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期 數概念的產生過程:從模仿到目測

漢普爸爸 漢普爸爸 2014-01-20

數量和顏色概念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臺階,只有登上這個臺階才可能去攀登下一個臺階,有的家長問我顏色如何教孩子?教漢普顏色從三歲開始訓練時就在做,實在是教不會,斷斷續續三年也還是沒有搞懂什麼是顏色。

後來,我覺得教漢普顏色時要去掉所有的不必要的東西,於是我做了顏色影片。漢普的顏色概念是看影片看會的,大概是六歲多時,他看了不到兩週,就明白影片在告訴他什麼。可以看看我空間()裡的顏色影片。

教顏色就是告訴什麼是什麼,所以我說我們不是教一個孤獨症孩子,我們是在告訴一個孤獨症孩子什麼是什麼,不是教是告訴,這就是通道。我們缺少告訴孩子什麼是什麼的通道。

告訴孩子顏色是什麼,其實就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顏色上,然後對孩子看到的命名,這是我們與孩子互動過程的根本目的,但是互動過程中我們說了很多廢話做了很多不必要的行為,結果乾擾了孩子的思維,這就是說應該建立最便捷的通道告訴孩子顏色概念,而我們一邊在想打通通道一邊卻在幹著堵塞通道的事情,所以,我做了顏色影片,把人都去掉了。

要知道孩子在向一個概念邁進時,旁邊的家長乾的盡是干擾這個前進的事情,如何讓孩子獨立學會我們想讓他學的內容呢,這個問題應該深思。我們不是給孩子知識,我們是給孩子一個通道,讓他能去獲得這個知識。我們不是教孩子學習,我們是教孩子如何學習,所以孩子的獨立學習能力塑造很重要,而不是偏離這個主題去做所謂的你騙我一下我騙你一下什麼遊戲的,要做實孩子,不要做空孩子。

一個孤獨症孩子最終決定他能否走出孤獨的是他的能力,不是他的意識,孤獨症孩子內在是需要人的,喜歡人的,對人的意識是有的而且隨著訓練和年齡增長這種意識會越來越豐富,而他的能力不足,意識就變成了空。能力為實,意識為虛,我們應該注重能力、實虛結合。

本期主要講數量概念的產生過程。

模仿是訓練孩子的第一步,為什麼要訓練模仿,我們必須清楚裡面的攀登過程,才能把模仿訓練好。

第21期 數概念的產生過程:從模仿到目測

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畫一個方形,就象一個人形,如圖1所示。第1個方形裡面我放進一個黑子,第2個方形裡面我也放進一個黑子,第3個方形裡面,孩子模仿我也放進一個黑子。這完全是模仿。

第21期 數概念的產生過程:從模仿到目測

圖2所示,我先標上1,然後再放一個黑子進第一個人形,然後孩子模仿我往第二個人形裡放一個黑子,再往第3個人形裡放一個黑子。這還是模仿。

第21期 數概念的產生過程:從模仿到目測

圖3所示,我開始讓孩子模仿放2個黑子。於是孩子的放黑子這一模仿動作就分化了,可以模仿放1個,可以模仿放2個,向數量概念邁開了腳步。

第21期 數概念的產生過程:從模仿到目測

圖4所示,孩子要完成第3個人形任務,但是放1個呢還是放2個呢?應該模仿前面的兩個人形中的哪一個呢?標籤這時候進入,應該模仿標籤為1這個人形。注意力從模仿向標籤轉移。原來是看我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做,現在是要分辨我做的二者中他應該做哪一個呢?孩子的行為就被標籤所控制。這在ABA裡面是刺激的控制與轉移。孩子的反應原來是被模仿這個刺激所控制,現在是被標籤識別所控制,標籤既是認識物件也是輔助依賴,孩子的反應從模仿輔助依賴到標籤輔助依賴過度。

第21期 數概念的產生過程:從模仿到目測

圖5所示,孩子要往裡面放黑子,他應該放多少呢?完全由標籤來決定,孩子的反應完全被數字1或數字2所控制。當孩子能完成前面兩個人形後,那麼第三個人形應該放多少呢?孩子不知道了,因為標籤上面沒有數字,這就是孩子的不反應被沒有數字所控制,孩子的反應被有數字所控制,這就是ABA裡面所講的差別強化。

此時,家長可以在第三個人形頭裡面寫上1或2,孩子能放進相應的黑子就成功,或者家長可以寫上3,然後輔助孩子放3個黑子,這時孩子可能一下子豁然開朗,他可能一下子就明白1、2和3是什麼意思的。於是,數量概念塑造完成。

家長會問,你就教了三個數字,怎麼就完成了呢?我覺得透過這樣的階梯我與孩子溝通,已經完全告訴他了一個概念規則,這個任務就完成了。有了這個通道,再教孩子4、5等數字,只是在教孩子內容,有了通道,內容都是小菜一碟。需要說明的是,在後面內容的學習過程中依然是通道的鞏固過程,通道並沒有憑藉3個數字就能完全鞏固好的。

第21期 數概念的產生過程:從模仿到目測

圖6是命名,用數字符號來命名實體,這就是我們到達目測了。應該注意到,第一個人形中的黑子位置和第三個人形中的黑子位置是不同的,這在告訴孩子1與黑子的位置沒關係。

目測是四則運算的基礎,不應該急於向四則運算前進,而是目測做紮實,孩子真正懂得數量概念後,四則運算只是目測不同的部分而已。

比如:我左手提了四瓶子水,右手也提了四瓶子水,我左手出示給漢普,我說4。然後我右手出示給漢普,他說4。然後我把兩手合併在一起出示給漢普,他說8,這就是4+4=8。加法只是目測的分化而已。

分化,正如細胞分裂一樣,是思維生長過程的必然。只有分化才有生長,沒有分化如何長大?

上面的例子是一個數量概念的產生過程,其中孩子會不配合這個過程,所以要加入強化元素,我最不喜歡外強化,我最喜歡的是內強化。我舉例說明:

漢普小時候特別喜歡一個東西買3個,我不認為這是刻板,當然你可能認為這是刻板,但在我腦中,就沒有刻板,或者說如果孩子沒有了刻板就是沒有了規律,如果他心中沒有規律,我怎麼可能把規律抓取出來教他表達呢?如果無視孩子內心深處的規律,而是一味地強行注入外界規律,我覺得這樣做是沒希望的。一個孤獨症孩子,並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鑽到他心裡挖出來的,我反覆說孤獨症孩子是通道障礙,不是內容障礙。

漢普買了3個糖,我拿著回到家,他來掏我兜,我左手握一個,右手握兩個,漢普掏兜發現沒有,就來扳我手,這是不是很有邏輯推理呢?口袋裡沒有就在手裡呀,這就是邏輯啊。

我伸出左手,展開手展示出1個糖,我說1,然後不給他再縮回來,這就是一個回合完成。經過長年的回合規則訓練,孩子掌握了這個回合規則,他就說1,於我我伸出左手讓他把糖拿走了。他還要右手,我重複這樣的回合。這就是在內強化中告訴數量概念,前提是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數量概念這個實體裡面,才命名的。難點在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概念的實體裡,這也是前提,也是家長水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