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正解

系列解讀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之“夸父逐日”——

夸父是這樣“逐日”的

重慶市墊江縣 周光緒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本第32課《夸父逐日》,講的是夸父追趕太陽、長眠虞洲的故事,它表現的不僅是表面上的與日逐走,還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本篇神話弘揚了一種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但是,以這個故事的本身,即使賦予它如此厚重的民族精神內涵在裡面,同樣會讓人(特別是小學生)感覺夸父精神可嘉,但是乎人有點“傻B”,如果我們不把夸父逐日這個神話還原,把神話創作的源頭起因捋清楚,我們就無法把我國傳統文化的真正意涵傳授給學生。

其實,《山海經》記載的夸父是黃帝時期的一名主管天文曆法的文官,是一名天文學家。夸父製造了原始的立竿測日影儀:晷儀。晷儀中心及圓周有圓孔,以備立杆用(杆分為圭和表:直立的杆叫表,用來測日影,平放的尺叫圭,用來量影長)。中心立定表,圓周立遊表逐日流動。定表和遊表在南北方向上。每日午時測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用立竿測日影說,這對研究中國古代科學發展史至關重要。為研究太陽在地上的投影規律,探索太陽運動規律對生物生長的影響。夏至太陽由北迴歸線往南迴歸線移時,用遊表測日影,並在日影盡頭作記號,這時遊表在定表南邊,圓盤按逆時針方向轉動,日轉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陽南移到南迴歸線為止(整個過程是每天正午時,太陽在天上的高度由最高點向最低點移動,逐日南移)。遊表在圓盤上的日影逐日增長,到冬至日時日影最長,由遊表點達定表點。這樣圓盤上留下了太陽從夏至→秋分→冬至的運動投影。 根據這些晷數製圖,就可獲得復原後的原始太極圖。這樣,便揭開了太極圖起源的千古之謎,有關太極圖的科學涵義也就可迎刃而解,並由此產生了有24節氣的黃帝曆法(簡稱黃曆)。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性成就。

所以,夸父不是真的在追逐太陽,而是在“追逐”(測)日影。有了曆法,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後人為了頌揚夸父的豐功偉績,用膾炙人口的神話方式使其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