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家長怎樣用哲學”系列

(105)“家長怎樣用哲學”系列

價值論

七、家長是孩子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

——家長的價值引導

(三)家長進行價值引導的原則和教育方法

(四)當前家長進行價值引導的兩個重要內容

世界上有多少人已經逝去,又有多少人將不斷地誕生,人類過去和將來始終不停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麼?普通人在探索,名流雅士也在探索;幼稚的孩子也會開始探索,耄耋老人仍然在探索。教育是擴充套件人的價值的直接手段,家長的價值引導自然要圍繞這個問題。

讓我們的探索先從當前重要的“名與利”兩個問題開始:有錢是不是幸福?有名是不是幸福?

1。有錢是不是幸福?

一般人都會承認——有錢當然是幸福。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卻讓我們開始懷疑:有錢真是幸福嗎?。百萬富翁跳樓自殺,億萬富婆終日鬱悶。他們那麼多金錢,應該是非常幸福,為什麼還會整日悶悶不樂?為什麼還要親自殺掉自己,離開這已經到手的富裕生活?

“蒙牛”總裁牛振生也是一個擁有億萬財產的成功人士, 但是他卻這樣分析金錢:“全世界80%的喜劇與金錢沒有關係;全世界80%的悲劇與金錢都有關係”。

《曼哈頓的女人》作者周勤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是她堅守的原則是:頭腦是商人的,而靈魂絕不可以是商人的。

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帶有哲理的話:“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這種貌似公允的話,其實是巧妙地躲開問題的本質,對追逐金錢的想法,採取小罵大幫忙,前面否定,後面肯定的手法給予推崇。因為金錢即使不“萬能”,仍然可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能”,能夠解決很多問題,所以並不是否定;而“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卻是把金錢做了絕對肯定。

其實,這兩句話離開了人生的根本問題——幸福,而轉入了最低需要的生存問題。我們把金錢換成“吃飯(生存)”就非常清楚了——“吃飯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飯吃卻是萬萬不能的”。

我們再把生存問題轉入幸福問題,就用得著蘇格拉底和雷鋒都說過的意思:“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卻不是為了吃飯”。

這一下子就把生存和幸福區別開了。生存只是人的最低需要,金錢只能解決人的最低需要;而幸福則是人的根本需要。根本需要就是人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

法國大文豪雨果對此的闡述是:“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

當代女散文作家孫淡寧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把金錢和人生的關係,做了深刻又充滿情感的分析:

金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

金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

金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

金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

……

現在,我們可以再加上重要的一句:

金錢可以買到“一時的快樂”,但買不到“一生的幸福”。

(105)“家長怎樣用哲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