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CSEF廣州舉辦技術論壇雲論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障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是提升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有257所普通高等學校1600個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認證過程中主要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如缺乏對專業認證配套的政策、工程教育與工業界聯絡不緊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需進一步增強、目標達成度量化程度低、人才培養模式需要變革。因此,做好頂層設計,建設一支科研理論知識淵博、具有高水平工程實踐教學能力的優秀師資隊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保障。

為幫助青年教師形成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專業成長,CCF YOCSEF廣州分論壇於2021年06月26日在線上舉辦了大灣區IT創新論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論壇由CCF YOCSEF廣州副主席、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謝光強教授和CCF YOCSEF廣州AC委員、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曾安教授共同擔任執行主席,並邀請高校人事管理專家、學者和優秀青年教師,交流研討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學生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汕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瀋陽工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深圳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技術師範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東莞理工學院、惠州學院、嶺南師範學院、韓山師範學院、茂名石油化工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等20多所高校以及多家知名企業共200多人參加。

YOCSEF廣州舉辦技術論壇雲論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

論壇首先由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程良倫院長代表承辦單位致辭。程良倫院長對與會嘉賓表示了熱烈歡迎,介紹了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的發展歷程、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科研成果。程良倫院長希望藉助今天這次論壇,討論在工程教育專業背景下,大灣區計算機類人才培養中的“變”與“革”, 共同為計算機領域的人才培養貢獻力量,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論壇的引導報告環節由謝光強教授和曾安教授主持。論壇邀請了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高英教授,CCF理事、天津理工大學羅訓教授,廣東工業大學人事處副處長、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貝淳為引導報告嘉賓,華南師範大學計算機學院/人工智慧學院院長蔣運承教授,華南農業大學數學與資訊學院/軟體學院院長黃瓊教授,廣州大學網路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田志宏教授,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鄭偉詩教授作為思辨嘉賓。

高英教授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題,介紹了高校教育專業的改革問題,結合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人才培養體系,從頂層設計、資源聚焦、制度協同、機制協調到培養過程與環節等角度,進行全方位的展示。

YOCSEF廣州舉辦技術論壇雲論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

羅訓教授以“從朦朧青澀到居家日常-如何看待和做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題,從一線教師、認證專家、專業負責人角色來解讀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討論如何讓“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教育、質量持續改進”的專業認證理念落地生根,迴歸人才培養的教育初心。

YOCSEF廣州舉辦技術論壇雲論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

貝淳以“前引後託,助力“青椒”提升工程實踐能力”為題,站在高校人事管理的高度,從頂層設計出發,闡述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構建有效的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出一支具有高水平工程實踐教學能力的優秀青年師資隊伍。

YOCSEF廣州舉辦技術論壇雲論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

在三個引導報告之後,論壇進入思辨環節,由謝光強教授、曾安教授擔任思辨環節主持人。論壇圍繞“大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及解決對策?”、“青年教師產教研融合能力提升之路(先重理論研究、再尋求產學研合作,還是齊頭並進?)”、“推動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改革,路在何方?”三個主要議題展開了思辨。與會嘉賓紛紛發表各自觀點,現場討論熱烈。

思辨問題1:針對大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及解決對策?

黃瓊認為,大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突出,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師資源匱乏,進而導致學生缺乏相關的指導;二是院校的實踐課程與企業的需求之間銜接不緊密,理論課程缺乏配套的企業實踐課程;三是課程種類繁多,泛而不精,課程評價體系有待提升。

田志宏認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因此高校需要以科研平臺為載體,充分發揮科研平臺的資源優勢,有效解決課堂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脫節、相關知識缺乏創新性的問題,使學生具備能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緊密結合企業的真實需求,達到工程教育認證對學生能力達成的目標,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鄭偉詩認為,瓶頸主要體現在不太合理的教育資源排程,希望能夠理論與實踐分開,採取“內培外引”的方式開展師資隊伍建設,不僅加強校內導師的培訓,而且可引進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導師指導工程實踐。

李堅強認為,教師肩負著科研壓力,在開展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也要兼顧對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年青教師去思考如何與企業建立聯絡,引導學生培養工程興趣。

高英指出,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已開始實施由校內和電信、唯品會等十多家企業導師聯合指導實踐類課程的試點工作;同時安排畢業生去騰訊、華為等企業實習,在第二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郝天永表示華南師範大學在課程教學中已開始實施專案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但仍然會存在學生在選題上無法與企業需求很好銜接的問題。

劉冬寧表示工程認證只是一條最低線,過了線只能說明具有最基本的辦學基礎,在課程體系上不能照抄照搬硬性規定,需要根據專業特色和課程要求靈活設定。他同時指出廣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透過程式作品大賽,激勵每一位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培養創新實踐能力,保證全覆蓋,進而再做拔尖人才的按需培養。

曾衍瀚指出,針對人才培養方案上安排固定、留給教師調整空間較少的問題,學校正在嘗試探索學分固定,學時彈性的制度,同時在教學資源“人錢物”三方面上,教師自身能力以及對資源的調配能力等方面的瓶頸仍有待解決。

思辨問題2:青年教師產教研融合能力提升之路(先重理論研究、再尋求產學研合作,還是齊頭並進?)

田志宏認為: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團隊是培養優秀學生的重要前提,青年教師應做到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雖然現行的人才衡量標準不夠全面,但青年教師可以透過將理論課程和工程技能樹作有效對映,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產教研融合能力提升之路。

蔣運承指出:在華南師範大學的人工智慧學院中,全面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職業目標(公務員、科研、業界等)區分對待,青年教師透過帶領本科生跟進專案的方式持續改進產教研的方案。

黃瓊認為,在現在的課程評價體系大背景下,大部分的青年教師重視理論研究和論文發表,然後再做產學研,青年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興趣點、目標方向,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提升之路。

鄭偉詩指出,在非升即走的大環境下,對論文和專案成果要求還是比較高的,青年教師面臨較大的科研理論的研究壓力,但學院應鼓勵青年教師與知名企業開展良性的產學研合作。

張進認為,南方科技大學的青年教師面臨較大的成果導向的壓力,可以嘗試與企業開展合作,透過尋找並解決企業實踐中的問題,不僅能夠完成理論研究也能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同時,產學研合作的目標是以學生為本。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安排了1個學分的長期實踐課程,學生與老師在每週例會中持續改進,可以達到產教研融合能力不斷提升的目的。

思辨問題3:推動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改革,路在何方?

鄭偉詩認為:當前學校對於青年教師在工程能力方面的要求是持開放態度的,但青年教師在剛進校後,由於自身資源較少,需要依託高校與企業間制定的渠道和橋樑,才能更好地推動青年教師持續改進。

田志宏認為:青年教師的考核制度不應單單評價個人,也應從團隊角度出發,將考核制度不斷最佳化改革。

劉文印認為:教師作為個體雖然受限於所在學校單位的評價體系,且每個學校的評價指標都有所不同,但教師應考慮自身實際情況、國家層面的宏大目標,進而制定適應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同時學校也應考慮各類教師所擅長的領域,制定相對個性化的考核指標。

黃瓊指出,有著豐富工程能力的實踐性人才在理論研究論文方面的成果相對較少,當聘請此類人才到高校時,大部分學校沒有適時地調整政策,仍看重論文,建議學校不斷最佳化改革在招聘不同型別人才時制定相對應的政策。

蔣運承最後指出,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師時需從多角度、多層面考慮,破除“唯論文”,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為優秀的創新性人才提供更多的機遇。

總結

此次論壇歷時四個小時,本次論壇執行主席謝光強最後進行了總結。與會人士圍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提出了諸多有益的見解,有利於推動高校人才的培養。雲上論才,築夢未來,相信論壇給大家帶來他山之石,賦能教師成長。

YOCSEF廣州舉辦技術論壇雲論高校人才培養的‘變’與‘革’

論壇雲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