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而親密的聯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為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那樣的感覺:教育孩子,大多數時候我們都還是很用心的。

可是事實往往是,有的時候孩子能聽進去我們說的話,行為方面也會做出相應的調整或者改變;有的時候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大堆,孩子卻聽不進去,甚至還會產生一些不滿和牴觸情緒。

然後,我們的內心深處就會有一個聲音在不停地發問:“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地告訴你要怎麼做好,你卻不領情?”

這個時候,父母們會有一種無力感,可能會感到傷心,挫敗或者生氣。如果有那麼一瞬間,你也有這樣的感覺,那麼,請給自己按下暫停鍵。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

良好而親密的聯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想一想,我們的溝通方式是否恰當?孩子是否樂意接受?美國著名的遊戲力養育大師-勞倫·斯科恩博士在他的著作《遊戲力》裡提出了“聯結”這個詞。

什麼是聯結?聯結是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

良好而親密的聯結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對孩子的學習和良好的人際關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孩子聽不進我們的話,或者拒絕配合父母的一些要求,那麼很有可能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結出現了斷裂。

不恰當的溝通方式諸如命令、喋喋不休地說教、責備和打罵等,都會破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聯結,繼而讓孩子產生牴觸、挫敗和恐懼的感覺。

當孩子的大腦被這些情緒所佔滿的時候,就不會去思考如何做好。聯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如何跟孩子做好親子聯結,成為了成功教育好孩子的第一步。

良好而親密的聯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在《遊戲力》裡,科恩博士給我們介紹了建立親子聯結的兩種方法,一種是遊戲,另一種是情緒理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在面對孩子沒有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觀察孩子,思考孩子行為背後可能出現的原因,再根據情況來判斷採用哪種方法。

比如,孩子回家後不願意去寫作業,一直在玩。一年級的時候,我的女兒放學回到家經常就是這樣的狀態。

“寶貝,時間到了,該做作業了。”我會用溫和的語氣提醒她。

“我知道,可我還沒玩夠呢。”她有點不情願地回答道。

我明白,這個時候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情緒超載了。

孩子上了一天的課,情緒一直處於高度集中和緊張的狀態中,也許需要透過一點玩耍的時間來放鬆下來。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先跟孩子來個約定:“寶貝,來,媽媽陪你一起玩個小遊戲,遊戲結束了就去做作業,好嗎?”孩子聽後會很開心,通常會答應下來,然後跟大人一起玩耍。

孩子在嘻嘻哈哈的笑聲中,緊張的情緒就能得到很好地緩解。

大多數時候,跟大人一起玩耍過後,孩子的內心得到了滿足,緊張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就能調整好狀態去做作業。

有的時候,孩子可能還會想再多玩一會兒,這時我們不妨採取共情的辦法,對她說:“我能理解你還沒玩夠,還想多玩一會兒,對嗎?其實,媽媽也很想陪你多玩一會呢。”

雖然孩子有點不情願,可是因為得到了大人的理解,大多數時候她還是會選擇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在面對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初始,我們沒有去說教和責備,而是根據孩子的迴應,一方面陪他玩耍幫助他釋放壓力,另一方面對他還沒玩夠的心情表示理解。

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理解,他也會調整好狀態,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聯結。

良好而親密的聯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聯結不是控制也不是逼迫,良好的聯結能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更加愉快,關係更加親密。

而孩子也會更加合作,更加樂意地把事情做好。

相反,如果一開始我們採取命令、說教或者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去做作業,孩子可能會產生比較強烈的牴觸心理。繼而這種牴觸情緒很有可能會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透過其它方式展現出來:孩子可能會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感到痛苦,或者是一會兒玩尺子,一會兒玩橡皮,精力得不到很好的集中。

久而久之,這樣的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

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聯結是一切教育的基礎,非常重要。只有良好而親密的聯結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發自內心地想做好。

良好而親密的聯結,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有的父母可能會問,“我不小心用了不恰當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事後才發現,怎麼辦?”

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也很正常。有時候父母也免不了會犯錯,在孩子身上用錯了方法。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重建聯結。拋開說教和指責,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開始遊戲,跟孩子一起哈哈大笑地玩一場,瞬間你會發現你跟孩子之間親近了不少。

當孩子感到難過、生氣或者沮喪的時候,抱抱他,嘗試發自內心地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情緒,你會發現自己貼近了孩子的心,而感受到了關愛以及被理解的孩子也會重新調整好狀態去面對接下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