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

——《歲時百問》

關於清明節,大家腦海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與一組詩相關。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是的,我們大都是背誦著這首詩長大的。

所以清明的第一符號應該是和雨水有關,其次才是掃墓和祭祀。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但是實際上,提到清明節,就不得不提到寒食節。

因為清明節與寒食節可謂一脈相承。

01寒食節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為逃避政治迫害而流亡國外。

一路上飢餓難耐,卻又找不到吃的。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隨臣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做了一碗肉湯。

後來晉文公做了國君,封賞群臣,卻唯獨忘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做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等找到的時候,介子推已經死了,裝殮時發現一血書。

血書中寫道——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晉文公見到後,大哭了一場。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煙火,只吃冷食。

所以這一天也叫做寒食節。

02寒食冷食

“子推焚,寒食立。”

講真的,今天已經很少有地方專門去過“寒食”這樣一個節日。

然而作為一個以“禁菸火”、“吃冷食”為核心特徵的古老祭日。

寒食曾在歷史上曾綿延兩千餘年。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特色小吃,發源於蘇州太倉,也是清明節的特色“食俗”。

新鮮的艾草、青麥取汁後,和以糯米粉製成皮,再包以豆沙等餡料,蒸熟後就成了油綠如玉的青團。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由於艾草在清明前最為鮮嫩,青團顏色也最為翠綠。

同時,艾草消火、驅寒等的功效,也非常適合春寒料峭的初春時節食用。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與此同時,我國南北各地還有吃“饊子”的風俗。

“饊子”為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也稱“寒具”,在寒食節禁火吃冷食期間深受世人喜愛。

03寒食插柳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雖說這是“大曆十才子”韓翃一首借古諷今的古詩,但同時也寫出了古代寒食節的民風民俗。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懷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清明是處插垂楊,院宇深深綠翠藏。

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

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於墳”、“折柳枝標於戶”、“插於簷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於佛神”、“門皆插柳”。

故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04寒食踏青

關於寒食踏青,有“辛夷才謝小桃發,踏青過後寒食前”。

還有“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等各種古詩。

其實也就是“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05寒食鞦韆

鞦韆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專案。

唐宋時,有人認為“鞦韆”一詞乃是源於漢朝武帝年間。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武帝祈求千秋之業,後宮之中便將“千秋”顛倒為“鞦韆”,來命名這種遊樂活動,同時這種娛樂活動便也帶有了祝壽祈福之意。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

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06

南屈原、北介子

”。

端午節、寒食節,這是千百年來老百姓崇敬哲人的標記。

不是我說你,你對清明除了祭祀可能一無所知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不知有多少人歷盡艱辛、 為了國家與民族大業出謀劃策、奮勇拼殺的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被滾滾江水蕩為塵埃。

但無論時光如何變遷,總有一些人物會化為神奇。

在古老的土地上代代傳頌下來併成為全民族記憶的符號

融入血脈的眷戀,是我們的來處,也是我們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