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教育分流的本質是承認人的差別,讓孩子去做自己真正喜歡做、擅長做的事。

文 / 巴九靈

最近,各地的中考在陸續進行。

上週末,小巴一位朋友的孩子剛剛考完中考。這位朋友平常做事很淡定,但這次遇到孩子中考卻慌了。她說,能考上高中的比例僅50%,而她孩子的成績屬於夠一夠能考上高中的那種,萬一孩子沒考上高中,該怎麼辦?

這樣的擔憂,很多家長都有。

今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做好202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到了“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此後,“1∶1普職分流”“50%孩子上不了高中只能上職校”等訊息就開始瘋傳,

家長的焦慮前移,中考堪稱“小高考”。

普職分流背後,國家也有苦衷,勞動力市場面臨著尷尬的現狀:一邊是高階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另一邊是大學生找工作困難。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但學生和家長擔心被分流到職校,也情有可原。在唯學歷論的社會環境中,職業教育被汙名化,大家認定“只有差生才去職業學校”。

與其說“分流”,不如說“分層”。職業教育被認為是“更低層次的教育”。

最近發生的獨立學院“合併轉設”風波就反映了這一點。

所謂“合併轉設”,指的是獨立學院整合優質的高職學校或高等專科學校,成為本科層次的職業學校。經過“合併轉設”,型別上屬於職業教育,但層次上屬於本科教育,與普通本科高校同屬一個層次。

在具體推進中,阻力很大,麻煩很多。近期,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等多所獨立學院的學生,拉橫幅、舉海報,反對“合併轉設”。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更誇張的是,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部分學生因為對“合併轉設”不滿,不僅長時間聚集,還非法扣留了某位前來做解釋工作的院長,限制其人身自由達30餘小時。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隨後,包括浙江、江蘇在內的多省教育廳釋出公告,暫停獨立學院與高職院校的“合併轉設”工作。

顯然,大眾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解決的。

那麼,是否有可能透過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來扭轉大眾的偏見?國外是否有好的案例值得借鑑?小巴聯絡了兩位大頭來分析。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要扭轉偏見,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學歷”“唯名校”的用人導向,

比如允許中職畢業生報考公務員。

從事教育工作20餘年,關注中外文化交流的牛言老師重點介紹了英國的職業教育情況,不讀大學也能進入谷歌、摩根士丹利等大公司工作,

甚至中產家庭的孩子、私校學生都樂意下場搶學徒崗位。

下面就具體來看看。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出現獨立學院師生不願意轉設為職業本科的問題,意味著我國要把職業教育真正建設為和普通教育平等的型別教育,任重而道遠。

職業教育在我國不受待見有多方面原因:

1.

不少地方政府用普高率評價初中辦學,用本科率、一本率、清北率(進清華、北大的人數)評價高中辦學,把職業教育作為低層次教育。

如果連地方政府部門都不認可職業教育,怎麼要求學生和家長認可?

2.

職業院校缺乏辦學自主權,無法根據社會需求變化,靈活調整專業和課程。職業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辦學,但很多職業院校參照普通學校辦學,在崇尚學歷的社會環境中,這些職業院校也不堅持職業教育定位,存在以學歷為導向辦學的傾向。

3.

用人單位不斷提高學歷門檻,

人為製造了學歷高消費(如基礎崗位聘用博士)、唯名校論。

一些家長擔心孩子進職業學校成為技能型人才,沒有前途,被人歧視,成為被收割的“韭菜”。

此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一個現象是浮於表面,有的學校和企業簽約合作後,並無進一步實質推進,如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學生的導師,學校的教師到企業去兼職,存在走過場的問題。

另一個現象是有實質性合作的校企合作,有相當部分有利益捆綁,或者企業參與學校辦學,有學校的股份。再就是被輿論詬病的“學生工”問題,學校與企業確實合作了,但是以合作為名把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

從根本上看,發展職業教育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

《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6月7日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立法確定職業教育同等地位,在我看來,有兩個關鍵:其一,各級政府必須形成新的教育政績觀,不能再以精英教育思維配置教育資源,要圍繞“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重建新的教育資源配置體系,全面消除教育的等級化,不再把教育和學校分為三六九等。

其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必須帶頭扭轉“唯學歷”“唯名校”用人導向,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應該降低學歷門檻,允許職業教育畢業生報考,擇優錄取,技能型崗位要重視考查技能,

以此推動我國社會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

比如中職畢業生可報考公務員,只要有過硬能力就能報考成功,將促進所有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也為當前的學歷高消費降溫。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英國義務教育覆蓋4到16歲的孩子,16歲GCSE考試(類似中考)後就開始分流。近年,英國的職業教育成了香餑餑,他們的學徒制值得中國借鑑。

英國的學徒制是由僱主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開發的一種教育模式。學生以工作為主,每週80%時間在僱主那工作,由對應的師傅帶著學習技能,剩下的時間在大學裡上課,修夠相關課程後可以獲得職業等級證書。

2015年,英國推出學徒制的升級版——學位學徒制。

如果學生參加的是學位學徒制,達到要求後可以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

提供學位學徒課程的不乏劍橋、牛津布魯克斯等知名大學。

企業方面,不乏知名企業提供學徒崗位。看看2019—2020年英國有什麼高大上的單位提供:

陸軍:

8419人,佔僱員的18。1%;

稅務海關總署:

2081人,佔僱員的9。3%;

BT(英國電信集團公司):

2877人,佔僱員的5。9%;

普華永道:

946人,佔僱員的7%。

原先,英國申請學徒崗位的學生許多來自貧困家庭。如今,學徒制頗受中產階級的歡迎,不少私立學校的學生也開始申請。英國學生辦公室2019年的報告顯示,約11%學位學徒來自私立學校。

家長態度轉變的原因在於,不再將學徒制當作低層次的教育。

英國學徒制吃香有多方面原因:

▶ 1.

許多大學生不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 2.

學徒制不交學費還賺錢,更可獲學位。比如學位學徒,收入衝抵了3萬—5萬鎊大學學費後,還能養活自己,一舉多得。

▶ 3.

技術學好了,收入不發愁。

▶ 4.

教育體系留下廣闊空間,職業教育不丟人。

在英國的教育體系裡,職業教育不會低人一等,而是與高等教育並列。

走職業路線的中學畢業生,可以上專科學校/職業學校,可以直接選擇去當學徒,也可以直接參加工作(有培訓的兼職工作或者志願者工作)。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選擇普通高中、走學術路線的學生,畢業後直接參加普通教育高階考試,考入英國大學。

而且,無論哪條路,並不意味著只能一條路走到底。

可以先讀大學再工作,也可以邊工作邊讀學位。大學的錄取也有A Level、高階學徒制等不同的路徑,甚至連A Level考試也可以考多次。

更關鍵的是,英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可以直接和普通教育的文憑、證書相對應。

比如,職高畢業生可以憑藉職業資格證書,去申請英國的大學。近幾年,綜合性大學對職業高中畢業生的錄取率一直在上升,專業也在不斷拓寬。

▶ 5.

政府頻出大招,校企也配合。

為了支援職業教育,英國政府大撒真金白銀,從給企業發獎金到開徵學徒稅,可謂是火力全開。

為了讓更多的企業提供學徒崗位,

英國政府在2017年拿出了殺手鐧:學徒稅。

每年工資支出超過300萬英鎊的企業,被多徵0。5%的稅,但可以申請退稅,用於提供學徒崗位。

對於全日制的高等教育,政府則有點黑臉相向,一直在吹風:要搞評估,砍掉就業困難、含金量不高的專業。嚇得一些高校今年紛紛自裁專業。

當然,英國仍有人對職業教育有偏見,但偏見正在慢慢減少。

在英國,很多學生選擇職業教育、學徒制,不是因為分數低,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經濟條件等做出的決定。

教育分流的本質是承認人的差別,讓孩子去做自己真正喜歡做、擅長做的事。

我們需要承認,不是每個人都得做學霸,都能成為社會精英。我們的孩子有可能成為不了別人眼中的學霸或精英。教育分流本身沒問題,但我們的分流可不可以做得更好一點呢?

讀職校“毀”一生?偏見何時了

本篇作者 |

李夢清

| 當值編輯 |

張文龍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