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準真的那麼重要嗎?

【作者】鳳凰于飛

【來源】本文始發於微信訂閱號“

樂玩音樂之家

”,本人為訂閱號編輯。

【緣起】我們就是幾個喜歡音樂的家長,從小白學起,致力於“

在玩中探索以家庭和社群為主的兒童音樂教育”

。記錄下這個過程一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另外也希望透過自己的活動影響更多的人能深入思考兒童音樂教育。

【地點】天津中北鎮及周邊

音準真的那麼重要嗎?

彩色兒童木琴

一、講2個親歷小故事

先講2件本人的真實經歷。因為時間太久難免在細節表述上有誤,如有不妥都是我轉述的問題,與講述者本人無關;如覺有益讓我們一起感謝文中提到的每一位仙女。

閨女在幼兒園大概是中孩子的時候,有一次我們去參加一個電子琴的試聽課。進門一看講師好眼熟,仔細回憶後才想起來是之前在附近參加過的某個“兒童情商”培訓機構的講師。當時我還暗想:這個幼教培訓行業的跨界門檻如此低呢?

等家長都差不多到齊了以後,講師開始介紹。她並不是一上來就介紹自己的機構和課程,而是問一個現在大家都很熟知的問題:

在座各位家長為什麼想讓孩子學習音樂?

等家長丟擲五花八門的回答後,講師並沒有延續剛才的話題,而是輕描淡寫之後轉而帶入培訓機構的課程介紹。說得很多,其它內容我都記不清了,只記得我認為比較關鍵的2點:

電子琴作為孩子學習音樂的入門樂器比較合適,因為電子琴屬於鍵盤樂器,音準較好,易於幫助孩子培養音準……當時聽到此處我深以為然,因為生孩子之前我曾學過一段時間的古箏,知道絃樂器比較容易跑音,而且因為撥絃後左手按弦的力度不同一根弦上能做出好幾個音來。

另外提到孩子學習樂器越早越好,有利於練就童子功之類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雖然當時她說的時候我也頻繁點頭表示認可,但並沒有立刻報課。一方面因為上課地點太遠,另一方面我也想要多方考察一下。

當時我自己雖然對樂器還沒有太多瞭解,但因為心存一份嚮往,所以比較關注孩子的音樂教育。回到了孩子的幼兒園後我特地觀察了一下,發現教室裡並沒有鋼琴或者其它常見樂器,只有一樓活動室有一架鋼琴。因為我們當時上的是一所教育理念我非常認同的華德福幼兒園,於是就帶著心中的疑惑找到園裡資歷比較深的老師,想了解一下情況。結果老師給出的說法與培訓機構大相徑庭。大意如下:

鋼琴屬於鍵盤樂,音準比較確定,不太適合幼兒園這個階段心智還比較夢幻的孩子。反而音準不是那麼確定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會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所以班裡會有華德福體系的樂器(名字我沒記住,小小一套聽說也是好幾萬)。另外班裡老師也會給孩子們彈奏一些絃樂器,比如尤克里裡、吉它之類的。

我又繼續問:那樂器不從小接觸以後會不會落後於人?老師回答說:這麼大的孩子其實並不適合學習樂器,而是主要是透過身體去感受韻律,所以老師會帶領孩子們唱歌、做一些韻律遊戲……,然後就舉了幼兒園幾個會玩各種樂器的老師做例子,說她們都是當老師以後才開始學習樂器的,現在都玩得很好……

當時聽完後,我對於不同立場的人關於幼兒音樂學習的理解差異如此之大真是相當驚訝!而且將信將疑。如果聽從培訓機構的說法,那麼學習電子琴真是非常合適,而且宜早不宜遲;但如果聽從幼兒園老師的觀點,反而要避免太早讓孩子“學習”音樂,尤其是鍵盤類樂器。

到底聽取哪種說法呢?我其實並沒有再深入去研究以及多方求證,只是憑藉自己的感覺和對幼兒園的信任,覺得與其聽從一個跳槽門檻如此容易的培訓機構的觀點,我沒有理由不信任一個10多年專心致力於幼教領域的資深老師。所以我堅定地選擇認可幼兒園的觀點——

這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培訓”和“教育”的視角差異。

又過了一段時間,幼兒園辦了一次主題大概是“孩子音樂學習”的沙龍,看到通知後我趕緊報了名生怕錯過。

活動現場擺了很多種樂器,主持老師還帶領參加人員體驗了一些韻律遊戲,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真的是非常新鮮有趣。待熱身活動結束後就進入了主題——老師請出了當時園裡的2位媽媽作為特邀嘉賓講述了自己關於音樂學習的看法。

第一位家長講述了自己從小學習鋼琴的經歷。大體內容一般人都能猜到,就是學習鋼琴的過程不太愉快,也曾嘗試別的樂器但一進入到考級的通道同樣會產生類似的不愉快,所以鋼琴考完級後就不怎麼彈了。等成家後再想彈的時候,鄰居老太太嫌吵總來找。直到後來接觸了萊雅琴才發現這個樂器非常適合自己……

第二位家長是音樂學院教授鋼琴的老師。她講述自己年輕的時候曾教3歲多的孩子彈鋼琴,結果老師、家長和孩子都很痛苦。很多年過去了,她再回頭看當時就發現,其實孩子大一些後再學鋼琴一點都不晚,而且3歲的孩子學3個月的東西,可能7、8歲的孩子3天就能學會……這位家長的孩子當時也在幼兒園。沙龍散場後我還聽主持沙龍的老師叮囑她:千萬彆著急讓孩子學琴,現在還太小……這位家長點頭表示認可……

這件事是我第二次意識到,原來“技能培訓”和“教育”真的是兩回事。作為音樂學院教授鋼琴的老師在技法層面肯定是超群的,但在教育層面卻仍然要聽取教育工作者的意見。

二、問題很多,但只討論一個

上面2個小故事除了讓我發現“培訓”和“教育”的不同外,其實還涉及到好幾個音樂教育方面的相關問題:

小孩學習樂器是越早越好嗎?

學前的孩子接觸樂器的聲音有什麼要求?

學習樂器一定要考級嗎?

只能學習一種樂器嗎?

過早讓學前的孩子去學習鋼琴結果雞飛狗跳,到底是誰的問題?

孩子學習音樂應該從感受入手還是從頭腦入手?不同的切入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

我相信不同的人會從故事中看到不同的問題,但結合我們第四次課程的內容我只想討論一個問題:

音準真的那麼重要嗎?

三、音準真的那麼重要嗎?

這次課上宇文老師就從一個父親的角度講到自己陪伴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的趣事,比如:

自己的兒子唱歌也經常跑調,但他不會去刻意糾正,最多再正確示範一次,然後就任孩子開心地唱,跑調也沒關係;

還講到畫畫,說兒子經常畫出一些不成形的、連他也看不懂的東西,但即便這樣也很好,沒關係。反而可能讓他焦慮的是孩子每次都只畫“大炮打怪獸”;

提到繪本,說自己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是不按字唸的,隨機看圖編。剛開始孩子很詫異但後來慢慢接受了爸爸的方式,而且自己也敢大膽地講繪本了;

……

宇文老師說他就想讓孩子知道歌可以“隨便唱”,畫可以“隨便畫”,繪本也可以“隨便講”…………

這個“隨便”之下體現的其實是一個父親對於兒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呵護

。其實老師不僅在自己孩子教育上如此,在給我們上課的時候也是反覆灌輸一個理念:

去除評判,包括對自己也包括對別人的。

鍵盤樂的音準真的很準,比如鋼琴每一個音都現成地擺在那裡,所以特別適合用來練音準。確實很多樂器都不是這樣——比如絃樂很多音需要左右手的配合;吹奏類樂器如簫同一個孔吹奏的力度不同音高就會不同……不管怎樣,這都是不同樂器各自的特色,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但對於音樂啟蒙階段的孩子來說真的需要那麼執著“音準”嗎?

四、太執著音準可能會帶來什麼問題?

有個關係不錯的朋友說自己兒子唱歌總跑調,現在她也在反思孩子的音樂教育問題。有一次正巧我帶這個朋友的孩子出去。我說你唱首歌吧!小男孩不好意思地說:不唱,怕跑調。雖然這麼說但其實小傢伙挺想表現的,最後還是唱了。我覺得蠻好聽的,唱完我和閨女都熱烈鼓掌!別的不說,單就憑這份勇氣就值得掌聲鼓勵。

我記得當初給孩子報名幼兒園去參觀的時候,園長提到孩子畫畫的問題就曾堅定地說:我們這裡肯定不會允許老師先畫出一個範本然後讓孩子照著畫的情況出現……當時我還不太理解,畫畫不就是為了畫得像麼?後來才明白是為了保護這個階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雖然一個是畫畫一個是音樂,但我認為道理都相似,就是對於小孩子來說模仿的像反而可能帶來“禁錮”。

其實評判太多首先帶來的不一定是“糾偏”,很可能先造成“遏制”

——雖然我自己帶閨女唱歌也偶爾犯這個錯誤。幹任何事情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首先是得愉悅自己吧?如果我們並不是從小立志要當歌唱家,那麼唱歌第一目標難道不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嗎?如果周圍都是評判的聲音這個通道很可能就先自我封閉了。如果平時都很少唱或者不唱歌,那何談音準?

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愛戴出道。我們宿舍一同學跟我說:她的歌一般人接受不了。我說我是二班的,我試試,於是聽了她當時的第一首主打歌“彩雲追月”。媽呀~當時聽完我訝壞了,原來歌還能這麼唱?!唱一句拐18道彎,還自詡為“靈歌”,但聽多了真的別具一番風味!那這跟原曲比起來算不算跑調?都跑到姥姥家去了吧~但我覺得真的蠻好聽的~ 誰說一首歌只能有一種唱法?!我根據自己的氣息、情緒、場景……選擇我喜歡的唱法為啥不行呢?反正我愉悅自己了~

我在家裡唱歌的時候也經常瞎唱,還瞎編詞。我閨女總糾正我。我說我樂意,我就喜歡這麼唱!她既然能糾正我就說明她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所以關於音準這個問題我一點也不擔心。像我生長在小城鎮,小時候周圍學習音樂的同學寥寥無幾,但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偶像,什麼劉德華、郭富城、小虎隊之類的。從來也沒聽說過哪個同學唱歌跑調,最多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

所以我認為這無非就是一個足夠“輸入”導致“輸出”的問題。

聽多了、唱多了自然就能唱得像模像樣,再加上隨著年齡大了對自我要求高了還會極盡模仿。

五、音準仍然很重要

當然貧了半天話又說回來,如果對音樂有更高的追求可能確實需要在合適的年齡進行音準的專業訓練。

還記得當時上大學的時候大家都用IC電話卡在寢室裡用座機撥號通話,每一個按鍵按下去都會有“滴”的聲音。我聽一朋友說他們寢室有專業學過音樂的同學可以只聽按鍵的聲音就能夠默寫出IC卡上的卡號和密碼——天哪!在我這種外行的“耳盲”看來這簡直是神技能,但其實對於從小經過專業音樂訓練的人來說這可能就是標配。

六、結語

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

音準還是蠻重要的,是學習音樂路上不可忽視的,但將音準的重視程度放在一個什麼樣的優先順序位置上,則不可避免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徵以及學習音樂的訴求

——當然,這只是我結合自己經歷聊的一點感悟,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就足矣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