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一位兒童心理諮詢師朋友曾向我吐槽:

一般兒童諮詢,基本都是媽媽帶孩子過來,極少看到父親的出現。

她能最直觀地感受到孩子的痛苦、母親的焦慮,但常常感受不到父親的存在。

心理學中曾有一個半調侃性質的公式:

中國式家庭=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父親,真的不愛孩子嗎?

根據我多年的諮詢觀察:

大多數父親,不是不愛孩子,而是被疏離感掩蓋。

這種疏離,給關係帶來了誤解和裂縫。

01

“我爸他到底愛不愛我?”

作家冰心曾誇張地描述過父愛: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不過也真實地反映了多數父親的情感表達:

不易被察覺。

但這種隱蔽和沉默,讓不少兒女們感到困惑——

我爸,他到底愛不愛我?

在他眼裡,我足夠好了嗎?

我認識一位女士,她曾和我分享自己與父親的相處經歷。

從小到大,父親幾乎從來不表揚她,對於她做的事情,也常常會責備、挑剔。

她感覺自己這30年來一直過得很吃力、很混亂——

“人生總帶著一種瀰漫的無根感和窒息感”。

她認為父親對自己“應該沒什麼感情”,她對父親的感覺,也是“疏離而陌生”。

直到後來,偶然聽到奶奶說起爸爸小時候的故事,她才有了一些新的瞭解:

原來父親小時候,家裡面窮,他10來歲就要整天忙活個不停,還常常要挨爺爺打罵;

20來歲的時候,他就去到城裡面打工,有時為了維持生計,要同時幹幾份工作。

聽著這些往事,她腦海出來了很多不同的記憶:

父親捱打長大的,從未打過自己;

有一次自己闖禍,父親的巴掌抬起來,但又收了回去。

父親兒時貧窮,但對女兒在經濟上是有求必應的;

她大學剛畢業時收入低,父親按大學的生活費轉賬了半年,沒有抱怨;

面對家人指責,父親是沉默的;

她和媽媽經常在家抱怨父親性格不好,還愛抽菸,這種時刻父親都是不解釋的。

想到這裡,她做了一件特別的事情。

在一天晚上吃完飯,父親一個人在陽臺發呆,她走過去問父親:

爸,十幾歲就打工,累不累?

父親聽到了這個問題一下子愣住了,他沉默了一會,說:有什麼累不累的,都是我該做的。

她接著又問父親第一次進城打工是怎樣的,當時是怎樣的心情,一次最多打了幾份工,一天工作多長時間,跟在村裡幹活有什麼不一樣......

那一天,她就這件事和父親就“打工”這件事聊了很久。

第二天,她居然發覺自己內心有了一種踏實感。

因為這樣一次聊天,她和父親之間原本疏離的關係,開始有了一絲聯結的感覺。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02

他好像什麼都沒給我

但好像給了他的一切

在孩子面前,父親往往沉默而隱蔽,以至於孩子對父愛的感知,常常是波折的、滯後的。

因而父親與孩子的關係,也常常帶著裂痕。

直到孩子感知到

“哦,父親原來是愛自己的”

之後,裂痕才有機會被修復。

最近一部真誠動人的短片——梅賽德斯-賓士客戶服務主題微電影《摯愛》,很好地闡釋了這個歷程。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影片一開始,女兒回到父親家中清理舊物,在電話裡說著:

“好幾年沒有回來了”

“很多東西不扔不行”

“有的老,有的壞”

箱子上面還放著她和父親的合照,而她也只是看了一眼就走開了。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短短的1分鐘,讓我們瞭解到:父親不在人世,女兒和他之間有著多年的疏離。

在清理車庫時,女兒發現父親留下了一輛老汽車。

因為發動不了,她找到了生前一直幫父親保養汽車的工作人員。

從保養人員那裡,她才瞭解到,車上有幾處“劃痕”,是父親從來不修的——

劃痕1:

女兒希望跟父親待在一起,但父親工作忙不能陪伴,她哭鬧著不願意下車,手上的玩具劃破了車椅;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劃痕2:

讀初中的女兒考了95分,她拿著成績單在等父親誇讚,但父親卻冷冷地回了句“先放那,我忙著”,她賭氣把試卷塞車門,並在下面颳了一道痕,以此告訴父親自己的失望;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劃痕3:

大學時,跟父親吵架,女兒一怒之下拖著行李離開,喊著“再也不回來了”。行李撞到車尾,東西散落在周圍,女兒委屈地落淚,父親就站在門口望著,沒有上前。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女兒回憶起這一切時,她感覺父親離她很遠。

這些車上的痕跡,也記錄著父女兩這些年產生的

「關係的裂痕」

但讓她意外的是,自己每一次失望和憤怒,父親居然都看在眼裡。

甚至,還用心地把每一處“裂痕”保留了下來。

這時,維護的工作人員還從縫隙裡扯出一張很老的紙皮,是一個遊樂園的地圖。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女兒才說出,這是父親無論多忙,都會定期帶她去的“秘密基地”。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工作人員說,一直以來,都是他給這輛車做保養,經常聽到父親提起女兒:

而這些“提及”,都是和女兒美好的回憶——

兩個人在街上又跳又鬧,他做著鬼臉,逗她笑;

看到女兒一邊刷牙,還一邊自顧自地在跳舞,他偷偷地笑,女兒發現後也噗嗤大笑;

那個沉默的男人,比想象中愛你

回憶到這裡,女兒看到了父親疏離的另一面——

愛她,為她感到自豪,不吝惜地表達跟女兒一起的幸福感。

這些來自父親的記憶補充,讓女兒淚目。

也因此,她與父親有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重逢、跨越生死的和解。

03

坦誠自己想靠近孩子

是修復的契機

這樣跨越時空的重逢與和解,很感人,也很難得。

很多父親和孩子之間,缺乏的正是這樣的契機。

對於習慣疏離的父親來說,要與孩子坦誠表達、修復關係很難。

但或許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

從孩子身上學習。

2年前,我遇到一位來訪者,她和父親的故事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前幾年母親去世,父親身體開始變差,她住到附近方便照顧父親。

她父親一輩子都在學校當教務行政類的工作,為人嚴肅認真,不苟言笑。

父親很希望女兒多打電話給自己,但又不好意思開口,話到嘴邊就成了指責和埋怨。

父親常常會說,覺得女兒不懂自己;

有時會批評,“你這個女兒做得不夠稱職”。

每次女兒對他噓寒問暖,卻總板著臉,好像也不太需要關心。

但如果女兒不在身邊,父親又會打電話問“你怎麼今天不過來呀”。

跟父親的「彆扭」不同,女兒是活潑直接的人。

她用自己與朋友相處時“熱烈的”溝通方式對待他。

父女倆一起時,她會時不時挽著父親的手;

在家坐沙發看電視時,抱著父親或者靠著他肩膀;

每次電話或者見面分開時都會對父親說一句“爸爸我愛你”。

這種直接的表達方式一下子讓父親非常不適應,他甚至會生氣——“你從哪裡學來這些東西”,“你都這麼大年紀的人了,怎麼還像個小孩”、“太不像話了”。

但女兒沒有理他,很坦誠、堅決地說:

“我本來就喜歡爸爸你呀!”

“我本來就是你的孩子啊!”

兩個星期下來,他從一開始的不耐煩,慢慢變得無所謂;

再慢慢地,開始露出害羞的笑容,享受女兒的擁抱,還偷偷練習女兒的話語。

再後來,有一次跟女兒通話快結束時,他也猶猶豫豫擠出了一句“爸爸愛你”。

從這對老父女之間的經歷,你能看到:

父親並不是天生不會表達愛,更不是沒有愛。

而是他需要去體驗到自己的愛的存在,以及學習如何表達愛。

然後他有機會衝出自己的侷限,去坦誠地表達“孩子,爸爸愛你”,逐漸地在語言和行動上,修復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裂痕。

寫在最後

我們常說:看見,就是愛。

也許父親有很多侷限和做不到,但對兒女來說一次,能夠感受到被看見、被重視,關係的裂痕就有了彌合的空間。

就如同《摯愛》影片中,父親對車刮痕的保留,何嘗不是對女兒的一種看見和珍視。

影片的結尾,女兒讓維護人員修好了那些“刮痕”,唯獨留下了他們“秘密基地”的地圖和貼紙的痕跡——

她要出發了,帶著父親的愛,賓士向更廣闊的未來。

END

後記:

在這部短片裡,梅賽德斯-賓士客戶服務做的不僅是工作,更是在傳遞人與人之間真誠與支援,暖心且有力量。

近期梅賽德斯-賓士客戶服務正在開展“真實車主故事計劃”——關於普通人與普通人的真誠相遇與重逢:

你有過被真誠對待的愉悅體驗嗎?

在留言區分享給我們吧。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