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孩子間的友情特別容易受見面頻次的影響,三天不見就忘,玩上三小時又如膠似漆。

去年那段沒上幼兒園的日子裡,小區裡的孩子都無處可去,天天在小區裡摸爬滾打,三五成群,拉幫結派,互立山頭,彼此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終於熬到開學,見面驟減,又回到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的局面。

不過,只用了一個寒假,小孩兒們的鬆散聯盟又開始咬合成鐵板一塊。四五歲的小孩,已經學會了主動約玩伴。

兩三歲的孩子出門就是放個風,沒什麼社交重心,跟在父母、老人,牙牙學語,亦步亦趨,是大孩子天然的小跟班。

四五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有了自己的圈層,一出門就像是磁鐵的南極找北極,自然而然就吸在了一塊。

說是一起玩,其實可玩的專案少得一隻手都能數過來。

無非是爬高上梯,追跑打鬧,第二天重複第一天的遊戲,沒有任何新花樣。

小區裡有個不怎麼帶娃的爸爸偶爾週末會出來,每次都抱著好奇的語氣問,“我就納悶了,他們就這麼瘋跑,還怎麼叫都不回家,到底有什麼意思啊?”

我說不不不,你不懂。四五歲孩子的終極樂趣根本不在跳躍和奔跑,而是打嘴炮。

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根據我做過的長時間田野調查,這些孩子如果在樓下待上倆小時,真正一起玩耍的時間可能只有半小時,剩下的一個半小時都在討論要玩什麼。

“我要玩捉迷藏”“不,擠沙丁魚的遊戲更好玩”

“不,就要捉迷藏,擠沙丁魚一點也不好玩”“捉迷藏才不好玩呢”

“捉迷藏哪裡不好玩了?”“那擠沙丁魚哪裡不好玩了?”

……

這個年紀的孩子特別愛爭強好勝,誰都不願服輸,個個都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就連爬個假山,都得搶最高的那塊石頭。

一旦行動上落於人後,那就必須在嘴上找補回來,其激烈程度堪比奇葩說。

縱觀大聖的多場嘴炮PK戰,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級。

首當其衝的是道具戰。

小孩最愛玩角色扮演類遊戲,今天組個戰隊,明天當個英雄,兩軍對壘,當然得比拼點什麼。

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此時口嗨黨就正式上線了,你拿個“鐳射炮”,我就得舉個“無敵盾”,你手裡的是“歐布長矛”,我手裡的就是“王者之劍”……

喊來喊去就陷入了死迴圈,窮舉了他們頭腦裡的所有武器之後,就只好重新把剛才的再說一遍,兩遍,三遍……

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我曾見過大聖和另一個小孩在PK武器的時候,陷入復讀機模式長達十分鐘之久,最後對方小孩終於敗下陣來,一氣之下使出必殺技——

不玩了,回家!

其次是智力戰。

大聖有個大他一歲的小夥伴,兩人經常相愛相殺。

有一天他們倆玩著玩著,對方給大聖出起了數學題,“你知道2+5等於幾麼”,“你知道20+45等於幾麼”……

十以內的加減法大聖還能靠手指頭應付過來,一旦上升到兩位數,就徹底啞火了,指頭不夠啊。

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但是輸人不能輸陣,為了給自己找回面子,大聖使出了田忌賽馬的技能,“咱們別考數學了,你會背【賣炭翁】麼?”

小夥伴一聽就蒙圈了,啥翁?大聖開始洋洋得意地輸出,“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小夥伴絞盡腦汁沉吟許久,想起了一首唐詩名,“那你會背《詠鵝》麼?”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算了算了,還是學數學吧,你知道65+45等於多少麼?”

孩子之間的較量從來都是無聲無息的,拼不過道具拼知識,拼不過知識拼膽識。

小區有一段水渠,上面有一段用幾塊大石頭拼成的橋,石頭與石頭之間的距離比較大,所以就成了小朋友們比拼膽識的競技場。

大聖天生謹慎,只要覺得有危險的地方從來都不走,別的孩子到水渠對岸都是直接從石頭橋上蹦,大聖寧可圍著噴泉繞一大圈也不走捷徑。

有的小孩就使出嘲諷技能,“你膽子太小了吧,這都不敢走。”

大聖偏偏不中激將計,梗起脖子回擊對方,

“我不是不敢走,我是不想走好吧!”

論打嘴炮,沒人能贏過四五歲的小孩

我媽一看見別的同齡小孩會算算數就焦慮,總覺得自己外孫算不明白智商是不是出了問題。

我就安慰她:“你沒看人家爹媽是北大學霸嗎?這都是遺傳基因好吧!”

我媽:“那你兒遺傳了啥?”

我:“遺傳了他媽的嘴炮功夫唄,天天在樓下跟那幫小孩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就從來沒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