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貧血,最好不要等“看出來”

相信寶媽們都有一個每日必做的功課:吾日三省吾身,早上給寶寶吃什麼?中午給寶寶吃什麼?晚飯給寶寶吃什麼?每一天,寶寶吃什麼都是媽媽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可總有媽媽說,輔食我也努力做了,孩子怎麼還是查出了貧血呢?

兒童貧血多為缺鐵性貧血,是我國及世界衛生組織(WHO)重點防治的兒童「四大營養性疾病」之一。貧血是一種容易被家長忽略的疾病,因為孩子在患病初期或輕度貧血的時候,症狀並不明顯。往往是孩子在做體檢化驗或是貧血程度較重時才被發現。這就為孩子的生長髮育埋下了隱患。

寶寶貧血,最好不要等“看出來”

寶寶為什麼會貧血?

01

先天儲存鐵不足

如果孕媽媽在孕期缺鐵,或寶寶早產、是雙胞胎(多胞胎)等,都可能導致鐵儲備不足,出生後就容易缺鐵。

02

鐵攝入不足

這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穀物中含鐵量較低,如不及時新增含鐵豐富的食物,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03

生長髮育因素

嬰兒期,寶寶生長髮育較快,隨著體重增加,血容量也會增加較快,血液中血紅蛋白增加2倍,未成熟兒的體重及血紅蛋白增加倍數更高,如不及時新增含鐵豐富的輔食,則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

04

鐵的吸收障礙

食物搭配不合理,影響鐵的吸收,同時,慢性腹瀉等某些疾病不僅導致鐵吸收不良,丟失鐵的量也會增加。

寶寶貧血,最好不要等“看出來”

寶寶貧血的症狀有哪些?

• 食慾下降,厭奶,不愛吃飯;

• 面色蒼白,沒有力氣;

• 身體沒勁,容易感到累;

• 不活潑、不愛玩;

• 情緒煩躁、易怒;

• 注意力不集中、反應較慢;

• 口唇和眼結膜、指甲、手掌缺乏血色;

• 指甲變得薄而脆,中間凹陷似小勺;

• 免疫力下降,容易遭受感染,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

那麼,如果寶寶沒有查出缺鐵性貧血,是否就不需要注意補鐵了呢?事實上,缺鐵性貧血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從缺鐵發展到貧血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到最後一個階段身體中鐵消耗殆盡才會出現貧血症狀。

寶寶貧血,最好不要等“看出來”

第一階段是鐵減少期(ID),僅有鐵儲存減少,變現為血清鐵蛋白降低,此階段尚不會引起明顯有害的生理後果。

第二階段是紅細胞生成缺乏期(IDE),其特徵是因缺乏足夠的鐵而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或導致機體含鐵酶減少及鐵依賴性酶活性降低,但尚未出現貧血。鐵缺乏的兒童食慾低下,易煩躁,對周圍不感興趣,2歲以下兒童的鐵缺乏可損害其認知能力,嬰兒期的鐵缺乏更可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發育損傷,這一影響可持續至成年。

第三階段是缺鐵性貧血(IDA),其嚴重性取決於血紅蛋白水平的下降程度。兒童青少年多出現身體發育受阻,體力下降,注意力與記憶力調節過程障礙,學習能力降低,易患感染性疾病等。

寶寶貧血,最好不要等“看出來”

所以,缺鐵,最早表現出來的是貧血,但缺鐵的危害,絕不止於貧血。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也是最容易缺乏的一種。缺鐵性貧血就是寶寶身體裡缺少足夠數量的健康的紅細胞,這會影響氧氣到大腦以及身體裡其他器官和組織的運輸。長期得不到糾正和治療,還可導致生長髮育遲緩。

缺鐵性貧血是日積月累發生的,發現往往有“滯後性”,所以寶媽們還是要把重點放在預防上。

寶寶出生前

:準媽媽要預防貧血,好讓寶寶儲備足夠的鐵。

寶寶出生後

:儘量選擇母乳餵養,母乳中的鐵能被寶寶很好地吸收,所以母乳媽媽自己要注意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