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不見就想,見了就吵”的親子關係怪圈

走出“不見就想,見了就吵”的親子關係怪圈

各位朋友,我是濤聲依舊。

孩子上了高中、大學,或者參加了工作,一家人進入聚少離多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感覺陷入了一個怪圈:

孩子好長時間才回家一次,不見面的時候,家長想孩子,孩子也想家,大人孩子在微信電話裡聊得不亦樂乎。孩子從遠處回家後,剛開始還行,還感覺親不夠,一起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大人孩子幸福得不要不要滴。

過不了一兩天,有的可能到不了一天,家長和孩子就開始發生衝突,本來其樂融融的氛圍被打破,有的家庭甚至吵得不可開交,鬧得雞飛狗跳的。本來應該享受不可多得的親情的時候,卻整日彆彆扭扭。最終,孩子到了返回的時候,一家人不歡而散。

過了些天,冷靜下來之後,再開始進行新的迴圈,又開始噓寒問暖、母慈子孝,家長牽掛、孩子想媽,直到下一次回家。

有些人把這種狀況視為正常,以為孩子大人之間有代溝,有觀念衝突,有習慣差異,發生爭吵是正常的。一家人打了親、親了打,反正不記仇。

其實不然,如果這樣想的話,就會損失很多本該有的享受親情的美好時光,如果任其發展,矛盾衝突越來越多,也會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孩子會對家庭感到疏離,父母會漸漸對孩子感到寒心,影響了家庭和諧,嚴重的還會釀成悲劇。

那麼,問題的根源在哪?

簡單來說,是家長還沒有真正長大。

我這樣說,有些家長會不服氣,先不要著急上火,且聽我慢慢分析:

很多家長的苦悶在於,我對孩子這麼好,為什麼孩子不領情?我數落你,是為了你好啊!別人誰會管你啊?

孩子內心則會想:我都這麼大了,已經是成年人(接近成年)了,我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嗎?整天就知道訓我,一點都不理解我。你們老腦筋,跟不上時代潮流,明明是自己落後了,還死不承認。

有心理學家分析,每個人在每個年齡段都有需要完成的成長任務,如果某個階段的成長任務沒有完成,那麼,在以後的人生階段就要付出代價來補課。很多家長就是處於需要補課的階段,而這個代價,就是犧牲了與孩子的和諧與親情,甚至更多。

那麼,家長需要補的是哪一課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複雜,其實歸結到一點,就是家長在自身的成長中,沒有完成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

什麼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我們還是用案例來分析:

有一對母女相依為命,母親把女兒的成才當做了自己唯一的目標。為了陪女兒讀書,把房子賣了,在女兒就讀的高中附近租了房子。後來女兒長大了,她就對女兒進行各種控制,跟著女兒參加同學會;女兒交男朋友她百般審問;女兒回家稍微晚一點,就會不停打電話,女兒感到沒有自由,母女倆經常吵架。

每當有人說她對女兒看得太緊,她就反駁說女兒還小、自理能力差,心智還不成熟等等。歸根到底,就是女兒還需要媽媽照顧。但是,女兒並不這樣認為。

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母親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她難道就沒想到,如果她繼續這樣控制女兒,女兒會更加成熟不起來嗎?為什麼她逃避這一點,因為她的思維方式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她自己離不開女兒,而不是女兒離不開媽媽。

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和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一樣,要懂得

課題分離

的原則。這是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來的。

什麼是課題分離原則呢?簡單來說,就是在和孩子的關係中,家長要學會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事情),什麼是我的課題(事情),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去看待,我只負責把我的課題(事情)做好,而你只負責把你的課題(事情)做好。

說到這裡,有的家長會很困惑,那麼到底怎麼區分是誰的課題呢?這個問題,心理學家也有答案:區分的依據是:

要看行動的直接後果誰來承擔,誰承擔直接後果,那就該誰負責。

比如:孩子作業完不成,直接後果當然是孩子承擔,那就讓孩子自己負責。有的家長會說,如果孩子自己能負責,我早就放手了。其實,如果家長不放手,孩子就會一直依賴家長,做作業就變成了家長每天需要督促指導的任務,這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再比如:已經成人並參加工作的女兒從外地回來了,媽媽看到曾經減肥成功的女兒又胖了,就滿臉的不高興,指責還未找物件的女兒不注意保持體型;女兒則反過來嫌棄媽媽不注意穿著打扮,娘倆因此鬧得很不愉快。

在這裡,母親可以提醒女兒注意形象,但是不要反應那麼激烈。這是典型的違背“課題分離”原則,母女倆都越界了,女兒的越界是母親越界後導致的本能反應。

成熟的家長是怎樣的呢?這裡也有一個母子之間的經典對話,從中可以看出家長是如何堅持“課題分離”原則的:

單身媽媽的兒子長大了,在離家的時候:

兒子問媽媽:“媽媽,我走了,你會孤單嗎?”

媽媽說:“你走了,我會孤單、我會寂寞。”

兒子說:“那你孤單的時候,誰來安慰你呢?”

媽媽說:“那不是你考慮的問題,即使找不到人安慰我,我也不能把自己的困難,作為阻止你外出闖蕩的理由。”

這個媽媽是真正成熟的母親,她明白自己的課題是什麼,也知道孩子該去完成他自己的課題。

當然,現實可能遠比這要複雜得多,但是,希望這個“課題分離”原則可以對各位家長和孩子有所啟示,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夠走出“不見就想、見了就吵”的怪圈,充分享受人間親情的美好,建立更加和諧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