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由我們 **中學課題組申報的《**策略研究》課題,經 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准,被立項為**年度 市校本研究規劃課題。得到這個好訊息,我們課題組迅速行動起來,集體討論研究課題的開題工作,開展課題研究,作出開題報告。

一、課題目的及意義

(一)、課題目的

黨的工作報告中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公報中的這樣一句話:“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詩情畫意的話語,讓人耳目一新,同時也深深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頻發,霧霾天氣持續,令人擔憂;人們環保意識淡薄,導致環境問題持續惡化,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中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也成了當前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特別是作為本地自然風光秀麗,旅遊資源眾多,歷史文化悠久,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功輸水,令**湖名極一時,有著豐厚的鄉土文化教育特色。

我校近年來在校本課程教學中,一直堅持課堂教學與教研教改相結合,積極探索校本課程教學的新路子, 特別是堅持課堂教學與現實社會相聯絡,與學生實際相聯絡,與當地鄉土特色相聯絡。尤其是近幾年全國性的霧霾天氣不斷出現,環境狀況惡化,我們課題組結合思品教材中的與大自然和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相關內容,融合當地豐富美麗的自然風光與自然資源,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一直積極參與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並在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組中擔任主要工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研理論體系,深受學校重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國家新課程計劃發展精神,根據本校實際和學生髮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並促進其個性化發展的特色課程。目的是為了滿足全體學生成長及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本課題的研究是在鄉土生態文明校本課程開發中,既要突出新課程改革理念,又要體現家鄉鄉土生態特色,使二者珠聯璧合,使校本課程開發具有濃厚的“鄉土味”,“家鄉氣”,使教師樹立起鄉土生態和生活中處處有課程資源的觀念,以便創造性運用家鄉鄉土生態課程資源進行教學的新課程觀,從而不斷使課堂教學充滿新意,讓課堂教學生機盎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二)、課題意義

國家課程改革是整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適應時代發展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更是增強國力、積蓄未來國際競爭實力的戰略措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這樣把課程的一部分權利放給學校和教師。校本課程開發則成了課程改革的熱點之一。誠然,當今的社會為學校教育提供了廣闊的教育天地,無窮無盡的鮮活資源,尤其是本土本鄉的特色產業和風俗文化更是具有無可替代的個性化的寶貴資源。因此,如何合理的有效地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教育服務,便成了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課題。

本課程的開發是對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補充,是一個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我們把實施過程看作為一種學習生活方式,以“鄉土生態文明”為主題,螺旋式地向縱深發展,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的,強調的是新的教學觀和新的學習方式,嘗試去營造和展示一種與學習生活本身一致的綜合課程形態。為此,具有下列特殊的意義和價值:

1、中學生是全社會生態文明教育的重點,因為他們今天是國家的小主人,明天將成為國家的建設者。在校本課程教學中開展鄉土生態文明教育,將使學生增強生態意識、養成文明習慣,建設生態校園;為課堂教學提供鮮活的課例和素材,注入一汪清泉;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傳承與宣揚提供一方天地;為**的學子知家鄉、愛家鄉打開了一扇視窗;為我校的校本規劃與研究 提供一個範例。

2、促進樹立新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意識。透過鄉土生態文明校本課程開發,有助於更好地選擇開發與利用鄉土文化課程資源,使教師形成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能力。

3、生態教育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一門課程,更象徵著一種文化,一種文明。它能透過“環境”的改善,薰陶全體成員熱愛自然、保護環境,使物化環境與文化氣息真正融為一體。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而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的意識,形成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進而感悟人與人之間的文明交往、和諧協作、相互關愛的道德境界,樹立一種嶄新的自然觀、人生觀和生態發展觀。

4、促進學校辦學理念深化、擴充套件。實施家鄉鄉土生態文明校本課程開發,實質上就是對學校辦學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縱向深入和橫向擴充套件,可以明確學校獨特的辦學方向,形成全校師生共同開發校本課程的新課程觀。

二、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現狀

為使青少年正確認識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的辨證關係,建立對生態環境的正確價值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我國在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在面臨環境嚴峻形勢的今天,環境教育又有了新的發展。我國在教育領域開創了“綠色教育”,全國各地有許多學校把“綠色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素養和改進校園環境管理的切入點,根據實際情況,做了大量細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透過“綠色教育”,不僅使教師和學生的環境素養得以提高,學校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透過學生帶動了家庭,透過家庭帶動了社群,透過社群又帶動了公民更廣泛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影響了社會,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國外,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響亮口號與明確目標。由於各國教育管理體制的差異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使校本課程開發各有特色。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地方分權的國家,國家只是提供統一的課程標準,課程開發的主體在學校,學校的所有課程都可以稱之為校本課程;而法國、俄羅斯、泰國等中央集權的國家,國家一級制定嚴密的計劃,地方和學校執行計劃,在課時安排上只留出一小部分,給學校自主設計課程。 至於國外“生態教育”研究,則要比中國略早一步:1994年,歐洲環境教育基金會開始了歐洲“生態學校”計劃。1999年,歐洲有19個國家的4000多所學校開展綠色教育研究。繼而,澳大利亞、印度、美國、中國香港等許多國家也引入了“綠色教育”理念,倡導師生積極學習環境知識、校園環境教育與教學、解決周圍環境問題、開展節約資源、開展環保行動等交流活動。

從上述國內外這一型別的研究分析,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全國各地形成了開展校本課程開發的新熱潮。並且湧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編寫的面向中學生的鄉土讀本《貴州讀本》。錢教授認為:“現在的青少年有一種整體傾向:逃離鄉土,對鄉土有認識上的陌生感、情感上與心理上的疏離感。這就是失根,會最終導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這個層面上,鄉土教育不僅是愛家鄉的教育,也是人與土地的關係的強調。”“人的精神就是立足大地,仰望星空。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認識腳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這也正如魯迅所說的那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認為:“校本的,才是更有發展價值的”。這充分說明,近來利用鄉土生態文化促進學校教育研究已經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認同。

我們省校本課程開發做得比較好的有濰坊廣文中學的“發現課程”。青島47中的“頂層設計、系統實施、成就夢想”課程體系。這些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內容、程度及評價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大力推進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令廣大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矚目的成就。

目前對生態教育的研究已不足新鮮的課題,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對教育教學的研究,而我們將在此基礎上,藉助已有的研究成果,注重於對教學物件及開發課程資源的研究,試圖透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來深化素質教育的內涵,探究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總結出帶有普遍想律的東西,以進一步的指導實踐,促進學生對不同知識的整合、提煉,歸一,讓他們“快樂學習,健康全面成長!”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三、課題研究綱要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校本課程教學中的自然生態教育,鄉土校本課程的開發,透過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積累課堂教學的典型案例,從而促進我校課題研究特色形成和發展。主要研究綱要:

第一層次:課題組成立,主持人和主要研究成員組成。完成課題申報評審書的填寫,並申報。同時,制訂課題研究方案,落實相應的課題研究工作制度和保障制度。

第二層次:首先課題開題,介紹生態相關理論,充分挖掘相關問題,為課題研究做好調研工作。

其次,初步確立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方向,撰寫科研論文。 再次,學習、研究相關的理論,理解、內化鄉土生態教育教學方式的內涵、型別、適用範圍等進行教學實踐,完成教學設計。

第三層次:完成課題階段總結。將課題研究的要義進行宣傳和推介,完成關於課題教學現狀的研究,撰寫結題報告。

四、課題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與途徑

(一)、課題的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理論

素質教育就是透過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徑,充分發揮其天賦條件,提高人的素質水平,並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教育空間具有開放性。課堂已不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和機械地強化訓練的場所,而是靈活安排與適當組合的生動活潑的開放性教育場所;教育不再侷限於課堂和書本知識,而是積極開拓獲取知識的來源和獲得發展的空間,重視利用課外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展。

2、“生活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他要運用環境裡的活勢力,去發展學生的活本領——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他其實要叫學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上去運用環境的活勢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領。活的鄉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3、新課程改革理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教材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有利於學生探究,並提出觀察、實驗、操作、調查、討論的建議。學校應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包括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以達到深化素質教育的目的。

4、學校特色文化建構理論

特色文化是具有穩定特色的學校文化,是學校成長的靈魂與標誌。學校文化,它反映了一個學校長期被社會所公認的品格、素質、精神、作風以及對外的一種形象和文化積澱。

一般說來學校文化包括三個層面的內涵:物質文化建設層面、制度文化建設層面、精神文化建設層面,三者互為遞進和補充。精神文化建設層面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最高層次,學校的形象、個性、風貌往往由此體現出來。實施精神凝聚、點線面一體化是調動團隊成員接受、融入學校文化後,推動學校文化的整體變革,形成健康向上學校文化氛圍的客觀必然、核心內驅動力和最終的價值歸宿,也是一種逐步走向成熟的謀略與思考。

(二)、研究方法與途徑

本課題主要採用下列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鄉土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這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構建鄉土文化與學科教學、學校文化之間聯絡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課程改革的校本課程開發新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途徑是:調查、瞭解→蒐集文獻、組織理論學習、統一認識→確立課題→設計研究方案、進行課題申報→組織實施課題研究→收集資料、總結課題研究→成果鑑定與推廣。

五、研究條件及所要解決的問題

本課題主要的研究條件有:

1、課題研究人員教學基本功紮實,理論基礎豐厚,具備相應的理論規劃設計、探索調研能力。

2、課題研究人員具有資訊材料的挖掘、收集與整理經驗,具備對問題的分析與演繹、歸納與綜合的素質。

3、課題本身有著廣闊的社會環境基礎和理論現實意義,能為課題研究展開一片天地、搭建舞臺。

4、**有世界文化遺產**;國家南水北調東線樞紐工程;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湖等眾多的歷史自然文化資源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內涵支撐。

本課題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有:一是讓中學生樹立強烈的生態文明意識;二是怎樣讓中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三是怎樣結合**的鄉土資源在教學中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四是本課題的相關理論研究與課程開發。

當前,人們對生態文明的關注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這既是大自然向人類敲響的警鐘,也是人類追求優質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學校教育所承擔的重要歷史使命,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學生生態憂患意識已產生,但同時學生生態知識匱乏;生態文明習慣尚未養成;生態行為能力不高。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學校生態教育存在不足,二是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理論體系的空場,三是校本課程部分還沒有向此觸及。隨著生態文明研究教育的深入,有關生態教育的理念似雨後春筍破土欲出,對中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教育的研究將會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將成為學校教育改革所關注的一個新視點。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六、預期目標和結果

首先形成生態教育的理論框架,包括目的、目標、內容、模式和措施。其次生成校本課程教育的課程資源。再次實施與課堂實踐並與之相結合,最後進行實踐結果反饋到理論結果,形成理論體系。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形成我校鄉土生態教育理論;實現“發現學生天賦,啟用人生情趣,促其和諧發展”的校本課程教育教學方法;是以人的發展為本,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提高學生的家鄉意識、環保意識,倡導綠色行為、文明行動;促進學生、課程、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為校本課程與鄉土文化的相結合開闢一塊試驗田。

1、課題組制定課題研究開題報告並撰寫**縣**鄉土生態文明教育教學的研究方案 。

2、擬定中學生鄉土生態文明教育課題研究的理論體系及編撰科研論文 。彙編**鄉土生態文化的教學案例和研究論文集。

3、校本課程教學鄉土生態文明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與典型課例教學設計形成 。

4、 本課題研究的最終成果撰寫成結題報告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七、課題研究內容任務分工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校本課程教學中的自然生態教育,鄉土校本課程的開發,透過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積累課堂教學的典型案例,從而促進我校課題研究特色形成和發展。

課題研究小組成員及分工:

課題主持人: 總體策劃,編寫方案,組織分工,具體組織落實,並負責在課堂教學中先進行嘗試性教學。

組員: 1、負責鄉土生態文明資料的調查、研究、收集、整理、編輯、實踐、處理,整理課題檔案。

2、撰寫我校鄉土生態文明教育教學的研究方案

組員: 1、擬定中學生鄉土生態文明教育課題研究的理論體系及編撰科研論文。

2、負責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生態文明知識。

組員

校本課程教學鄉土生態文明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與典型課例教學設計形成 並收集教學案、課例、論文資料、學生作品等,負責資料的編審、校對、彙編。

八、課題的經費籌措與管理

本課題是市級課題,學校將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抽出4000元作為課題研究經費,本著節約、高效、合理的使用原則,確定下列預算:

小型研討會務費:500元 圖書資料費:800元

調查費(含勞務、交通等):500元

專家諮詢:(含開題論證、中期檢查、結題鑑定等)700元 ;資料處理:700元 ;印刷、紙張費:800元 。合計:4000元。

經費開支將在主管領導的監督下開支,合理科學實用,確保課題順利進行。

九、進度安排

(一)、準備階段:( 年 月--- 年 月)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開始。所以必須充分做好課題開題前的準備工作,要打有把握有準備之仗。具體做好以下工作:

1、召開課題組人員總調動會,給每位課題組人員明確分工;(5月底一次、6月初一次)

2、組織課題組成員查閱相關文獻,瞭解校本課程開發的資訊,掌握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收集、整理家鄉鄉土生態文明資源,彙編成學習包,完成申請論證;(6月底)

3、與學校領導交流溝通,確定講座、訪談、參觀、指導課題研究等事宜。( 年7月)

4、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科研方法培訓,是課題組成員掌握使用科研方法的要領;完成開題論證報告和制定課題實施工作計劃。( 年8月)

(二)、實施階段( 年8月--- 年12月)

這是課題研究的重點階段、重要過程,決定著課題研究的成敗,必須高度重視,做實做好。本階段主要確實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課題領導小組和課題主持人完成制定本課題校本課程總體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8月中旬)

2、圍繞課題目標,針對課題內容,各個子課題主持人完成撰寫子課題實施方案。(9月下旬)

3、利用“地方教材”課堂,對學生進行鄉土生態文明教育:首先利用製作好的課件進行課堂授課,在學生有了初步認識後,輔導他們進行進一步的理解、認識、記憶和蒐集資料。彙編鄉土生態文明的教學案例和研究論文集。(10月中旬)

4、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展室、革命遺址、紀念館等,輔導學生解說家鄉的鄉土生態文明,書寫心得體會和相互交流。(11月中旬)

5、注意實施情況的積累和研究,記錄實施情況,不斷調整,反覆實踐,總結經驗,篩選案例。(11月下旬)

6、師生將自己在研究、實施、學習中的體會或感受寫成隨筆或論文、作文等辦成鄉土生態文明專欄,以便師生共同交流、提高和研究。(12月中旬)

7、各子課題舉行開題論證會(12月下旬),全部進入實施階段。課題領導小組加強督導協調,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改進完善研究方案,確保各個子課題研究順利開展。完成撰寫中期報告、典型案例初稿等

(三)、結題階段:( 年1月---6月)

課題研究重在過程,妙在取得好的成果。否則,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對校本課程成果進行評價及展示活動。

2、收集課題研究的資料,彙編成冊;總結課題成果,撰寫課題報告,申請結題。

3、整理實踐資料,做統計分析。

4、調查學生的思想認識、興趣和對鄉土生態文明把握的情況及出現的問題。

5、整理教師成果集,形成課程教學課例與模式,並推廣使用。 6、撰寫研究結題報告。

課題負責人簽名

年 月 日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範例