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視角 |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

幫助他人心靈的成長,也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

。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很多人卻無法做到這一點,由此導致身心的痛苦乃至嚴重的疾病。

不把別人看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別人的獨立和自由,這種情形最極端的體現,恐怕就是“自戀”了。

自戀者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他們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與情感。

心視角 |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

我接待過一個叫蘇珊的病人,她當時31歲,從18歲開始,她就多次自殺未遂,此後13年裡,她成了醫院和精神療養院的常客。她接受過多位心理醫生的幫助,病情也大有好轉。

我為她治療了幾個月,她漸漸學會信任值得信賴的人,也能分辨出哪些人值得信賴;

她也能夠接受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實,以開朗而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

她學會了自尊自愛,學會了照顧自己,不再像過去那樣過於依賴別人。

總而言之,她的健康恢復得很快。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她就可以徹底出院,去過獨立的生活。我見到了她的父母,他們五十多歲,談吐高雅。我美滋滋地把蘇珊的情況告訴他們,還解釋了我對蘇珊的前景感到樂觀的理由。

不料,蘇珊的母親奇怪的是,她的表情卻極為悲哀。我只好問道:“

我真的不明白,夫人。我告訴你的是個好訊息,你為什麼還要難過呢

?”

我當然感到難過了

,”她說,“

想到蘇珊的痛苦,你怎能叫我不流淚呢

?”

我不厭其煩地解釋:蘇珊在患病和治療期間,的確吃了不少苦頭,但這是值得的。她學到了很多,而且就要脫離苦海了。根據我的經驗,和其他成年人相比,她變得相當成熟。在與精神分裂症的較量中,她的經驗、勇氣和智慧,或許能使她更為堅強,她將來要經受的痛苦,也會比別人少得多。我驚訝地發現,她的母親依然面色悲哀地默默流淚。

我真是有些糊塗了,X女士

,”我說:“

在過去13年裡,你一定接觸過蘇珊的許多心理醫生,對蘇珊的情況一定很清楚。我堅信她這一次的恢復,尤其會讓你感到樂觀。難道除了難過以外,你就不為她感到高興嗎?

我想到的只是······蘇珊活得太苦了

。”她眼淚汪汪地說。

我說:“

可是,你真的不為她感到高興嗎?你想到的,只是她以前的痛苦嗎

?”

她照舊哭泣著說:“

可憐的蘇珊,她一輩子都在受苦

。”

心視角 |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

我突然明白了:X女士不是在為蘇珊流淚,而是在為她自己流淚,為她遭受的痛苦而悲傷。我們談論的是蘇珊而不是她,她只好假借蘇珊的名義,發洩她本人的隱痛。

一開始,我沒有想到,她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意識到,這是因為她無法區分她和蘇珊的不同。

她以為她感覺到的一切,蘇珊都能夠感覺到

。蘇珊成了她表達情感的工具。

x女士不是故意要這樣做,她也沒有任何惡意,但是,在她的意識深處,根本不覺得蘇珊和她有什麼區別

。她認為蘇珊就是她,而她從未把蘇珊當成獨立的個體,在意識思維層面,她知道蘇珊和她是兩個人,可是在情感方面,她覺得除她以外,其他人(包括蘇珊)都不存在。

她的這種願望和感受過於強烈,以致她認為全世界只有她--X女士-一個人存在,而其他人只是虛幻之物。

我後來發現,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母親,往往是典型的自戀狂

。這不是說子女有精神分裂,母親就一定是自戀狂,也不意味著母親是自戀狂,孩子就必然患有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原因複雜,跟遺傳和環境都有關係,母親患有自戀狂的病症,勢必給孩子的童年帶來負面的影響

心視角 |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

以蘇珊和其母親為例,假如我們瞭解她們相處的情形,對於這種影響的認識就會更清楚。

例如,有一天下午,蘇珊患有自戀狂症的母親-X女士,正深浸在自哀自憐的狀態中。蘇珊放學回到家裡,她在美術課上得到了優等成績,所以高興地把作品拿給母親欣賞。她告訴母親她進步得多麼快。她等著母親給予表揚,x女士卻說:“

蘇珊,你快去睡午覺吧!為了畫這些畫,你最近太辛苦了。現在的學校真不像話,根本不管孩子的健康。

還有一天,x女士正處在自我幻想的狂熱中,而蘇珊由於坐校車時遭到男生欺負,回到家裡便對她哭訴。X女士卻對她說:“

讓瓊斯先生開校車,我看最合適不過了。他脾氣那麼好,那麼有耐心,能夠去忍受你們這些孩子,真是了不起呀!今年聖誕節,你應該給他送件小禮物

。”

自戀的人無視別人的存在,只把別人當成自我的延伸

。他們沒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從不去體會別人的感覺,也不具備為別人著想的能力。

患有自戀症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情緒和狀態,無法做出正確的迴應,對他們的需要不加體會

。他們的子女長大成人,也很少懂得體察別人的感受,這是童年時期家庭負面影響的結果。

心視角 |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

大多數為人父母者,未必像蘇珊的母親那麼自戀,可是,他們都會對子女的獨特性視而不見。人們常說:“

有其父必有其子

”,或者是:“

你的性格和你吉姆叔叔一樣

”,似乎孩

不過是遺傳基因的複製品。殊不知父母基因的重新組合,必然誕生出跟父母、祖父母,以及跟任何祖先不同的嶄新的生命。

作為運動員的父親,逼著喜歡讀書的兒子走上足球場;身為學者的父親,迫使喜歡運動的兒子苦讀書本,這樣

只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誤導,使孩子的內心充滿痛苦

。最終,父母在教育上功敗垂成。

一位將軍的妻子。曾這樣說起17歲的女兒莎莉:“

莎莉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去寫那些傷感的詩歌,難道這不是病態嗎?她甚至很少去參加同學聚會。我想,她是得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

我和她的女兒莎莉面談,卻發現莎莉是個開朗活潑、討人喜歡的女孩,她的成績名列前茅,人緣也很好。我告訴她的父母,莎莉沒有問題,反倒是他們

自己應該端正態度,不要隨意動用家長權威,逼迫莎莉變得跟他們一樣

。他們非要把莎莉的特立獨行當成是病態,將來一定會後悔莫及。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抱怨,說

父母嚴格教育他們並非是來自真心的關懷,而是父母擔心個人名聲受到影響

幾年前,一位少年就曾對我說:“

父母整天對我的頭髮說三道四,但是他們從來就說不出留長髮到底有什麼壞處。他們只是不想丟人現眼,不想讓別人看到他們的兒子留長髮。他們不在乎我的感受,只是在乎他們留給別人的印象。

青少年的抱怨,常常不是空穴來風。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只把子女當成自我的延伸。子女就像他們昂貴的衣服、漂亮的首飾、修剪齊整的草坪、擦拭一新的汽車,而後者代表著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

心視角 |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

父母的這種自戀情結,看上去沒什麼大不了,但其實有著驚人的破壞力。而且,這種情形相當普遍。難怪在論述子女教育的一首詩歌中。詩人紀伯倫提出批評—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摘自《少有人走的路》

【美】M·斯科特·派克 著

於海生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