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樂與私家車大混戰 說好的就近入學呢?

每天早高峰,參與人流車流大軍的可不僅僅是上班族,除了摻合著遛早趕早市的老年公交一族,第二大軍團當屬學生族。

與第一軍團上班族不同的是,學生族不是單兵作戰,而是組團出動,最低配置是一名學生配一名家長,升級版是步改騎——配置人力交通工具,頂版是配置機動車輛。

很多鬧市區的老牌中小學校地理位置較偏,不在寬大的主幹路附近,本來不那麼寬闊的道路上,堆積著輾轉騰挪進進出出的行人、腳踏車、摩托車、兩輪電動車、人力三輪車、電動老頭樂與私家機動車,偶見滑板、滑板車、電動滑板車、智慧平衡車,十八般兵刃各顯神通。行人司機誤入此路段,必插翅難飛、苦不堪言。

莫說國外和邊遠山區,僅說此地七、八十年代及以前絕無此景,孩子們多是步行上下學,三人一群、五人一夥,說說鬧鬧,轉過一條衚衕就到家了,見到有接送孩子的家長如同鳳毛麟角。

那現在為什麼變了呢?

老頭樂與私家車大混戰 說好的就近入學呢?

我們先來看看大環境——

所謂“就近入學”就是一所學校對應的劃片區域內所有符合入學條件的孩子都能公平進入離家最近的學校就讀。但是這一政策在近十年的實行過程中,卻出現了越來越“遠”的傾向。

學校集團化拉長了“家校距離”平均值

學校往教育集團化方向發展,也叫集團化辦學。以實力強的學校作為龍頭,與實力較弱的學校組成辦學共同體,使硬體、管理、師資等優質資源整合,統一教學標準、提升辦學效率。落到實處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將被整合的學校改版成為分校區,將原本1-6年級在同一校址就讀的各校學生進行統一招收、統一劃分為低、中、高年級,形成了1-2年級在本校區就讀、3-4年級在一分校區中年級部就讀、5-6年級在二分校區高年級部就讀的現象。也就是說原本屬於本校區劃片的學生只能就近上學兩年,後面四年要跑到較遠的一分校和二分校,家校距離就這樣被拉長了;同理,原本屬於一分校區和二分校區劃片的學生也只能分別在中、高年級階段享受兩年就近入學的便利。

多校劃片使就近就便如同搖號

家有學齡和學齡前小朋友的在京家庭可能都聽說過630大限。為了給學區房降溫,有行政區率先試行“多校劃片”電腦派位的入學方式,比如您買了一套開窗就能看見一流一類重點小學A的學區房,家校一條馬路之隔,按照就近入學的政策,孩子一年級進入A校板上釘釘。但如果是在2017年6月30日之後才買的這套房,入學登記時不再預設單校劃片,而是同時自動申請本片區或相鄰片區的一流一類小學A、二流一類小學B、二類小學C,您家離A校即便就是一牆之隔,孩子也有可能被電腦派位到1。5公里以外的C校。

名校擴招導致學位溢位原校址

這種情況會發生在一流一類重點小學中。學校原本招生範圍為甲社群,隨著學區房概念的誕生,甲社群內為上學買房的家庭增多,導致適齡兒童數量增加,學校隨之增加學位;名校周邊的乙社群、丙社群爭取該校的入學權一旦成功,更意味著學位數量可能成倍增加,學校要麼擴建、要麼擇新址建分校。這樣,被分配到分校的學生就不一定是“就近”上學了。

老頭樂與私家車大混戰 說好的就近入學呢?

困擾隨之而來——

曾經有聲音呼籲要讓中國的學生更加獨立自主,從獨立上下學開始,就像日本的孩子那樣,不需要家長接送,而現在這個聲音已經弱到極點幾乎銷聲匿跡了,上下學接送的現象不減反增,甚至擴散到了中學學校,成為每家每戶的必修課。

路程拉長增加了不確定因素

這裡有對於拐賣人口、不法人身傷害、交通事故、寵物傷人的種種不安,路程越遠,隱患越多。當代家庭少子化,以及對孩子成長投入的空前高漲,使家庭單元對(孫)子女人身安全風險的承受能力變脆弱;反觀整個社會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依然不夠強大,未成年人上下學路上出現意外,輿論第一時間指向監護人,其他家長聞風而愈加堅定了接送學的意志。

步行時間超長必藉助交通工具

在總校區就讀只需步行2-5分鐘,換到分校就有可能變成步行30分鐘+,若以家校距離2公里計,30分鐘還是成人步行常速,中低年級的小孩未必能夠限時勻速走完全程。公共交通工具在這2公里左右範圍又經常很尷尬,步行7、8分+等車3、4分+第一趟沒擠上去+再等3、4分+堵車10分鐘+下車步行5、6分=聊勝於無,而且市中心以外的新社群可能還真沒有正好順路的公交車,想坐也沒有!

無論上班的家長還是有課業負擔的孩子,1個多小時的負重步行鍛鍊效益還不如多做了家務和早完成作業換取睡眠時間來得實惠。所以,換上私人交通工具,多睡一會兒是一會兒。

精算老大老二上下學的時間差

二胎家庭面臨的新問題是:老二在低年級部上學、老大在高年級部上學,如果是同一名家長接送,相當於每天要在有限的規定時段裡跑上四個點兒,只能藉助私人交通工具打好時間差。

儘管交管部門正在出手整治“老頭樂”,可私家車等交通工具依然跑在接送孩子的道路上,忙不迭,去了一個老頭樂,還剩十七般兵刃,交通混戰仍在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