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實用主義者皮爾士及其時代

張留華

第一位實用主義者皮爾士及其時代

皮爾士不是最為知名的實用主義者,因為很多人是從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一書瞭解最早形態的實用主義觀念。他的實用主義也不是當代最為流行的實用主義版本,因為羅蒂等主流學者只把杜威視為實用主義“英雄”。但他卻毫無爭議是第一位實用主義者,因為正是詹姆斯把“實用主義”一詞的創立歸功於他。雖然相比於詹姆斯和杜威而言,皮爾士往往“名不見經傳”,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堪稱“美國的康德”、“美國的萊布尼茲”甚至“美國的亞里士多德”。對於這樣的思想家,人們通常不禁會問:他為何會遭埋沒?

1839年出生的皮爾士,父親是哈佛大學天文學和數學教授,也是全美最有影響的數學家;姑母和叔父對於數學和化學也都有很深的造詣。當時的皮爾士家族,無論在哈佛還是在整個美國的思想文化界都很有影響。作家愛默生、詩人朗費羅等是他們家的朋友,而更多時候,皮爾士的家庭是各界文人學者們聚會的“沙龍”。

正如思想史上傳誦的穆勒父子故事一樣,皮爾士父子之間也有著緊密的學術關係。五個子女中,父親格外喜歡小皮爾士,皮爾士從小顯露的才華更是得到了父親的偏愛。父親善於激勵人且不墨守成規,悉心指導這個兒子的教育,培養他廣泛的興趣,並寬容對待他的個性。在弟弟的回憶中,童年的皮爾士“不是鑽進百科全書類書籍中找尋有關深奧問題的知識,就是與博學的父親討論有關科學特別是高等數學和哲學方面的重大問題”。大約16歲時,皮爾士開始不斷誦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每天兩小時,直到後來能夠按照父親要求,對於書中每一部分都提出自己批判性的考察。

1861年,皮爾士在父親擔任主任的測量局獲得第一份職位。直至1891年,哈佛大學畢業的皮爾士在測量局工作長達30年之久,主要從事大地測量、重力實驗等地質學、天文學方面的科學工作。其中在1878年,皮爾士出版了他一生唯一的著作《光學研究》。

出於對邏輯學教職的極大興趣,1879年6月他在保留測量局職位的情況下,接受了作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兼職邏輯學講師的邀請。當時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是美國最高階的研究生學習機構(杜威便畢業於此),是美國第一個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也是美國首個認識到“大學功能在於知識創造,而教學只是實現該目的的一種必要手段”的高等學校。創辦僅僅四年時間,該校研究成果已經可與之前20年所有美國大學的總產出相匹敵。100名左右的註冊生,大約40名的教師,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精英研究院,可與當時國際聞名的那些德國大學相競爭。在接下來的五年時間內,皮爾士辛苦往返於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華盛頓的測量局之間,對於邏輯教育傾注了滿腔熱情。其間,由皮爾士編輯、皮爾士及其學生共同撰寫的專題論文集《邏輯學研究》在世界範圍贏得了聲譽。著名皮爾士學者、前皮爾士編輯專案主任豪塞爾對皮爾士該時期的工作評價說:“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五年,皮爾士每學期教授邏輯,通常既有基礎課程也有高等課程。他也開設有關關係邏輯、中世紀邏輯、哲學術語學、機率以及偉人心理學等專題課。之前在美國——也包括其他任何地方,或許除了亞里士多德的雅典學園——從未有這樣傑出的邏輯學家發展出集聚如此多優秀學生的一個研究小組。”

不幸的是,皮爾士早期的輝煌並沒有維持很久。來自家庭、工作、社會環境的一系列變故令他無法應對,最終導致事業和生活一團糟。步入晚年的皮爾士,越來越無力承受生活的重擔,窮困潦倒的日子令他在精神上備感孤獨。1900年,他在寫給數學家康託的信中形容自己“不過是生活在美國最東部州里一個蠻荒之地的農民,雖然國家科學院錯愛把她的一個院士席位授予給我”。

1903年,皮爾士開始了與英國語言哲學家維爾比夫人長達九年的思想通訊,他在信中將維爾比夫人作為哲學“知己”,暢談自己作為指號學的邏輯學設想。同年,經詹姆斯向校方引薦,皮爾士在哈佛大學校內作了有關實用主義的系列講演;緊接著,皮爾士又應邀在洛威爾學院作了八次題為“有關當前熱點問題的一些邏輯話題”的講演。這些給晚年的皮爾士帶來難得的精神慰藉。1914年4月19日,皮爾士在異常窮困中因患癌症去世。皮爾士把幾乎全部的生命奉獻給他的理論研究,除了一大堆未發表的手稿,其他所剩無幾。

皮爾士一生悲劇的意義更多在於:他的“絕望無助”有可能並不是源於他沒有能力實現他的學術抱負,而更多是由於其學術能力之外的社會原因。他幾乎天生地不能適應當時的世俗社會。由於受到父親的嬌寵,皮爾士的諸多鮮明個性使其長大後簡直成為一名“紈絝浪子”。他的這些個性鋒芒以及懷疑主義的非正統宗教信仰,令當時保守的美國上層社會無法容忍。

作為一位“天真”的求真者,皮爾士堅持認為哲學家可以在無意傷害對方的前提下進行毫無保留的相互批評。這一點反映在皮爾士一生中對他尊敬的許多人包括詹姆斯、羅伊斯、施羅德、黑格爾、康德等看似刻薄的尖銳批判上。而在職業生活中遭遇不公對待時,他試圖以學術或科學上的理由來辯護,但結果總是失敗。當皮爾士失去固定工作而打算自己投資創富的時候,美國經濟出現了大蕭條。1893年至1894年,一場毀滅性的經濟蕭條衝擊了美國。這使得皮爾士在莊園上的投資計劃徹底摧毀。面對社會大環境的鉅變,皮爾士幾乎無計可施。

布倫特在《皮爾士的一生》一書中用“瓶中黃蜂”來描繪皮爾士執著一生的形象。但從另一意義上看,這個瓶子更像是“象牙塔”:在塔內,皮爾士的心靈是自由而有力量的,而每當他試圖直接奔向塔外時,總是四處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