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導讀:

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常常認為別人是加害者,而自己是受害者,他們也常常以弱者的姿態示人。

文/37度暖爸

孫怡,一個98年的姑娘,唇紅齒白,一雙清澈的大眼睛,搭配長長的睫毛,一副鄰家女孩的可愛模樣。對於這樣一個模樣乖巧、可愛的女孩,公司裡大部分人,卻提不起喜歡她的興趣。楊陽告訴我說:“外表可愛,心如蛇蠍!等你碰到事,別說我沒提醒你。”

近期的一樁客訴,令我見識到了一個95後姑娘的心機。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顧客打來客訴電話,她不知道如何處理,向我求助,作為負責人,我有義務幫助她完成客服工作。分析完顧客的訴求和事情經過,我讓敏姐幫忙處理,可是顧客態度強硬,結果並不是很理想。在投資人組織的工作會議上,討論起此事,她麻利地“甩鍋動作”令我大吃一驚:“我年齡小,工作經驗不足,這件事是敏姐讓我這樣處理的。”

會議結束後,楊陽似笑非笑:“你現在知道公司裡為啥沒人敢幫她了?處理得好,就邀功,處理不好就甩鍋。”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至於結局,我想你也應該猜到了:有誰會喜歡和這樣的人做同事呢?一個多月後,被公司同事“齊心一致”地排擠,自己辭職了。當我從同事們的七嘴八舌中,梳理出她的成長經歷,一抹灰色在心間彌散開……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從小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輾轉了4個家庭長大,我能理解一個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面對居無定所,飄搖的生活,產生的那種遺棄感,尤其是看到同齡人在父母膝下承歡時的無助、無望。所以,形成了受害者思維,同時向外展現出弱者姿態。如果她不能剔除掉受害者思維,只會不斷透支自己的身體和人生,變得越來越弱。

什麼是受害者思維?

通俗地說:受害者思維是一種思維定勢,就是常常將自己置於受害者的角色,將周圍的環境、人、物投射成為加害者。總之,他們認為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的受害者,所有人都應該對我好,表現出索求、弱者的姿態,一旦無法獲取滿足,就會非常受傷。而後,要麼是向內攻擊自己:我不值得、不夠好;要麼外向攻擊他人,滿懷怨言!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受害者思維是怎樣產生的?

受害者的思維以及行為表現要追溯到童年,一般經歷過

重大災難、被忽視、被遺棄、被不公平對待

的孩子容易產生受害者思維。需要注意的是:忽視、遺棄、不公平的感受,是孩子的感受,而非父母的感受。

第一,

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了很多問題,如:星星為什麼會閃?小鳥為什麼會飛?當孩子向家長求助提問時,邀請陪伴、玩耍時,獲得的迴應是

冷漠、驅離

的態度,孩子可能感受到被忽視。

因為工作、家務、玩手機、看電視,等一切忙於自己的事情,對孩子表現出的不理會、無視、漠視,都會讓孩子產生被忽視的感受。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第二,

遺棄,不僅僅是指拋棄自己的孩子,家長的部分做法也會令孩子感受到遺棄。例如:作業沒寫完,家長

冷嘲熱諷

:“等著明天老師收拾你吧!看丟不丟人?”或者是將孩子推出門外,用語言和行為嚇唬孩子

:“不要你了!”

遺棄感,是家長言行帶給孩子的感受,除了自己能夠生活在父母身邊,不被遺棄,也有

精神層面的遺棄。

如:不支援孩子,不能做孩子的靠山,不願為孩子兜底等。例如:當孩子在學校遭受到語言或肢體暴力,回家訴苦,家長的迴應是:“活該,肯定是你嘴賤!”類似這樣的言語,也會讓孩子感受得不到支援,被家庭所遺棄。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第三,不公平對待,

可能是在孩子成長中發生頻率最高的事件。

家長需要清楚兩點: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孩子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是不同的。

1、家長下班後不用寫作業,可以看電視、手機,而我不可以。

2、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時間得到了不同的待遇。如:生病時和平時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3、同樣的事情,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如:親戚、同學到家裡來玩,父母對待別人家孩子和自己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總之,在公平這件事上,孩子會去和身邊的人作對比,他們追求的

不僅是公平,還有父母的偏愛。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受害者思維的危害

一旦擁有受害者思維,孩子會以弱者、受害者的姿態出現,焦點聚焦在自己的情緒和未滿足的部分上,忽略事情本身。

受害者思維常常表現為:責怪他人,將自己的失敗或他人的成功歸結為外部原因;將問題視為“災難性事件”,難以解決或有效應對;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存在報復心理。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當自己陷入受害者思維時,更多

關注到自己的情緒,而並非事情本身,

解決辦法常常使用

逃避、指責、抱怨,甚至是報復,

對問題解決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幫助。從心理學上來講,一個人聚焦在哪裡,哪裡就會有結果。如果關注到結果,會主動克服困難,尋求結果的達成;如果關注過程中我的感受,會忽視掉結果。

怎樣幫孩子跳出受害者思維?

第一,

注意日常與孩子互動中的言行,避免出現忽視、遺棄、不公平對待的現象。

第二,

接納孩子的感受,你的情感支援,甚至是不講理式的支援會讓孩子感到安心。

第三,

關注結果,而非感受。

第四,

幫助孩子提升對於某件具體事件的自我效能感,消除無望、無助等負性且低效能的情緒。

第五,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並且在孩子感到無力應對時和孩子一起承擔。

擁有受害者思維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弱,忽視、遺棄、不公平是誘因

轉變受害者思維的

關鍵在於兩點:

父母對於孩子情緒以及受害者思維的接納度;建立為自己負責的態度,我認為:這二者缺一不可。

結語:

一帆風順不過是對於人生的美好祝願,哪有什麼風平浪靜,誰還不曾經歷人生高潮和低谷?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思維去看待,不同的思維產生不同的行為,獲取不同的結果,這就是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

@37度暖爸

心理所婚姻家庭與親子關係在職研,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兒知識。據不完全統計:關注暖爸的人,99.99%的家庭婚姻更美滿,孩子更乖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