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家長如何高質量地陪娃?

關注 ChangePath

用改變重塑人生

老母親的主職是個心理學家,時常有來訪者說起自己工作時間 996、經常需要加班,沒時間陪娃,擔心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親子關係疏遠,努力賺錢養娃的代價就是沒時間陪娃,感到很是無奈、內疚。

老母親認為,

陪孩子的時間短,並不等於沒法做好陪伴這件事

。雖然我們不能經常帶孩子旅遊、照顧三餐、陪寫作業,這種狀況讓人無奈又心酸,但是陪孩子時間少本身並不意味著親子關係必然會疏遠、下降。它只是對我們陪伴孩子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Matthew Sanders 在他的積極家庭教養專案(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中,明確提出了

短時間的高質量陪伴

(brief quality time)的理念。他強調

親子陪伴的時間長並不等於高質量的陪伴

(比如,長時間地陪在孩子身邊玩手機),而且

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意味著一定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Sanders 教授說家長如果操作得法,甚至可以利用 1-2 分鐘的碎片化時間達到一次短時間高質量陪伴的效果。

要做好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在心靈上感受到與父母的聯結,老母親總結了三個關鍵點:家長需要傾注全心的關注,注意以孩子為中心,以及製造聯結的延續感。

下面,我就來具體解釋一下三個關鍵點該如何實現。

996家長如何高質量地陪娃?

圖片來源 Pixabay

一、家長的全心關注

當我們在高質量陪伴時,暫時先放開手邊的工作、家務、手機平板等,全心地關注孩子、與TA互動。

全心的關注,傳達了你對孩子的重視,讓 TA 明白:儘管你的生活中有很多需要忙碌的事情,但是總有一段時間,你會把所有的事情放在一邊,專心地陪著TA。

哪怕你並沒有說什麼有趣的故事、做好玩的遊戲,這種無聲的陪伴也會讓孩子感到安心、篤定。

那如果孩子有時候在忙自己的事(比如一個人安靜地畫畫),不需要我一直看著,我抽空做點自己的事情,可以嗎?

你有需要的話,當然可以。

但是,

如果你此時想做的是高質量的陪伴,而不僅僅是日常陪護,那麼我仍然會建議你放下手邊的活動、專注陪娃。

雖然孩子自己在忙,沒有和你說話、互動,但 TA 仍然能感受到你的氣息和關注。當 TA 的眼神不經意地從畫布上撇開,看到你一直在關注、守護著 TA,你和孩子對視的這一秒,就是你們在心靈上彼此確認、彼此聯結的時刻。

在高質量陪伴孩子的時候,如果正好有個事情要做,比如接個電話、做個家務,該怎麼處理?

可以讓孩子知道:你需要暫時走開一下,但是你仍然在關注著 TA ,你過會就會回來。

比如,可以這麼說:XX,媽媽要接個電話,大約需要 5 分鐘的時間(對沒有時間概念的幼兒,你可以說「一集小豬佩奇的時間」、「吃一個蘋果的時間」),你先把這個房子畫好,等我回來,我們一起 blabla。

996家長如何高質量地陪娃?

圖片來源 Pixabay

二、以孩子為中心

既然我們是在陪伴孩子,那麼在活動的選擇和具體安排上,自然應該尊重孩子的喜好和意見。

舉個例子,家長可能認為:雙休日要好好陪陪孩子,所以應該帶孩子出門旅遊、看看自然景觀、創造美好的親子回憶。

但是,如果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家長給 TA 講故事、陪 TA 過家家或者做遊戲,那麼,我們得充分地考慮孩子的需求和喜好,而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一個正式、上檔次的親子活動才算是高質量陪伴,在家裡玩些普通的遊戲就不是高質量陪伴」。

陪伴質量高不高,不是由活動本身決定的,而是由怎麼陪決定的。

以孩子為中心的思維,要求我們

站在孩子的角度

,用孩子的評估體系來看待、衡量事物,而不是用我們成人的標準為他們做這個判斷。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每個孩子的需要、喜好不同,同一個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喜好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得多多關注孩子的需求,只有孩子真正喜好的東西,才是對他們有價值的東西。

如果家長不確定孩子想要什麼,該怎麼安排親子活動呢?

可以直接問,讓孩子自己告訴你。

如果孩子總想玩同一個遊戲,但是家長希望孩子的活動豐富、多元化,該怎麼協調?

和孩子約定半個小時(時間長短根據自家需求調整)的「me time」。

在這段時間內,孩子可以做主安排:玩什麼(不安全、不可實施的活動除外)、和誰玩(比如邀請其他家庭成員)、怎麼玩(比如孩子做老師、家長做學生;或者孩子畫畫、家長在旁邊看 TA 畫;或者孩子傾訴、家長傾聽)。

如果家裡不止一個孩子,彼此喜好不一致,互相競爭父母的注意力,該怎麼協調?

給每個孩子分配 me time,輪流坐莊。

在me time內,孩子可以擁有家長全部的注意力,不需要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競爭或分享。

996家長如何高質量地陪娃?

圖片來源 Pixabay

三、製造聯結的延續感

所謂「製造聯結的延續感」,即讓孩子感受到,即使我們不在 TA 身邊的時候,也仍然在關注和守候著 TA,

我們和孩子的聯結不會因為距離而斷掉。

有時我們不得不錯過孩子學校裡的親子活動,沒辦法參加 TA 的舞蹈表演,可以透過手機、和其他家庭成員的溝通,瞭解和關心孩子的成長。

回家後,和孩子交談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感知到,

我們熟悉這些活動的細節、對活動有自己的看法。

在交談過程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孩子把活動的場景描述給我們聽,讓 TA 感受到,

我們很想了解和參與 TA 的生活。

比如:XX 今天你們去燒烤郊遊,我聽說你新認識了一個張三小朋友,你媽媽說你和 TA 在公園的水塘裡面一起撈魚,說你特別喜歡和張三玩。告訴爸爸,燒烤的時候還遇到了哪些開心事?

另外,出差回家以後,給孩子帶一份小禮物也是同樣的道理。

重點不在於禮物的貴賤,而是讓孩子體會到,哪怕我們出門在外,也在想著 TA,挑選禮物的時候,有在用心考慮 TA 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老母親之所以特別強調上面三點,是因為這樣的陪伴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一種聯結感(connection)。

親子間的這種聯結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它彷彿是一根無形的線,連線著父母和孩子的心靈

。即便孩子獨自在外,或者已經長大成人,也依然能透過這份聯結感受到溫暖和守候。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本非常棒的繪本,叫做《The Invisible String》,作者 Patrice Karst。

這本書適用於原生家庭造成的情感聯結和安全感問題。儘管是一本童書,它也會給成人帶來很多啟發和感動。

我接觸到這本書,就是因為在為昆士蘭州政府兒童保護機構服務期間,需要幫助被父母虐待或忽略的兒童來訪者,重新建立依戀關係,解決聯結和安全感的問題。

總而言之,高質量的陪伴並不等同於長時間的陪伴,對孩子的關注、與孩子的聯結才是高質量陪伴的核心。

在後續的文章中,我會詳細地介紹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達成「短時間的高質量陪伴」,以及如何利用《The Invisible String》這個繪本幫助兒童塑造安全感。

如果你對我的分享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並且點選「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