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的“具”字,中間是三橫,網友:記得當年老師教的是兩橫

隨著移動媒體裝置的完善,人們日常生活中,打字的頻率,多過於用筆寫字。如今,能寫一手好字,也已經算是一項特殊的本領了。在古代,毛筆字是每個參加科舉考試的學生所必備的基礎技能,來看看清末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的答卷,字型工整,書法造詣極高,如同印刷體般,這樣的字型放到現在,能吊打多少書法大家。

“具體”的“具”字,中間是三橫,網友:記得當年老師教的是兩橫

打字代替了傳統的手書,不僅僅導致很多人們寫不出一手工整的字,更嚴重的是容易寫錯別字。

因為錯別字鬧出笑話的例子,不在少數:

明朝有一位知縣,非常喜歡吃枇杷。有人為了奉承這位知縣,送了一筐枇杷給他,並寫了一張帖子:“敬奉琵琶一筐,請君笑納”。這名知縣是個清官,很快將這筐禮物給退了回去,並寫了一首詩回敬,這首詩傳唱千古:

枇杷不是此枇杷,只怨當年識字差。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在現在人的日常用語中,經常用錯的一個字,是“具體”的“具”字。正確的寫法,“具”中間是三橫的,然而很多人寫成了兩橫,尤其是許多八零後和九零後,始終認為中間就是兩橫,他們回憶道:“當年老師教的,就是兩橫啊!”

“具體”的“具”字,中間是三橫,網友:記得當年老師教的是兩橫

那麼,你覺得當年學的,是兩橫還是三橫呢?歡迎評論交流。

為何會很多人認為“具體”的“具”字,中間是兩橫?這裡不得不提及一個最近出現的,沒有被證實,還是假說階段的一個理論——曼德拉效應。

“具體”的“具”字,中間是三橫,網友:記得當年老師教的是兩橫

曼德拉效應,英文名為:Mandela Effect。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大眾的集體記憶,與歷史事實出現了偏差。典型的例子,便是曼德拉的離世。很多人對曼德拉的印象,停留在80年代,認為不是與大夥同一個時代的人,而且很多人認為,曼德拉在80年代就已經死在監獄中了。直到2013年,曼德拉逝世的訊息,震驚全球,很多人才突然想起了曼德拉。

有人回憶道,自己印象中清楚記得曾在黑白電視上看過曼德拉逝世的報道,葬禮的片段,甚至是曼德拉遺孀出來演講,熱淚盈眶的場面。

然而事實卻是,曼德拉確實活到了2013年,並且還曾當過南非總統。

人們將這種類似的事件,稱為曼德拉效應。

“具體”的“具”字,中間是三橫,網友:記得當年老師教的是兩橫

類似的例子,不在少數,例如在《愛我中華》的歌曲中,很多人印象中,歌詞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而正確的歌詞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例如一部電影,很多人印象中,名字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而正確的名字,卻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例如動畫中的皮卡丘,很多人印象中,它的尾巴是有黑色條紋的,然而事實是它的尾巴是純黃色的。

“具體”的“具”字,中間是三橫,網友:記得當年老師教的是兩橫

本文所說的“具體”的“具”字,也有很多人認為是曼德拉效應,認為印象中,具中間就是兩橫的,甚至當年已經寫習慣了,不由自主就會寫成兩橫,如今變成三橫,是不是曼德拉效應?

“具體”的“具”字,中間是三橫,網友:記得當年老師教的是兩橫

你印象中,具字中間,是多少橫的呢?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