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釋出“生魚片警告”:「B組鏈球菌」瞭解一下?

你好,我是GBS

說到B組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準媽媽們可能並不陌生。這種叫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類人畜共患的革蘭氏陽性菌,也是造成孕婦產褥期膿毒血癥和新生兒腦膜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常規的產檢列表中,通常都會有這麼一個專案。雖說新生兒GBS感染率並不高,但終究還是讓不少孕媽對此惶惶不安。

不過,你以為自己在出生時“逃過一劫”,長大後就不用擔心會被感染了嗎?要真這麼認為,那可就太天真了!

除非……你不愛吃生魚片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釋出了一份最新“風險概述報告”(Risk Profile)。報告指出:

在東南亞地區廣泛食用的淡水魚——羅非魚(tilapia)中,科學家們同樣發現了由GBS引起的侵入性疾病!

與此同時,來自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的專家警告稱,

這種目前正在東南亞瘋狂肆虐的新食源性危害,同樣可導致人類患血液中毒和腦膜炎!

FAO釋出“生魚片警告”:「B組鏈球菌」瞭解一下?

等待上桌的羅非魚

能感染人體的ST283型

2015年,新加坡就曾經一度暴發過GBS感染。

FAO釋出“生魚片警告”:「B組鏈球菌」瞭解一下?

新加坡於2015年爆發GBS感染

當時,上百人在食用這種傳統淡水魚製作的生魚片後,因發燒與受侵入性感染入院。其中有人因此喪命,也有人選擇截肢保命。據進一步的化驗結果顯示,他們的血液中毒均與GBS有關。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

導致該次暴發的特定GBS菌株是一個獨特的283型序列——ST283。

由ST283型引起的GBS鏈球菌病在中國、中國香港、寮國、泰國和越南也都出現了確診病例,在泰國和寮國,侵入性GBS-ST283鏈球菌感染人的比例更是高達70%;而且,超過20%的感染病例為健康的成年人,沒有合併症。

對此,許多微生物學家都表示很驚訝,因為以前人們並不知道侵入性GBS疾病是食源性的,而且這種食源性GBS-ST283鏈球菌竟然還會影響健康的成年人。

還能不能好好吃魚了?!

其實,不只是在東南亞,放眼整個市場,食用生魚或未經熱處理的淡水魚很常見。然而,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生食淡水魚的風險。

GBS-ST283鏈球菌偏愛寄生於活魚體內。沒有經過任何殺菌處理的魚類被食用後,該細菌會立刻找到下一任宿主,且大面積擴散前宿主還不會察覺。而這種病菌傳染性還很難界定,一般醫院大多采用抗生素等普通方法治療,經常有不幸的人因感染而導致壞死截肢。

(此處應有圖,但由於太過驚悚,這裡就不放了。)

醫學專家指出,受GBS-ST283鏈球菌感染的宿主在初期會出現類似登革熱的症狀,該病菌僅能誘發發燒、身體不適等,並沒有特別劇烈的表現,所以經常會讓人當成普通發燒處理;發病後期,患者的頸椎、脊椎、體內各關節、腳踝等位置,都有可能被病菌入侵感染,造成嚴重感染甚至骨骼壞死截肢或死亡;此外,GBS-ST283鏈球菌感染也有可能在健康人身上造成腦損傷等情況;對於孕婦而言,它的長期寄生對新生兒也十分危險,其可透過母親傳播到新生的嬰兒體內,直接誘發腦膜炎。

此外,多個ST283的變異型也曾陸續在多個國家被報道,甚至在廣東養殖的虎紋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中亦曾分離到ST283的變異型株。而GBS的暴發必將導致嚴重感染,其死亡率可高達80%,不容小覷。

在開展更多研究的同時,相關專家也對此分享了以下建議,以減少感染風險:

目視檢查:丟棄明顯異常/患病的魚。但不應只依靠目視檢查,因為外觀健康的魚並不能保證安全;

熱處理:適當的加熱和烹飪是目前唯一已知的有效風險緩解措施;

不熱處理:沒有證據表明存在不經過熱處理的有效滅菌製備方法。注意,冷凍不是有效的控制措施。

據悉,FAO已於近日為此製作了一份長達四頁的情況說明書,名為“與生淡水魚有關的侵入性疾病”(Invasive Disease Linked to Raw Freshwater Fish),其中特別警告了這種與生淡水魚有關的侵入性疾病。

FAO釋出“生魚片警告”:「B組鏈球菌」瞭解一下?

Invasive Disease Linked to Raw Freshwater Fish

所以,下次想吃生魚片的時候,還望各位三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