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傳統文化閱讀引導《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

對母語的輕視,最終會嚴重降低公民的文化素質。——溫儒敏。

自從語文教育改革後,文言文和古詩詞這種古典文化佔的比重越來越大。那麼讓孩子學好傳統古典文化就勢在必行,而培養孩子對傳統古典文化的興趣,就需要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養成,這就需要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家長來給孩子做好傳統古典文化的啟蒙。

今天要推薦的

《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

就是一本適合給家長看的,有關於傳統古典文化啟蒙的書。

《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的作者是黃曉丹,一位古代文學博士,同時還是中文系碩士生導師。

推薦傳統文化閱讀引導《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

溫儒敏在《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中指出:讀經典要沉下心來,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調動感覺與靈性去接近理解,深入堂奧,高雅的興趣就會慢慢培養出來。那麼我們家長首先自己要懂得傳統文化的美,能學會體會古典詩詞中的美,學會體會古典文學中的美,然後才能把這份美傳遞給孩子,讓孩子透過日常生活中的接觸從而領悟到這種美,讓孩子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日復一日的,愛上傳統文化。

這本

《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並非告訴家長必須要讀什麼,而是告訴家長可以擇優選取,從另一個角度——興趣去讀,更能引發孩子對傳統古典文化的喜歡。

作者說詩詞歌賦是兒童成長的秘密花園,中國文學發展的規律,詩歌是在文體發生之前的,小說這種敘事文體發生後,中國文學最早有兩部詩,一個是詩經,一個是離騷,這兩個都是詩。所以能看出來中國文學最早是以抒情文學為主,那想要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學,就要從詩詞歌賦開始,其原因也是因為比較簡單,有節奏,有音律,比較容易記,而且還特別上口。

像之前的《中國詩詞大會》,我們羨慕很多人可以張口就背出好多詩,好是好,但是朱廣權說那背,可是一背就一晚。雖說有點誇張,但是沒有理解,沒有興趣,單純的背誦,是記不住那麼多。那就需要結合現實生活來理解和記憶。比如作者就指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

這就涉及了重陽節登高和插茱萸的風俗習慣,

如果只是單純講重陽節要怎麼樣,孩子理解不了,唯有

瞭解以後再去看這首詩才會有印象,這樣才能加深印象,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那些我們不懂的情感可以得到理解。

作者倒是沒有建議非要讓孩子背唐詩多少首,或者怎麼樣。反而建議說可以給孩子買一本精美的詩集,讓孩子自己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慢慢養成他自己需要去閱讀,他就會懂得詩歌中那些細膩情感,在詩歌中找到共鳴,詩歌會伴隨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會越來越懂得詩詞裡面所蘊含的意思。

眾所周知《鵝媽媽童謠》是世界最早的兒歌集,中國最早的一本字典《爾雅》裡就有謠這個字,意思就是清唱配樂的歌。

童謠可以幫助孩子瞭解一些自然現象和風俗習慣。比如說有一個清代杜文瀾主編的《古謠諺》,就是講風俗習慣的,還講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夏秋冬季節變化的。明人謝肇淛《五雜組》就一首講夏至之後81天的天氣變化。從這其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的智慧,真是太厲害了。我們現代人只知道憑天氣預報,而古人已經找出規律來了。

這本

《陶淵明也煩惱:給家長的傳統文化啟蒙課》真的可以讓家長來仔細閱讀一下,好好學習一下如何帶孩子學習我國的傳統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