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藥如何治療小兒腹瀉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藥如何治療小兒腹瀉

01 疾病介紹

小兒腹瀉,是指由多病原和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主要特徵的一種小兒消化道綜合徵。

小兒腹瀉臨床表現除了大便次數增多、稀便之外,常因致病因素的不同而伴有食慾不振、腹脹,或嘔吐,或發熱,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

根據病因,一般將小兒腹瀉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大類,其中感染性者多為病毒感染所致。

根據病期一般將小兒腹瀉分為急性、遷延性和慢性腹瀉三種,病程在2周以內者為急性腹瀉,病程在2周至2個月者為遷延性腹瀉,病程在2個月以上者為慢性腹瀉。

根據腹瀉程度,又可分為輕型和重型兩種,重型腹瀉除了有較重的胃腸道症狀外,常有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狀,如發熱、煩躁,甚至出現昏迷、休克等。

02 中醫藥治療方法

小兒腹瀉,屬於中醫學“洩瀉”範疇。

中醫學認為,引起小兒洩瀉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內傷乳食和脾胃虛弱等為多見。

小兒脾胃嬌嫩,無論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胃虛弱,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洩瀉。故臨床以健脾止瀉為基本治療方法。

中醫一般將小兒腹瀉辨證分為寒溼型、溼熱型、食滯型、脾胃虛弱型、脾腎陽虛型五個證型。

寒溼型

治療宜散寒除溼,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溼熱型

治療宜清熱化溼,常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食滯型

治療宜消食化滯,常用保和丸加減。

脾胃虛弱型

治療宜健脾益氣,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脾腎陽虛型

治療宜溫補脾腎、澀腸止瀉方法,常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03 名醫驗方

著名中醫徐小洲,採用祛風清熱、健脾利溼方法,治療小兒外感及傷食腹瀉,療效顯著。

處方:防風5克,烏梅5克,甘草5克,桔梗3克,葛根10克,生山楂10克,谷芽10克,麥芽10克,扁豆衣10克,黃芩10克,黃連2克,石榴皮10克。

04 中醫藥治療經驗

中醫藥治療小兒腹瀉應當重點掌握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嚴格把握適應證。

中醫藥適宜於治療輕型腹瀉、遷延性腹瀉、慢性腹瀉以及病毒性腹瀉。對於小兒腹瀉的急性和重型者,則宜採用西醫的方法治療。

二是注意標本緩急。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當患兒以腹瀉為主要矛盾時,應先止瀉以治標;當腹瀉緩解後,再健脾或補腎以治本。

三是注重健脾燥溼方法的使用。

小兒腹瀉臨床以大便次數增多為表現特徵,病證有虛有實,以虛證多見,臨床又以脾虛最為多見。故治療小兒腹瀉應注重健脾燥溼方法的應用。燥溼能止瀉以治標,健脾能益氣以治本。

四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腹瀉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也是診斷本病的主要依據,但小兒腹瀉的病因及其臨床表現卻因病、因人而異,故應將辨病與辨證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辨病以明確診斷的基礎上,再根據小兒個體差異進行辨證施治。

05 中醫藥治療優勢

中醫藥治療小兒腹瀉具有較好的優勢。

一是標本兼治。

中醫藥治療小兒腹瀉不是單純止瀉治標,而是常常針對病因使用相應藥物如溫中散寒或消食健脾等藥物治本,標本兼治,故療效較好。

二是能充分發揮機體臟腑的調節功能。

中醫學認為,小兒腹瀉病變主要在脾胃,是脾失健運所致。注重健運脾胃的治療方法有利於恢復和發揮機體臟腑的運化功能。

三是不易產生耐藥性。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藥如何治療小兒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