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掃疥指的是啥?

我國傳統文化中,二十四節氣具有重要作用,既是氣候變化的風向標,也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據史記記載,宋明時有人利用節氣知識準確預測到旱年,透過水利設施調節,避免了糧食減產問題。經過數千年的歷史傳承,我國留下的俗語數不勝數,具有指導借鑑價值。當然,不能否認的是俗語本身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要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本文講的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就是古人總結出的俗語經驗,意思很簡單:假設立冬時不掃疥,穿著單衣就能過寒冬。雖然俗語有誇張,但能說明立冬掃疥的重要性,接下來將結合實際,帶大家瞭解俗語的意思,明白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掃疥指的是啥?

立冬是什麼?

立冬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組成。一方面各地溫度下降,晝夜溫差加大,北方地區迎來初雪。另一方面溫度的下降導致萬物凋零,冬眠的動物進入休眠期。結合立冬三候看,具體表現有三種:一太陽直射點南移,晝夜長短變化,天氣轉冷;二溫度下降中,有些地區凍土出現;三雀鳥南遷,只留下耐寒的鳥。某種程度,立冬不止是冬季到來,還是萬物歸藏,躲避寒冷冬天的開始。

雖然立冬代表冬天到來,但不能說明我國各地區溫度都下降。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大,南北方地區溫差大,地區間溫差大。現階段看,北方有些地區已經穿上厚棉襖,南方卻還穿著短袖。

現代社會中,立冬相關的習俗被逐漸遺忘,而在古時候立冬有相當數量習俗,深受人們重視。古代帝王會舉行盛大的儀式來慶祝立冬到來,封賞有功的臣子,自己則選擇吃素食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普通百姓同樣舉行祭祀儀式,吃餃子和羊肉等食物來滋補身體。俗語中提的掃疥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習俗,人們以此表達對身體健康和五穀豐登的嚮往。

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掃疥指的是啥?

掃疥是什麼?

伴隨著立冬到來,溫度大幅度下降,古人採取兩類措施來保暖。一是把冬季用來保暖提溫的暖爐拿出來點燃,意為開爐,用爐火來驅散冬季的寒氣。二是燒熱水,熱水中放入能去除體內溼氣的香料,促進人體健康,避免寒氣積聚在體內。十幾二十年前,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還保留著掃疥習俗:立冬當天,人們燒熱水洗澡,把身上的寄生蟲洗乾淨,避免冬季長期不能洗澡,引發面板疾病。

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我國冬季的供水供暖系統得到極大改善,人們每天都能洗到熱水澡。立冬時節,不再用專門抽時間來洗澡,也不用擔心冬季不能洗澡,身上出現疥瘡,這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掃疥指的是啥?

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

俗語中提到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的原因有兩點:一立冬掃疥指的是用洗澡來去除體內寒氣,沒有掃疥就說明立冬時溫度高,冬季是暖冬的機率高;二古人把立冬前後的溫度高低當成整個冬季的溫度,以此預測冷暖冬。很明顯,俗語的說法很偏頗,一方面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素多,不同的因素都能影響天氣;另一方面立冬前後的氣候不能決定冷暖冬,冷暖冬形成具有偶發性。

即使冬季溫度再高,都不能穿單衣,穿單衣過冬容易引發各類疾病。按照我國整個大氣候背景,冬季最冷時,南方地區都要注意保暖提溫工作,何況北方。相比北方的乾冷,南方溼冷帶來的身體上的影響更大。每年網上的段子就是:北方人過冬靠暖氣,而南方人過冬靠一身正氣。

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掃疥指的是啥?

立冬將至,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到三大事項:一是注意保暖提溫,避免身體受到寒冷天氣影響,破壞人體各項機能正常運轉;二注意鍛鍊身體,溫度雖然下降,但還是要保持鍛鍊,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提高幸福指數;三注意調節飲食,冬季飲食要能葷素搭配,避免過度過量飲食造成身體肥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說法是:冬季宜藏不宜露,藏既是指身體上藏,要保暖提溫,也是指精神藏,注意休息睡眠,養精蓄銳。

結合本年度的實際,立冬是在農曆十月初三,陽曆十一月初七,本年度冬季很大機率是冷冬。不管溫度再低,都要注意保暖提溫,定期洗澡,避免身上出現疥瘡。你對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如何看待?

十月初三是立冬,俗語:立冬不掃疥,單衣過寒冬,掃疥指的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