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又現“扎堆遊”。專家解讀:理工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

每逢五一、十一的長假,國內各大景點都會迎來旅遊高峰。今年也不例外,各大景點再次出現了人員爆滿,水洩不通的場面。

與其說在“觀景緻”,倒不如說是“看人頭”。在一些縣城以下的小景點卻門可羅雀,人跡罕至。

五一又現“扎堆遊”。專家解讀:理工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

為什麼國人喜歡“扎堆兒遊”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理工科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所造成的。理工科的思維方式,深深地影響了國人的審美觀。

理工科們雖然初中階段也學過政治歷史地理等文化課,但大多是淺嘗輒止,所學的知識呈現碎片化,表層化,缺乏深刻的精神體驗。而一旦到了高中文理分科之後,他們基本上就會把所學的文史知識完全拋之腦後。

五一又現“扎堆遊”。專家解讀:理工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

由於缺乏對人文學科“一以貫之”的學習和思考,他們就不會形成更加科學和正確的文化審美觀和辨別力。由於在看待人文遺產的時候,無法使用“理工工具”衡量,他們更多的是盲人摸象,窺豹一斑。不會像真正的文科生那樣,注重古蹟的內涵和價值,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喜歡“高大上”景觀、“假大空”的贗品古蹟。

由於他們長期依賴科學儀器進行物質研究,而忽視人們的感官體驗能力,這就形成了他們對技術的依賴性,一旦失去了儀器,他們就難辨

文物古蹟

的真假(而文科生們則可透過關聯的背景知識推演真假,就好比收藏大師可以用肉眼觀察識別文物真假而不靠碳14一樣)。

五一又現“扎堆遊”。專家解讀:理工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

所以,很多仿古建築、人造古城,在理工科們眼裡就是“真實的歷史遺存”。也成為他們趨之若鶩的旅遊物件。事實上,理工科們也並不在乎歷史文物的真偽和它蘊含的價值。所以在一些人頭攢動的歷史建築景點,我們很少會看到有人在撫摸一塊古磚,並愛不釋手,更多的是盲無目的地東張西望。

而對於文科生們來說,歷史古蹟的“細節”之處,恰恰是他們喜歡反覆欣賞的,因為這會讓他們浮想聯翩,身臨其境地去置身當時老百姓的生活。

文科的本質是弘揚個性,保持個性和尊重個性,這也決定了文科生們的審美觀絕不會千篇一律。這種差異化的審美觀,決定了文科生的不會大批次扎堆於熱門景點。有時,他們會為了自己的興致而去偏遠的農村去看一個

土地

廟,並有滿滿的收穫感。換了理工科:一個村裡的破廟有啥看頭。

理工科的本質是答案的唯一性,這必然導致他們對審美觀點上的趨同,並不約而同選定同一個目標。形成“扎堆遊”奇觀。當然在大資料時代,理工科們更擅長透過大資料來分析一個景點的好壞,就和去飯店一樣,哪家人多去哪家。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扎堆遊”現象。

五一又現“扎堆遊”。專家解讀:理工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

另外,理工科研究物質的邏輯是由表及裡,逐步深入。但這種邏輯在看待人文景觀時,往往會止於表面,止於表象。由於缺乏廣博的人文知識,也很難像文科生們那樣去深入發掘表象背後創造者的性格本質,再用創造者的性格來解釋為什麼他們創造了這樣的建築藝術。理工科這種看待事物邏輯,反映在對文物古蹟的態度上,就是熱衷於人造古城和翻新古蹟。殊不知,這是東施效顰,沒有領會文物保護的靈魂。

以修繕之名進行翻新的古蹟,讓文科生們痛心疾首,心如刀絞。而在理科生眼裡則是“漂亮的景觀”,他們並不覺得這種翻新是對古蹟的嚴重破壞,是對歷史資訊的摧毀。因為對文化古蹟缺乏人文關懷和人文視角,在他們眼裡,翻新的古蹟和真實的古蹟並無太大的不同。甚至認為,如果不翻新,就破破爛爛沒看頭。

五一又現“扎堆遊”。專家解讀:理工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

五一又現“扎堆遊”。專家解讀:理工科太多導致人文審美匱乏

對古蹟翻新用得都是理工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他們以為這種技術可以完全復原歷史的原貌。殊不知,那種自然的破損,歲月的雕磨,帶有滄桑感的景觀,才是最有欣賞價值的景觀。

可見理科生太多,理科思維主導社會審美,是造成“扎堆遊”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我們重視文科建設,國民的人文審美觀就會提升,就不會盲目跟風,就會更多注重內涵的文化景點,同時審美也會多樣化,實現各大小旅遊景點的均衡引流,減少扎堆遊的現象。比如人們熱衷扎堆的“萬里長城”,理工科大多以為是秦始皇時代修建的,故而趨之若鶩,而文科生都知道不過是明朝產物,所以可看可不看。

當然,也就不會助長各大歷史景點翻新古蹟,擴大贗品建築的改造衝動,為後代留下更多原汁原味的充滿人文氣息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