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網紅兒童”該涼涼了

陽柳

有天晚上,我和往常一樣在手機上衝浪,某App在首頁推送了一條影片,標題類似於“X歲萌娃吐槽邋遢老爸,全程高能”這種。

我好奇點進去,一個走路還不利索的小姑娘,奶聲奶氣地對著沒出鏡的爸爸一通數落。表情多變,語氣流暢,詞彙量之豐富,都對得起影片標題,彈幕也一水地讚歎,“太真實了”“人類幼崽好勇”……

大概是基於所謂的演算法,後面連續好幾天,該App都會推送這種所謂“網紅兒童”的影片給我。看多了,“高能”不高了,表演痕跡倒很明顯。

我這才意識到,自己隨意動動手指,就稀裡糊塗地當了一回“網紅兒童”的路人粉,幫躲在影片背後的父母和平臺助攻了一波流量。

很多人還記得,去年的“三歲女童被喂到70斤當吃播賺錢”一事。這個被父母起網名“佩琪”的孩子,沒有動畫片裡小豬佩奇的同款快樂,早早以犧牲健康為代價,被迫營業,淪為父母的撈金工具。

人們的憤怒溢位了螢幕,尤其是,運營賬號的“佩琪”媽媽沒有反思,反而振振有詞、花式甩鍋,“沒有用孩子賺錢,吃的沒有賺的多”“孩子爸爸不會賺錢”……這些蒼白的詭辯,進一步坐實了這位母親的失職和無知。

這個案例很具有代表性。它揭示出,每一個“網紅兒童”背後,都有一對斂財的父母和一個無所顧忌的平臺。在利益誘惑面前,一些人的底線就是毫無底線。

一個“佩琪”被查了,更多的 “佩琪”正在趕來的路上。他們的父母有哪些極限操作?平臺有哪些新玩法?孩子們出名要付出怎樣的代價?良知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僅展示出的,就夠細思極恐了。

不能和下架“佩琪”影片那樣,在不可逆的傷害已經造成後,才被動介入,要有更早的干預手段,建立起兒童網紅化的防火牆。

今天有訊息說,中央網信辦即日起啟動的“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聚焦直播、短影片平臺涉未成年人問題,提出“嚴禁16歲以下未成年人出鏡直播,嚴肅查處炒作網紅兒童行為。”這對一些父母和短影片平臺,應是當頭棒喝。

一些父母該醒醒了,別再把孩子對你的依賴,強扭為你予取予求的大棒,用孩子博關注、求點贊,甚至將孩子作為“發家致富”的新路子。孩子就是孩子,在正該上學的年紀,讓他們出鏡直播、拍影片當“網紅”,父母怎麼想的?

比起父母,對平臺的監管要更紮實到位。“青少年模式”、防沉迷系統下的種種規制要繼續發力,還要創新技術手段,補上監管漏洞。比如,“網紅兒童”賬號難以被發現,是因為註冊者多是兒童父母。對此,平臺如何強化監管,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在短影片大行其道的當下,作為觀眾,我們也有一定的自省力,警惕自己充當了“網紅兒童”的助推者。為了孩子,都上上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