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曲江池西村位於西安東南離城約十里東西向的芙蓉原上。1956年10月初,前進農業社在村東南約六十米的土崖下挖修豬圈的土洞時發現了古墓,聽說洞口恰好挖到墓室門的中間,為給牲畜築槽,拆除了墓的封門磚,但在墓的甬道口發現陶俑後,再未繼續動工,由農業社報吿曲江池鄉人民委員會轉報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我會即派李滌塵同志勘察,繼派杭德州同志前去淸理。墓門頂至土崖上邊地面土層厚約2米,墓室磚頂上面是活土,証明磚室原來為明券,墓室內部淤泥塡土厚約80釐米,挖掉了磚頂上面的土層,從墓室頂的內外現象察看,這是一座未被盜掘過的磚室墓。

墓由墓道、甬道、墓室和後籠四部組成。方向為正東西,墓道在墓室的東面,墓室周圍的磚壁下部近四方形,東西長2。76米,南北寬2。96米,磚的砌法,由墓室四壁第一層起向上至三十二層,皆用長30、寬14、厚5釐米的單磚平列錯縫築砌,無收分。但在四角由十九層開始至三十二層向內和兩側用査澀岀簷,使原來的四角形變為丿V角形。三十三層至四十層中間有仿木建的磚造鬥棋,每邊一朵,鬥棋通高36、寬48釐米,均為一斗二升出耍頭,下面幷吊磚砌出普拍方和闌額;從三十三層向上採用八面結頂的方法,即螺旋形上升形成平面近方形的穹窿頂(圖一),墓室底至頂高約4米。銚地磚為方形,每邊長30、厚5匣米,特異的是鈍地磚下面發現約24釐米厚的夯土,秀土下面又鋪一層磚,磚長30。5、寛15、厚5釐米,第二層鋪地磚的面積每邊比第一層向內收縮20釐米,磚的下面始見生土。室內四壁原塗有厚約1釐米的白泥一層,由於雨水長期侵飽而剝落不全。甬道兩壁的磚也是平列錯縫砌成,上部為普通的弧券頂,甬道長1。30、寬1。34、高L。60米,其中拱髙60釐米,鋪地磚的大小與墓室周壁磚相同,但砌法系一縱一橫。甬道口有仿木建的磚門,門逋高29米,右上角已損壞,左面還有習-桃一杲,與墓室內鬥棋相同。正脊南端有鳴吻,中間有形似葫蘆的寶珠(圖三)。雨道兩壁和鬥外兩側壁都有塗抹白泥的痕跡。後m位置左墓室的西壁中間稍偏北面,和甬道位置對稱,長1。74,寬1。56、高1。68米,籠室地面高出墓室地面18釐米,灶為土室,僅籠口處和地面用磚築砌,鋪地磚大小和砌法與甬道相同。墓道已被挖壞,從靠近墓門處殘留現象看,墓道寬1。94米,長度僅剩2。10米,幷稍呈斜坡形。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一)陶器

1。俑二十件:

男女合葬,頭向西,位置接近墓室中間,無棺床,南邊人骨幾乎全朽,僅剩殘頭骨一塊,在瓷枕下發現銀簪一枚,証明可能是女性,北邊人骨儲存較好,位置基本未動,葬式可能為仰臥伸直。棺木已全部腐朽,唯灰跡尙明顯,範圍東西長1。90米,東端寬約1。20米,西端寛1。40米,原來兩付棺木位置平列靠攏,淸理淤土吋,發現兩棺之間的土質較疏鬆。隨葬品主要分佈在甬道和後籠內,基本上還保持原來位置,但個別器物也有被泥水衝動的現象;甬道中間稍後有陶馬車一輛,除駕有轅馬一匹外,轅馬前面還站有三匹馬,左右排列成行,按與車的距離和位置覗察,可能也是拉車的馬,幷且芝三匹馬和轅馬一樣,尾巴都打結。車的兩側,又各有馬兩匹,前後成行,前面兩匹,都無轡和鞍具,後面兩匹,鞍具等具全,馬頭均向甬道外,和車的方向一致。甬道兩壁下各站立陶人俑一行,面向中間,南壁下六人,從西這數第一、二人為女俑;北壁下五人,從西邊數第一人為女俑。主室東壁靠甬道北側竪立墓誌一塊,南側竪立墓誌蓋一塊,字郡向外,甬道內口外北側放置銅牛一個,南側放置銅豬一個。墓室東南角有石洗一個,裡面放有鉄燈一盞,南面有陶盆一個,長圓形石塊兩個,西北角有陶灶一個,女俑——個,北面有長圓形石塊兩個,板灰以內,有瓷枕二個,銀簪一個,銅鏡一個。此外,陶器如碗、碟、盤、盆、杓、匯、罐、倉、瓶、動、爐和銅器如銅鏡等均分佈在後籠內的前半部。(圖五)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1)男俑八件:大小相同,高28釐米,頭帶竪角黑色圓帽,身穿圓領長衣過膝,腰束粗衣帶,身後打結,衣帶下面長衣兩側衣褶顯著,手勢可分三種,兩手上舉歪胸前者—人;一臂下垂,一臂上曲者五人。一手插腰,一手下垂提物者二人。衣服主要為白色,唯四人腰部以下長衣前後塗紅色。(底封裡圖三、四)

(2)女俑四件:與用俑同高,均袖手而立,一人頭帶菠箕形帽,兩束髮辯從耳後下垂,身穿白色大衣,腰束扁平窄帯,腰帶右側系小袋,左側系劍(底封裡圖五、六)。二人上身著寬袖短衣,對襟,無紐扣,下身穿紅色或白色長裙,裙下僅露足尖,頭梳扁圓形髮髻,中間插簪(底封裡圖二)。一人服式與上二人全同,唯在腦後挽有圓髻兩個。

(3)陶馬八件:身高13-14釐米,長20-23釐米,有白色和紅色兩種,有鞍轆者三匹,尾都打結,唯車的轅馬僅有鞍鹽蕪蹬。無鞍轆者五匹,其中三匹尾打結,兩匹為長尾(底封裡圖七)。

2。灶一件:方形,每邊長20釐米,通高22釐米,有火膛和煙囪,灶上有鍋和蒸籠(圖二)。

3。碗三件:一個高8,5釐米,口徑21釐米,平底,圈足高2釐米。二個相同,高5、口徑15釐米,圈足高1釐米;內外均塗白衣。

4。碟五件:形狀分三種,一種高5釐米,口徑15釐米,平底,灰泥素面,口沿為菱花形(圖六)。一個高2釐米,長23。1釐米,中寛9。7釐米,兩端著地,中間稍拱起,形似魚盤。三個相同,高2。5釐米,口徑12。5釐米,均為圓形,淺腹,侈口,圈足。

5。杓五件:二個是螭首柄杓,口徑7、柄長4釐米,內外塗白衣。一個是螭首魚身長柄杓,口沿為橢圓形,口徑4-5。5,柄長14釐米,杓頭為灰色,柄塗白衣。一個是漏杓,灰色,口徑5-6。4、柄長約12釐米(圖八、十)。另有長柄杓一個。

6。匜一件:平面瓢形,有短流,口徑13。5、腹深4釐米,無圈足,內外塗白衣,形制渾厚。

7。盆一件:高6、口徑24。5、唇寬2。5釐木,內外塗白衣。

8。盤一件:高3。5、口徑28釐米,沿稍斂,深灰色,可能為實用器具。

9。罐五件:一個是小口灰耳瓏,高25釐米,腹向下收縮,圈足,足徑稍大出罐底。一個是帶蓋圓形罐,高18、口徑11、腹徑約14釐米,無圈足,沿部有對稱的小耳兩個,一耳孔還穿有殘鉄環一節,一耳殃‘蓋頂有乳形無孔紐一個,外塗白衣。一個形狀較大,已殘破,未復原。二個是無耳小口缶倍,高身裡不,腹向下收縮,無圏足,深灰色。

10。倉二件:一個是帶蓋圓形倉,結構分內外兩層,外層通高25、口徑18、圈足高1。2、直徑15。5釐米,倉底中間有一個圓孔,孔的直徑3。5釐米。內層(即容量部分)、口沿為方形,每邊長8。5釐米,深12釐米,底部距外層底6。5釐米。一個是帶蓋方形倉,結構也是兩層,外層每邊寬14,通高26。1釐米,圈足每邊寬12。7、高1釐米,倉底中間也有一個圓孔,孔徑4。4釐米。內層(即容量部份)套有圓形直口罐一個,罐高12、口徑11。5釐米,罐底距外層底6釐米(圖四)。

這種倉是完全效仿實用倉的結構作成的明器,其作用可以防潮防鼠。

11。硯一件:圓形帶蓋,髙5、直徑13釐米,灰色(圖七)。

12。瓶一件:高20、頸長8釐米,口稍侈,圈足,深灰色。

13。鴨蛋壺五件:形狀一樣,高19釐米,腹部兩端略尖,有上下行陰線弦紋四組,圈足,深灰色,內盛待粒(圖九右)。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

14。馬車一件:車硼為轎頂形,通高31、寬17、通長53釐米,塗赭色,唯雑頭螭首塗黑色(底封裡圖一)。

15。臘臺二件:高16。5匣米,頸部有圓稜數道(圖十三左)。

16。爐三件:形狀分兩種,一個是有耳圓爐,高15。5、口徑112釐米,耳垂直,耳的外面印有4釐米高的力士象各一個,形似浮雕,腹部周圍有八卦紋,腹深足矮,足有獸面。二個是無耳圓爐,高15。5,口徑11釐米,腹部至足部鼓起一條竪稜,素面,內部尙儲存有原來的灰土(圖九)。

17。鍅二件:形狀相同,高約26釐米,頸部兩側有獸面銜環,腹部四面有雷紋顎龍形花紋,圈足高2。4釐米,造型仿銅器(圖十三右)。

(二)銅器

1。銅牛一件:高5。7、長9。4釐米,腹空(圖十四)。

2。豬一件:高5、長8釐米,腹空,尾殘。

3。鏡二件:一個是帶柄圓鏡,直徑9、沿厚0。4、柄長8,5、寬1。4釐米,背面鑄有野獸、樹木和花卉等(圖十二)。另一個是壽山福海鏡,圓形,直徑22。2、沿厚0。6釐米,背面鑄有“壽山福海”四個大字,中間鈕孔留有殘鉄環一節(圖十一)。

(三)其他

1。瓷枕二件:一個高10、長約36、寬約9釐米,面部施紅釉海綠釉祐卉(底封裡圖八)。另一個高約10,長22。3、寬19釐米,上面繪有黑色鶴與花草(圖十五)。-

2。鉄燈一件:殘破,殘高18釐米,剩有柱、盤和三個足。

3。銀簪一件:長10。5,寬0。4r-0。6釐米,尖殘。

4。石塊四件:均為長圓形,長約9、厚約3釐米,其中一個外表塗硃紅色,用途不明。

5。石用具一件;高27釐米,內壁垂直,口徑33。5、深17、邊厚約13釐米,周圍刻有粗糙雲敘,用途不明(圖十六)。

6。墓誌一合:方形,蓋每辿寬68、厚16釐米,底寬72、厚15釐米(圖十七)。據志文所載:墓主段繼榮,壬子十月初十H卒,葬於咸寧縣洪固鄉芙蓉原;夫人劉氏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卒,翌年元月十二H啟其夫之藏而合耐。乙丑年即至元二年,按干支推算,這個至元當是元代年號第一個至元無疑。段姓五世均有官階,墓主任同知昌武節度使之時,於癸巳秋率壯士三百歸投元朝,後來宜至京兆總管府奏差提領經歷。

(王玉淸杭德州)

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清理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