溝通,也覺得一定要面對面。

目前情況確實是這樣,暫時不能改變。有一部分原因是,技術還沒有完全發展到能和見面產生一樣的資訊傳遞的效率。真實感也還沒到。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

紙質書,也是一種習慣。

已經無法接受不見面的方式。不見面,總感覺缺點什麼。

商務洽談正常的方式,還是應該我們擺上一套功夫茶具,開始煮水,泡一壺茶,然後開始聊天。

在我看來,這些也只是習慣而已。你可能不一定同意,但這是我的觀點。

管理上,也有很多這樣的習慣。

因為效率是科技進步唯一的方向。

我們已經用面對面的方式溝通了太長時間,

科技的進步一定會讓很多低效的習慣慢慢被淘汰。

而我們很容易用習慣去拒絕高效。怎麼辦?

3

我自己是一個非常追求工具的人。追求到有執念了。這個執念,源自於我對效率的執念。

我剛搬了一個新辦公室,每搬一次家,就正好把我用的東西都徹底的翻新一遍。

3

開啟百度App

(我的日常。沒有靈感,就站起來。再沒有?

就坐

下來。)

嘗試新工具

學習和使用新工具。

影片裡的這張桌子是我定製的。因為我要一張轉角的桌子,還要可以升降,市場上買不到,只能定製。

影片裡是我翻新後的樣子。

就是因為我經常寫著寫著就沒靈感了,那就站起來。再沒有?就坐下來。站著、坐著交替,既激發靈感,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我的桌面上,

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經常用的工具。軟體的。硬體的。

這對我來說特別特別重要。

每一臺顯示器都是27寸的、4K的顯示器。4K,是指解析度,1080P就是1K,電影院用的超高畫質解析度就是4K

。放大顯示看起來特別清晰舒適。

其中,右邊那臺是豎屏的,很適合用來看文件。像PDF檔案,經常是豎版的,一些證券公司的報告,也是豎版的。

中間的橫屏,是我用來寫作的主螢幕。左邊的橫屏是我用瀏覽器去查資料的。

先說硬體。

主螢幕上,還有一盞燈,是

為什麼要一個升降臺?

它只會照在我的鍵盤上。我在辦公室是不開大燈的,就開這盞鍵盤燈,周圍環境是暗的,這讓我能集中注意力,全部放在主屏上。

你說,桌上空白處怎麼還有一盞檯燈?對,這盞檯燈唯一的目的,就是偶爾用來翻書的。

我的手邊,還有一個

有三臺顯示器。

只要小米出了更快的充電器,我就馬上買三個,辦公室、家、隨身攜帶的,都換上。從20瓦、30瓦、50瓦到120瓦,一出就買。

我的手機充電速度只要變快,哪怕從1小時充滿提升到48分鐘充滿,都是效率的提升。

三塊螢幕同時使用,我的工作效率極大提升。

鍵盤燈,

我以前和大家分享過。

比如,我用的最多的就是印章筆記。在微信上、在瀏覽器上,看到一篇好文章,在得到上,看到一本好書,立刻把它們收藏到印章筆記。

這也是為什麼一本書如果有電子版,我就只看電子版,因為它能直接儲存到印章筆記的條目裡面去。

比如,我出差,老是有同學問我說,潤總你是哪個航班啊?你明天在哪?這週會去哪?

無線充電器。

你們可能不信,但我真不知道。

我通常什麼時候會知道我去哪兒呢?就是去機場之前。我的助理會在我的日程工具裡面設定好,坐飛機,提前兩個小時發出提醒;坐高鐵,提前一個半小時;開會,提前15分鐘提醒。

只有當我的

手機振動

,我才知道,原來我2小時之後要去坐某趟飛機,從上海飛到北京。

時間這麼緊怎麼趕的上?我的行李每天都是收拾好的,不用擔心。

我只需要開啟提醒條目,上面會顯示:有一位司機張師傅,他的電話號碼,幾點幾分出現在你家門口,你上車就好。落地之後的安排,條目上也寫的非常清楚。

所以,我可能最多提前一兩天才會知道,接下來我大概要做什麼。

這是我對效率和工具的追求。

每週一早上,我們公司有新媒體部門的周例會。

軟體級別的工具,我用的就更多了。

只要我不出差,一定參加。

有一次上海刮颱風,去不了辦公室,只能在家辦公。開會也移到了線上。

剛好,最近我的公司開始用飛書了,那就試試用飛書開會吧。

開啟一個要討論的文件,大家先默讀,各自在上面評論。最後只花了十分鐘,所有人就用文字評論的形式討論完了。

我和同事都覺得,這樣不說話,直接開會,效率挺高的。如果讓大家分別發言,十分鐘肯定打不住。

慢慢地,以後可能你會發現,不見面所能帶來的效率也挺高的。

說實話,我不知道。

再講一個開會的例子。

如果真的要理解科技所帶來的意義和效率,工具在裡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每一個好的工具,它之所以能出現,背後都一定有一套它的邏輯。

今天,還有多少人對著紙寫東西。未來,還有多少人一定非紙質書不可。

你熟悉的,可能只是習慣。

你以為的正確,也可能只是習慣。

面對面的會議。

別用習慣,去拒絕高效。

別讓習慣,阻礙了成長。

工具的意義是提高效率。勇於嘗試新工具,然後,養成習慣。

你以為的正確,可能只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